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是可以通过学习并掌握的一项技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可以减少暴力沟通过程中于人于己的伤害。 它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们心灵深处的呼声。 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它的方式虽然简明,但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非暴力沟通的具体步骤如下: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观察: 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不带评论和道德评价的语言,尽量客观公正陈述事实,对方也易于接受,并能进一步的倾听并进行有效的交流做准备。 道德评价的语言,不免给人贴上标签和含糊不清的措辞,往往会引起对方的申辩、退缩或反击。 比如不要说你不尊重人、没有教养、太自私、对人有偏见,或者总是、都、从来、经常等模糊笼统的词句。 这里要区分事实和评判,客观地描述事实。 感受: 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体会当下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表达出自己当下的情绪,比如我很伤心、难过、害怕、气馁、幸福、愉快、温暖、放心等。 在倾听的过程中,了解并体会对方的感受,与对方共情,让对方有一种被关注、理解、共鸣的感受,这样并与对方在内心深处去连接。 这里要区分感受和观点的区别,表达出当下的感受。 需要: 体会感受背后的根源,在坦诚、平等、自由的情景里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去指责对方,指责、辱骂、批评只能带来不合作、对抗的情境里。 这里要区分自己需要和指责别人。 请求: 在明了自己内心的需要,清晰明确表达出自己想要获得什么样的帮助,让对方清楚明白应该做些什么来满足对方的需要。 这里要区分具体的请求和委婉或模糊不清的表述。 如果请求达不到满足的时候,表示理解,那么这属于请求。当请求被拒绝之后,不是道德伦理来使对方左右为难,比如如果你真的爱我,就会怎么样?。 这里要区分请求和命令。 人是生活在社会和集体中,沟通时刻都在进行中,时刻提醒并运用非暴力沟通模式在各类生活中。
在自由讨论的阶段,也是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闪着众人智慧的环节。 每位书友结合自己日常生活,审视内心,表达各自的学习体会和理解,有着良好的互动,也有很多的感触,也是更具有学习的地方,展现更多的活泼,触及更多的维度。 孩子才是生命的老师,其中有书友举了关于小孩子的故事,关于发生在地铁里的两个小孩子交换玩具的故事:
这里值得表扬的是,小孩了解自己的需求,并用同理心去试探别人的需求,然后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想法,最后都满足于己于他的需求。 在亲子相处中,有书友谈到早些时候跟孩子的相处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真的,有时候孩子更坦诚、真实,不加掩饰自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在这些环节,孩子更容易做到。 孩子在生命领域里可以当我们的老师,孩子纯真、快乐、活在当下,谁能说在生命的状态里不是我们可以向之学习的老师? 有书友列举了他父母的例子,从母亲的任劳任怨包揽家务,到开始抱怨,然后自己的父亲开始主动自己做家务,因为母亲并没有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请求,导致对父亲的工作并不满意而发生吵架。 还好他们关注对方,也非常在意对方,能及时调整,去了解对方的感受和想法,慢慢地磨合到彼此分担家务,且能兼顾自己的需要和对方的需要一并作为最高的需要,因此他们回归到真正属于他们的亲密关系,和谐美满。 这也是我想表达的,如果把自己放入到团队中,兼顾自己和团队的需求出发,这时候做出的请求就应该有很多的建设性和接纳性。 如果发生在家庭范围以内,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家庭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来提出自己的请求,那么这时候就会既满足自己和家庭的需求,又满足家庭长足健康和谐的发展,最后这样的家庭一定会越来越融洽和谐。在团队和公司,也可以推之于中吧。 感触最深就是在东方传统文化中,有含蓄内敛的成分较多,习惯压抑自己的情绪,也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慢慢地压抑的心灵,忽略内心的声音。 本书作者说举了自己的一个例子:
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蹒跚学步的时候,摔跤了,有的父母会说:“没关系,咱们是勇敢的孩子,鼓励孩子自己起来”。 有的父母则反应过激,说:“宝贝,摔疼了么?哪里疼啊?”这其实就是过于不及,如果孩子摔倒了,但没受伤,摔疼,这时候鼓励孩子自己起来,锻炼自立自强的意识;如果孩子摔疼了,需要家长安慰和帮助,这时候父母当然要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及时的安慰和帮助。 让爱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什么事情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只有当你怀有爱意、友善、温和,才能在彼此之间营造一个温和、友善的氛围;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才可以把激烈、愤怒、仇恨等其他不友善的氛围转化温和、友善的氛围,才能在内心深处去连接,内心深处情意相通,才有可能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也只有爱才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可以连接不同类型、不同种族、不同层次的人,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有书友反馈听到“爱融入生活,爱能治愈心灵创伤”这一段,让想起了她母亲对她厚重的爱,也涌起了自己对母亲深深的爱,相信在场的我们也能感受到她的这种美好的爱,并被这种爱感染着、温暖着。 在夫妻相处中,如果对方说:“你不爱我了?”应该怎么回应,这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男士则表示,学习了《非暴力沟通》,就应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请求,这样不是少了很多交流盲区和误解嘛? 女士则表示,这是他们营造爱意的小伎俩,故意而为之的调剂。这都没有对错,有的女士对情感感知度较高,那么及时的引起对方关注,并看到对方的慌乱而感到些窃喜,也需要这种关注给他们的情感补给,因为她能拿捏合理,适当的时候,也会告诉对方的需要和请求。 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文化,情景也是复杂的,根据当时的场景,去做适当的运用,这里面需要我们继续在日常工作生活去琢磨、实践。 回顾这一期的读书会,从准备、读书会开始、自由讨论,然后总结,这涉及到其中每位成员的参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是团队的努力和合作,今天由我代步写下这篇总结,虽然有些粗制滥造、词不达意的地方,但我心中仍然有些激动,这才是这一期读书会的基本落幕,也许后面的消化、运用、内化仍然进行着,继续着… 再次感谢参与每一位成员,没有你们,就没有读书会生动的互动环节,就没有鲜活生命的触动,因为有了你们,才有现场读书会的灵动,互动环节的闪光,情感的流动,生命的触动,写到这儿,不免有些热泪盈眶。 慈怀·迪客读书小组主讲老师高成秀(供稿) 2019年5月18日 读书小组系列文章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慈怀会员,只为与你做一个坚持读书的约定。 从每日清晨的日知录开启一天的读书生活, 从每月的课程总结中深化所知所学。 遍布全国的慈怀线下读书小组, 良师益友共同学习,成就更好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