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白皮汤治疗泪液分泌不足型干眼症临床观察

 华华YHBH0207 2019-05-31

作者 / 1冯磊 2沈瑞翔 3蔡超产 1娄艳蕊 1吕海江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眼科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硕士研究生2015级

3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仲景班2012级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钱秀华

干眼症为眼科常见疾病之一,其病因机制比较复杂,有报道称人群中约占15%,但是干眼症的治疗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干眼症已成为全球流行性疾病,尤其在绝经前后妇女中,发病率上升更为明显,给女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干眼症为任何原因所致泪液质和量及动力学的异常,从而导致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面的异常,并伴有眼部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眼表(角膜、结膜、副泪腺和睑板腺)、主泪腺和它们之间的神经连接,由于其密切的解剖和功能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功能单位, 共同发挥对泪液分泌和泪膜形成的调控作用, 维护眼表健康,任一环节的损害均可导致泪膜完整性和功能的破坏,从而导致干眼症的发生。

鉴于目前干眼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中医辨证分型多样,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为了深入挖掘经典,深入研究经典医籍有关干眼症的认识和治疗,充分验证经方的疗效,故选取眼科经典医籍《审视瑶函》中关于白涩症的治疗主方桑白皮汤进行研究。傅仁宇认为: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名曰白涩,乃气分隐伏之火,脾肺络湿热,用桑白皮汤主之。”通过临床观察,桑白皮汤治疗泪液分泌不足型干眼症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泪液分泌量,改善干眼症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2014年7月—2016年7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门诊患者,选择病程为1~24个月的患者28例(52只眼),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4例(26只眼),对照组14例(26只眼)。其中治疗组中男7例,女7例,年龄22~65岁,平均(45.3±10.2 )岁;对照组中男7例,女7例,年龄21~65岁,平均(45.1±9.2)岁。两组患者经过统计学处理,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眼科学》干眼的诊断,张汉承提出干眼病的诊断依据角膜染色、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等,规定三项检查中,如有两项阳性(rb++,BUT≤105,Sit≤10mm)或有一项强阳性(rb++,BLTT≤5S,Sit≤5mm),即可确诊干眼。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为脾肺湿热型干眼患者,表现为自感眼睛干涩、白睛不红或微红、异物感、疲劳感、不适感,黑睛表面可见点状突光素染色;可伴有口干鼻燥、舌红、苔薄黄等症状。中医临床症状分级量化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眼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畏光、视物疲劳五项主观症状按无、轻(偶然)、中(经常)、重(持续)程度分别记为0、2、4、6分。

1.3 临床分型:参照1995年美国干眼研究小组提出的分类法,分两类:①泪液生成部分不足型:是由于泪腺功能不良引起的干眼,泪膜不稳定,泪液分泌减少。②蒸发过强型:是泪液分泌正常而蒸发过强引起的干眼,泪膜不稳定,睑板腺功能异常。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观察期内未接受其他治疗;③有良好的依从性。

1.5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桑白皮汤治疗,具体药物组成:桑白皮15g,泽泻10g,玄参15g,甘草6g,麦冬15g,黄芩10g,旋覆花10g,菊花10g,地骨皮10g,桔梗10g,白茯苓10g。每日1剂,分2次,早饭后及晚饭后1h服用。每次内服前先用药水熏眼10~15分钟;用剩余药渣熬水,先熏后洗每天2~3次。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每天3次。

1.6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临床常用的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症状消失,泪膜破裂时间>10s,角膜荧光素钠染色阴性,泪液分泌实验大于10mm/5min;有效:症状减轻,泪膜破裂时间5~10s,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减少,泪液分泌试验5~10mm/5min;无效:症状仍在,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泪液分泌试验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2.1 两组泪液分泌不足型干眼症患者症状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泪液分泌不足型干眼症患者 症状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35<>

2.2 两组泪液分泌不足型干眼症患者泪液分泌量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泪液分泌不足型干眼症患者泪 液分泌量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01<>

3 讨论

干眼症又称角结膜干燥症,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泪液质和量异常或动力学的异常导致的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导致眼表组织病变为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干眼症属中医“白涩”“神水干枯”范畴,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眼病日久,则津亏神损,气血不足;大多数医生多以肝肾亏虚、气阴两虚论治。本病病位在眼表, 眼珠前部,易受风热毒邪侵犯,在临床中发现肺脾亏虚的病人亦不在少数,《审视瑶函·明目至宝论》说:“大抵目窍于肝,生于肾,用于心,润于肺,藏于脾。”肺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气、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肺气具有调节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而脾能运化水液,脾又主升清,能将人体水谷精微布散全身,正如《兰室秘藏·眼耳鼻门》说:“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泪液分泌不足型干眼症多是由于眼表疾病的失治误治或治疗不彻底而造成。早期多是由于外感疾病失治误治而导致,因肺主皮毛、脾主肌肉,从而导致邪伏于肺脾,蕴结于目,邪伤肺卫,致肺失于宣降,以致气血津液不能正常濡润黑睛。邪伏于肺脾,亦可导致睑板腺功能障碍,不能正常分泌油脂。邪气入里易形成燥热之邪,从而导致人体耗伤津液,进而津液亏损,目窍失于津液的濡养而致白睛表面干涩疼痛,黑睛失泽、羞明、视物昏朦等。

本方由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旋覆花、茯苓、泽泻、玄参、麦冬、菊花、桔梗、甘草组成。方中桑白皮、地骨皮、旋覆花能清肺中伏热、黄芩“泻中焦实火,除脾家湿热”;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本草纲目》云:“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泽泻能利水,渗湿,泄热,亦能“泻肾经之火邪”引热下行;玄参、麦冬清肺润燥;菊花清利头目;桔梗载药上行,引药入经;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达清脾肺伏火,去湿热、除风热之功。伏火去、湿热除、风热散,则眼干涩诸症自除。

通过临床观察表明,桑白皮汤口服配合熏洗治疗泪液分泌不足型干眼症疗效确切, 治愈率及总有效率较单纯西药治疗有明显的优势,值得进一步应用、观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