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创作解析—几何学与汉字书法的发展(二)

 fy5878150 2019-05-29

第二讲

面:隶书的创造与审美的发展

篆书发展到秦代,过分追求笔画线形和字形结构等方面的一致,带来了艺术的僵化和书写不便因此,在秦代或者更早一点,以徒隶为代表的民间文字书写采取了不计较笔画粗细是否一致,并在字形结构上也相当随意的写法,从战国时期的睡虎地简牍书法,又经过大约两个世纪的民间应用,发展和约定俗成,逐渐形成了基本统一,规范而又各具特色的书体求书隶书在东汉已盛行全国,取代篆书而成全国统一使用的书体。

它也是我国今文字的始祖从外表特征看,汉朝隶书与以前的篆书相比,除字形由长变扁以外,其笔画方面具有了明显的粗细变化,而许多单字都增加了颇特色的笔波碟,俗称“蚕头雁尾”。从实质变化上分析,隶书的笔画已由原来篆书的几何线形而演变成为既有长度区别又有宽度变化的笔画。

这种笔画形态恰恰又符合几何学中“面”的抽象概念与基本特性,即面既有长度乂有宽度的量化要求,但没有厚度隶书笔画具有平面(而不是线形)的视觉效果,主要有三个因素所构成:

一是波傑自身的宽窄(即粗细)变化

这在不少汉碑书中都十分明显:如《张迁碑》的“之”的横波礏,其A、B、C三处宽度比例为2:1:4:《曹全碑》“于”字的横波碟A、B、C三处的宽度比例为5:1:5;《史晨碑》“长”字的波磔A.B处的宽度比例为1:5。

《礼器碑》《乙瑛碑》的波磔的宽窄变化也很明显。隶书笔画有了这种变化,这在视觉上就大大减少了直线感和单调感,丰富多样与谐调统一是艺术作品形式美的基本要求:因此,这就给隶书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是不少隶书笔画呈方形起笔或收笔:

这样就在视觉上直观地造成了笔画为面的感觉。如图例所

示,《张迁碑》、《鲜于璜碑》《乙瑛碑》等方形笔画

都比较多而明显易见。

三是求书众多的笔画在书写过程中呈现出粗细变化的随意性。

虽然,求书的许多笔画写法上保留着篆书的用笔特点,其粗细的变化显得比较微妙。但是,它毕竟摆脱了篆书特别是秦篆对笔画粗细的严格限制从而大大增加了求书的艺术创作自由度,也大大方便了书写。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隶书以其笔画呈几何学“面”的特点和优势,造成了其艺术发展和审美发展的重要进步。因此,这使它整个形体结构与美学方面都脱离了较低层次的形式美,而进入较高层次的形式美,在其创作过程中更充分地体现创作者的审美需要,也为体现创作意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笔者认为,这就是隶书在汉代盛行一个多世纪,又在以后的近2000年中仍有巨大的影响和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隶书毕竟存在它不完善的一面。这主要是在视觉上的平面感仍显得有些单调,同时在快速书写等方面存在着结构与用笔方面的困难。汉代以后,由于社会思想文化与数理知识迅速发展,人们对书法艺术的认识与革新速度也相对加快。

因此,隶书在社会应用中占主导地位的时间仅有100余年,远远低于篆书的1000余年和楷书的1700余年。然而,隶书的艺术生命永存。汉魏以后,隶书用于各类碑刻仍屡见不鲜元明以来,隶书的书法艺术创作日见广泛。从元代赵孟频和明代文征明所写的隶书,到清代广泛研究和临习汉碑,隶书艺术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特别是清代以来,求书又出现了百家争鸣与百花齐放的局面。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杨沂孙、王视等一批造诣颇深的书法家相继涌现出来。他们大都取法汉碑,进行深人研究临摹,并创造了各自的风格。当代书法家王遐举、康殷、刘炳森等也在汉碑和近代书法家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颇具特色的隶书。可以预见,隶书的艺术发展仍无止境。

作者简介:张又栋,山东济宁人,1983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后应聘为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等。工隶书、楷书等,著有《隶书章法》《书法创作大典》 (隶书卷)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