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这个时代的工艺美术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各个角度来看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而陶瓷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唐朝整体工艺美术风格的影响下,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陶录》记载到,“陶至唐而盛,始有窑名”。可见我国的制瓷行业发展到唐代,开始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这时各处的制瓷中心和主要窑口都有了名称,这折射出瓷业的兴盛和艺术特征的多样性。它不但形成了“南青北白”这样的瓷窑格局,还在陶瓷工艺和艺术风格上取得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成就。 本文将从青瓷、白瓷、彩瓷和唐三彩这四类唐代主要的陶瓷类型分析其成就。 唐越窑青瓷荷叶带托茶盏 1、青瓷(越窑) 青瓷,是唐代陶瓷中的一个主要品种。从考古发掘出的窑址来看,当时的青瓷窑口几乎遍布南北各地,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诸窑之冠”的越窑。越在唐时称为越州,是现在的浙江地区,自商代以来一直以烧制青瓷为主,因此在制瓷经验和技术上都有着深厚的基础。从造型上看,越窑青瓷造型清秀优美,形态变化丰富。或仿花卉、或仿动物,或做出棱角,如瓜棱形注子、荷花盘、海棠式碗、鸟形把杯等。此时的青瓷壶多为短嘴,有把手或大耳;杯则用小环耳作把或有高足,便于取用。如双龙耳瓶就是唐代特有形式,此外还有受外来文化影响鲜明的扁壶、凤头壶等,与同时期的金银器造型相似。在釉色上,多在器物上通体施釉。其釉色青翠莹润,追求类玉效果,尤以发现自法门寺地宫的秘色瓷为最。如口沿常做为五曲花瓣形的秘色瓷盘,其釉色美玉类冰,体现出其优良的瓷釉质地及制作技艺。 唐代越窑青釉褐彩云纹熏炉 为此,唐代诗人也多有赞美,如顾况道:“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些都充分地反映出了越窑青瓷的釉色特征。另外,此时的装饰技法也多有创新,有刻花、划花、印花、堆贴等多种,用以表现牡丹、莲花、卷草及人物等各种纹样。其中堆贴的方法尤有特色,往往在壶体堆贴出浮雕式的各种花纹。如青釉的凤头龙柄壶,其装饰繁缛精致,是一件上品。而此时装饰题材也开始逐渐面向大众,取材非常广泛。 唐邢窑白瓷海棠口碗 2、白瓷(邢窑) 唐代的白瓷,是当时陶瓷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其中最著名的是与越窑齐名的邢窑。邢窑在唐代初期开始生产,流行于开元时期,在贞元时已“天下贵贱通用之”。邢窑白瓷瓷面素洁大方,陆羽在《茶经》中就将邢瓷比为银雪,通常不施纹饰。如白釉莲座烛台,表面光净素洁,釉色纯白光亮,是唐代白瓷作品的杰出代表。在制作时一般先涂护一层护胎釉(化妆土),器内满釉,而外釉往往不到器底。在器底多有约如壁形的宽圆圈,被称为“玉璧底”。 唐代邢窑梅瓶 邢窑白瓷造型规整,胎质厚而细洁,瓷质坚硬。瓶多广口短颈,壶则为短嘴,典型的白瓷穿就具有壶嘴较短,整体形状规则的特点,而且在腹侧设系,可穿绳携带外出。除此外还有白瓷烛台,葵形盒等器物。 3、彩瓷 彩瓷是指在唐代创造或发展的一些彩釉瓷,包括釉下彩绘及纹釉纹胎等多种瓷器,其中以长沙窑的彩绘著称。这种彩绘以褐彩居多,也有绿彩。在构图上简洁明快,物体形象塑造生动。主题以植物、人物为多,也有诗词、动物等;如彩绘婴戏纹执壶,其胎体釉面虽有瑕疵,但其植物纹装饰却颇具特色,顽童活泼可爱的神态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此时的有些彩瓷造型也有时代的特色,显示出同伊斯兰文化的联系,样式很多,以壶最为常见。如褐彩飞凤纹壶,其造型外方内圆,在整体饱满圆润的形态上富有棱角变化。另外壶上的书艺装饰虽难称道,却具有艺术形式上的意义,成为后世绘画题跋的先声。 4、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通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构成各种装饰。唐三彩的制品可分为器皿、人物、动物三大类。各类制品的造型样式都十分丰富,具有唐代独有的特色。如被称为万年壶的丸壶,是藏骨灰用的。其形体浑圆饱满,壶身接近于球体,体现了唐代造型的总体风格。此外还有双峰驼、胡人佣等有着其他文明特色的造型。唐三彩在装饰上主要依靠釉色的搭配和变化,虽然称为三彩但并不局限于三种色釉。如西安小土门唐墓就出土过施满蓝釉的陶驴。有时釉色也会与雕塑、刻画、模印、堆贴等方式结合,三彩骆驼载乐俑就是一件釉色与雕塑高度结合的作品,还体现出民族文化大交融的艺术特点。因此,唐三彩除了是唐代陶瓷艺术中最华丽的代表,也是文化内涵丰富的象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