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用药原则

 禅指号乾坤 2019-05-28

一、太阳病采用辛温发汗,如麻黄汤、桂枝汤;1、脉浮:桂枝汤(发热);2、脉沉:大柴胡汤(泄下)3、脉不浮不沉:小柴胡汤(解热用柴胡15克,疏肝用柴胡10克,升阳用柴胡3-6克)。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二、阳明病以清下为主,如白虎汤和承气汤,总之,共治则总以去邪为要。(一)阳明热(经)证:1、上焦有热:栀子豉汤;2、中焦有热(大便不干结):白虎汤(加人参汤);3、下焦有热:猪苓汤,清热利尿育阴。(二)阳明腑证:1、调胃承气汤:毒热内盛为主(泄热)。2、小承气汤:腹部实证表现为主(通腑导滞);3、大承气汤:以上两者兼有。(三)麻子仁丸。4、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三、少阳阳气较少,故治疗应以和解为主,小柴胡汤为代表方剂,其用人参、甘草、大枣皆因病入少阳,正气有衰,故以此益中气,和营卫,助正抗邪。1、小柴胡汤+桂枝汤:和解少阳、兼以解表;2、小柴胡汤+半个承气汤(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以清里;3、小柴胡汤+甘草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兼以温补太阴;4、小柴胡汤+龙骨牡蛎汤:少阳不和、心胆不宁、出现胸满烦惊的症候的。

四、太阴较少阴正气充足,仲景提出「当温之」的治疗大法,以温中健脾为主,采用理中丸、四逆汤等一类方剂。1、桂枝+芍药汤:腹满时痛或大实痛、疏通经脉、和里缓急;2、桂枝+大黄汤:太阴经气血失和、发展成气滞血瘀,疏通经脉、化瘀止痛;3、小建中汤:腹痛、气血两虚、腹部经脉失养出现腹中拘急疼痛,温中补虚。4、炙甘草汤:阴阳两虚、治疗心律失常;5、水逆:五苓散;6、抵挡汤(丸)消法代表汤;7厚姜半甘参汤:脾虚、腹胀.8、麻黄附子细辛汤。

五、少阴病机体抗病能力明显减退,正气大虚,故治疗当急温之,附子、干姜为必用之药。1、阳衰阴盛:四逆汤证;2、阴盛格阳:通脉四逆汤证;3、阴盛戴阳:白通汤证;4、阳盛水泛:真武汤证;5、阳虚身痛:附子汤证。0、腰以下水肿的:牡蛎泽泻散

6、吴茱萸汤:脾胃两寒、寒饮不化、胃中寒盛、寒饮上逆;7、理中丸:脾阳不足、寒饮内生;8、四逆汤:胸中隔上有寒饮、肾虚为主,脾肾两虚、饮邪不化。


六、厥阴病用药一般应遵循寒热并用的原则,不可使药性有所偏盛。张仲景在六经病治禁中对此有明确的提示,如在少阳病中指出不可发汗、吐下,以免耗伤气血,出现变证。白头翁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吴茱萸汤、乌梅丸。

少阳病中也提出不可汗下,以加重阴阳之虚。他之所以在多处条文中反覆强调这些问题,皆因少阳、少阴本是阴阳二气初生之处,故治疗中应扶正加以去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