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读书学习的倡导者,我时常对读书过程中的思考结果深有体会。当三三两两的朋友们围坐在一起讨论书中主题时,总是能有人挖掘出文字背后深层的含义,我有个朋友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朋友是个喜欢读书、探索和思考的女孩。无论学习还是做事都不止停留在表面,总是能一语中的的指出问题的关键并给出解决方案。因此在工作中,她总是深得领导的赏识,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很快就成为集团中最年轻的管理者。我作为她的好友之一,为她的成功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在学习她的“成功之道”,甚至特意让她在一次读书会上分享读书后的思考路径。我发现我的这位朋友不愧是思考上的“高手”,首先,思考的脉络上层层相扣,因果互联,并且形成落在纸面上的逻辑图,不但一目了然也有助于查漏补缺。其次,极其全面的梳理了有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任何一个因素的变更有可能变化的结果都一目了然。最后,根据现有的分析结果总结出几个不同角度的读书思路。这样清晰且有深度的思考方式折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可见,有深度的思考是人们提高认知和心智的有效手段,这是因为思考是一个在现有知识量上做加权的复杂过程。那么,抛开一个人的现有知识体系和信息来源的不同,单从思考模式和思考深度上来说,是否有提高的途径呢?《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这本书正是从这个角度详细梳理了思考误区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什么是有效的思考,以及如何建立个人思考体系。 《深度思考法》封面 平井孝治是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商学院MBA、博士(学术性)。曾供职于贝恩咨询公司、戴尔、星巴克、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在罗兰贝格就职期间在制造业、商贸业多个领域开展咨询服务,对全球性战略、新市场开发、R&D战略、市场营销战略等多种战略的制定及辅助执行都颇有研究。在经营战略、市场营销、逻辑思维等企业培训方面经验丰富。是应庆义塾大学特聘教授以及早稻田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 深度思考的误区在《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中,平井孝治首先例举出3类9个常见且容易陷入的思维定式,分别为: 1、初级思维定式 因果倒置 满足于普通解 2、可能陷入两难窘境的严峻定式 依赖框架 范围适应 思考止于关键词 执着于初步假设 3、不能迈入思考大门的症状 忘却思考的初衷 偏重过程 失去独立思考 对于以上思考方式,我们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出现过,这些思考的误区使我们在付出宝贵的精力和时间后并没未穿透现象寻得事物的本质,反而让我们误以为真相就在眼前而迷失在错误的方向上。 什么是深度思考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深度思考呢? 平井孝治在《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中告诉我们,为了捕获事物的本质,深度思考是一个构建事物模型以及分析在时间的催化下此模型运转的结果及动向的过程,其中前者是指产生某种现象的结构,包括构成要素及其因果关系;而后者是指系统运行的结果。 这也是作者在MIT学习系统动力学时所感悟到的。系统动力学最早起源于计算机仿真,通过数学建模、计算机仿真、程式运算来演算出事物结果并与预期做比对,通过这种方式逐渐认清事态本质以及发展动向。 如何做到什么思考知道了什么是深度思考,接下来平井孝治就深度思考的本质提出了4个实践步骤: 一:建立模型 建立模型需要从广度、深度、内部逻辑关系三个方面开梳理。首先广度就是尽量要把外围因素考虑清楚,这包括:输入源、输出点、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影响者,这五个要素;深度是指要把模型的层次考虑清楚,不同的层次代表不同的思考维度;有了广度和深度还不够,还需要仔细梳理模型中各个要点间的因果关系,这时候要注意区分与相关关系的区别,避免陷入逻辑的陷阱。 二:解读动力机制 模型的动力机制就是由时间和输出构成的图形。对于动力机制,平井孝治从以下几个方面为读者总结了探究要点: 1、分开研究存量和流量 2、对事物进行非线性解读 3、探究作用与反作用 4、从各要素的视角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5、探究拐点 6、研究相变 7、锁定本源动力 三:寻找改变模型的对策 在思考过程中模型的建立本质上就是对本质的探究,所以要想解决问题改变模型才是治本的方法。前面平井孝治已经分析到建立模型要从广度、深度、内部逻辑三个方面来梳理,所以改变模型的要点也要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 1、正确梳理前提条件 2、不拘于眼前表现的现象 3、尽量将思考范围扩大至方方面面 4、暂时放下眼前的问题,提示视角 5、明确思考顺序和考察指标 四:行动、从实践中获取反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以上三步是否正确需要通过最后一步方案实施来验证。在得到结果反馈的同时,可以发现之前思考的欠缺并不断扩大思考范围及深度,最终找到思考的支点。 我们的成长是在一次次有深度的思考中建立,每一次有效的思考都能使我们的心智不断成熟。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了思考的方法就好比掌握了通往各个大门的钥匙,因为任何领域的进步都是通过解读现象背后的模型以及动力机制下获得的。 相信坚持持续的有效思考能不断提升我们人生的高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