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一次函数背景下探索菱形存在性

 昵称32937624 2019-06-02

在一次函数背景下探索菱形存在性

特殊四边形的存在性,通常是压轴题的热门考点,给定一个或多个顶点,然后规定形状,然后探索剩余顶点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基本的思路便是作图验证,这是一项十分有用的技能,在中考复习过程中,我发现,平时就认真作图的学生,这面对这类问题时,总能在第一时间准确找到辅助线,并且所寻找的点,大概念做以不重不漏,并非这些孩子有多聪明,实在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使然。下面以一道一次函数综合题为例,探索菱形存在性,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恰好验证了刚才我的结论。

题目

如图1,直线y=-3/4x+6与y轴交于点A,与x轴交于点D,直线AB交x轴于点B,△AOB沿直线AB折叠,点O恰好落在直线AD上的点C处。

(1)求点B的坐标;

(2)如图2,直线AB上的两点F、G,△DFG是以FG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求点G的坐标;

(3)如图3,点P是直线AB上一点,点Q是直线AD上一点,且P、Q均在第四象限,点E是x轴上一点,若四边形PQDE是菱形,求点E的坐标。

在一次函数背景下探索菱形存在性

解析:

(1)常规折叠环境下的求值,通常使用勾股定理列方程,不妨设OB=x,于是BC=x,而△AOD中,可用勾股定理求得AD=10,由折叠可知AC=AO=6,于是DC=4,因此在Rt△BCD中,三边均可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列方程为x²+16=(8-x)²,解得x=3,于是B(3,0);

(2)面对如此可爱的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不利用它来构造全等三角形真的很浪费,它的两条腰,还有那个直角,无不在暗示,快来构造全等!过点G和F分别向x轴作垂线GM和FN,如下图:

在一次函数背景下探索菱形存在性

证明△DGM≌△FDN之后,注意到点G和点F均在直线AB上,而利用前一小题的结论,可求得AB的直线解析式为y=-2x+6,于是可设G(t,-2t+6),由前面的全等三角形,DM=8-t=FN,GM=6-2t=DN,所以可求得F(2m+2,m-8),将它也代入AB的解析式中,即可求得m=2,于是点G(2,2);

(3)菱形只画出了一个顶点D,其余三个均未知,但是位置相对确定,P在直线AB上,Q在直线CD上,而E在x轴上,还特别限制了P和Q在第四象限,在这个限制下,DE铁定作为菱形的一条边而不是对角线,同时DQ与DE为邻边,那么PQ与DE为对边,好了,说了半天,首先确定哪个点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DP为相对的顶点,即DP为对角线,而菱形对角线有一个特点是平分一组对角,DE与DQ分别是菱形两邻边,则DP平分的那个内角其实就是x轴与直线AD所夹的那个钝角!因此只要作它的角平分线,与AB的交点就是P点,再过点P作x轴平行线得到Q,再过点P作CD的平行线,与x轴交点即为E,如下图:

在一次函数背景下探索菱形存在性

而在解这一小题的时候,如果能充分利用特殊边长的直角三角形,则能事半功倍,就从那个△AOD开始,它的三边分别是6,8,10,因此三边比为3:4:5,我们作QH⊥x轴,所得△DQH同样也是边长比为3:4:5,点Q在直线AD上,于是我们可设Q(m,-3/4m+6),那么HQ=3/4m-6,DH=m-8,DQ=5/4(m-8)=5/4m-10,菱形四边形相等,于是PQ=5/4m-10,可表示出点P坐标为(10-1/4m,-3/4m+6),代入y=-2x+6求得m=16,所以Q(16,-6),P(6,-6),菱形边长为10,则点E(-2,0).

解题反思

在确定菱形的过程中,多个顶点不确定,需要分析题目条件,仔细读懂背后的意义,首先确定一个,再以它为基础,顺藤摸瓜确定剩下的顶点,同时,学会用字母表示点坐标及线段长度,是解析法的成功关键,尤其要注意符号,毕竟坐标有正有负,而线段长只能为正。

本题考察的知识点较多,勾股定理列方程,轴对称(折叠)变换,旋转变换(全等三角形),均属于常见的数形结合案例,所以,这类综合题,审题时要对图形有较深的理解,关键字词例如直线、线段背后的含义要明确。

而在实际寻找菱形顶点的过程中,作图是否标准也是决定最后成败的因素,平时有着良好的作图习惯,非常普遍地作图接近最后的结果,而随意性较大的学生,在试题图形中涂鸦几笔,连自己也看不清,重新作图,又不如原图标准,由此产生的审题误差实在是数不胜数。这个作图习惯,七年级就应该养成,课堂上无论绘制什么图形,请用直尺圆规铅笔等工具,宁愿初期牺牲一点课堂效率,把习惯养好,这到九年级,省的事儿可大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