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卫气营血背后的机制原理是什么?

 秋水共蓝天 2019-06-02

第三篇 营卫发生学机理与体液循环模式(原创:李茂春)

第一章 动物演化中的三种体液模式

一、内循环,消化管兼循环阶段

原生动物身体的一侧有一条凹入的小沟,叫“口沟”,相当于草履虫的“嘴巴”。口沟内密长的纤毛摆动时,能把水里的细菌和有机碎屑作为食物摆进口沟,再进入草履虫体内,供其慢慢消化吸收。残渣由一个叫肛门点的小孔排出。

草履虫靠身体的外膜吸收水里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是一种消化管兼循环作用的结构,这是动物体最原始的体液循环结构。

海绵动物身体基本结构是由两层细胞围绕在中央的一个空腔所组成。游离的一端有一个大的出水口使中央腔与外界相通。构成海绵动物体壁的两层细胞,在不同的种类组成复杂程度不同的沟系。也就是中胶层承担着体液循环的功能,从原生动物的细胞内循环演变为消化管兼循环结构,可以看作体液循环结构演化的开始。

卫气营血背后的机制原理是什么?

图3-1-1开管式循环结构示意图

动物脉管结构的发育发生是三胚层动物特有的结构,两胚层中间结构是中胶层,担负着体液循环作用;到三胚层动物,原始的中胶层变为中胚层开始分化组织,主要是为了完善体液循环结构而加强气血循环的能力。

中胚层早期组织分化首先演化出间介中胚层,出现出泌尿系统,之后又演化出脏壁中胚层,出现循环系统结构;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的依此出现是在内外胚层中间逐渐演化出来的,因此大多数软体动物为开管式循环系统。(见图3-1-1)

开管式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心室,心耳),血窦,动脉和静脉。血液循环的途径为:心耳-心室-动脉-血窦-静脉-心耳。

三、闭管式循环系统

卫气营血背后的机制原理是什么?

图3-1-2闭管式循环示意图

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的血液循环系统,基于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真体腔(也称次生体腔)。由背血管,腹血管,心脏和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网组成的一个封闭的系统。(见图3-1-2)

第二章 体液循环演变发生机制

为什么动物体液循环系统演化呈现出从开管式循环到闭管式循环呢?

一、气血交换的需求

动物系统演化从单细胞原生动物到两胚层动物,内胚层形成消化腔,外胚层形成体表结构和神经系统,内外胚层发育的器官暴露在外,外胚层具有呼吸功能,内胚层具有消化功能,这就需要内外胚层之间的气血交换功能增强,而两胚层中间的中胶质层显然不能适应这一要求,系统为了弥补这一功能缺陷,逐渐从两胚层演化为三胚层动物是一种系统完善的演化过程。

二、气血形式的演变

动物三胚层胚胎模式的出现到器官演化也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胚层的演化以中胶层为基础,中胶层的胶体状物质只能靠渗透作用来完成,没有专门的管状结构,在此基础上演化出间介中胚层,发育出原始泌尿系统结构,内外胚层之间的气血交换靠液体循环为媒介来完成,但还是靠组织间隙的体液循环形式,也即是中医所说的卫气循环系统结构。

单靠组织间隙渗透式体液循环可以增强呼吸功能的新陈代谢能力,在消化功能与外胚层沟通上很弱,这就需要新的结构出现,演化的结果就出现脏壁中胚层;脏壁中胚层在泌尿结构基础上出现脉管结构,逐渐用有形的脉管结构将内外胚层连接起来,从此弥补了消化功能与外胚层沟通的不足,使气血循环功能大大增强,也即是中医所说的营气循环系统结构。

三、气血结构集约化

动物体液循环机制演化是基于胚层演化模式决定的,而胚层演化首先出现内外胚层,之后是中胚层发育,这一胚胎演化模式决定了动物胚胎器官分化从内外胚层向中间位置集中的趋势,也就是气血交换结构逐渐从原肠和体表向中胚层空间位置集中的运动矢量出现。

但是原始的中胚层是在中胶质基础上演化而来,气血交换结构的集约化需充足的空间才能满足演化的条件,这就是动物从无体腔结构逐渐向假体腔,真体腔结构出现的根本原因。随着体腔结构的逐渐完善,气血交换的组织器官逐渐集中于体腔空间内,因此,中胚层组织器官发育的完整度决定了动物系统的演化程度。

四、体腔内器官集约与体液结构

内胚层发育是消化呼吸同源异构,原肠胚胎肝分化支从原肠管后端向前发育,从肝盲囊逐渐发育成肝脏结构;肺分化支逐渐从原肠管前段向后向前发育,导致外胚层皮肤呼吸功能退化,逐渐从口腮裂,呼吸腮发育为肺脏结构。

外胚层分化是神经感觉和皮肤呼吸同源异构,当体腔结构逐渐完善时,外胚层神经细胞逐渐向内迁移,迁移到中胚层形成交感神经,迁移到内胚层形成副交感神经,神经内迁与体腔内组织器官耦合,呼吸器官逐渐由体表向内脏演化发育。

中胚层分化是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同源异构,间介中胚层发育出泌尿系统,脏壁中胚层发育出循环系统,两大系统的发生发育将内胚层发育出的消化腺器官,呼吸器官,外胚层内迁的神经结构藕连起来,形成三胚层在体腔内的器官系统发育。这就是体腔内器官集约化发育的原理机制,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五脏六腑系统。

由于三个胚层器官分化出现向体腔内集约,体液循环结构发育也逐渐向体腔内集约发展;原始的外胚层发育成皮毛呼吸,内胚层形成消化循环腔结构,这是原始两胚层动物的体液循环结构,在这一结构基础上逐渐出现中胚层脉管结构,因为组织间隙渗透体液循环形式是脉管结构的基础,因此,初始脉管结构呈现开管式循环形式;随着体腔内器官系统逐渐完善,引发脉管结构向内集约,高等脊椎动物逐渐形成闭管式循环结构。

动物从开管式循环向闭管式循环,将气血交换结构集中到体腔内,大大减短了气血交换的空间距离,气血交换能力大增,动物系统的活性也随之大增。

第三章 中医经脉阴阳机制本意

一、体液分流与营卫发生机制

单细胞动物的体液循环是以胞内原生质流动完成的,到两胚层动物上下胚层相互耦合发育出组织器官,依靠形成的组织间隙渗透作用来完成体液循环,到三胚层动物,从中胚层发育出脉管结构;动物体液循环这一演变机制在发育发生时间轴性上,组织间隙渗透方式早于脉管输送模式。

动物消化系统从单细胞动物口沟内陷发育成两胚层动物半消化管模式过程中,消化管吸收的水分食物等营养物质依靠组织间隙流行体表位置,在体表结构氧气后再向内流向下胚层组织,大分子化合物不能通过组织间隙渗透时就留在上下胚层中间就是中胶质,这种体液循环机制形成了原始原肠管与体表组织间隙之间的沟通结构,这是多细胞动物体液循环的基本模式,原肠管组织间隙和体表组织间隙之间通过渗透作用完成体液循环,这种体液循环机制中医称之为卫气循环。

消化管逐渐从半消化管演变为完整的消化管结构,上下胚层之间的中胶质首先演变为间充质,也就是脾原基的出现;在此基础上出现间介中胚层形成泌尿系统原基,脏壁中胚层形成脉管结构,这样就在内胚层原肠管和外胚层体表组织之间,以组织间隙渗透输布体液机制的基础上,中胚层分化出脉管体液循环结构,两种体液循环结构共构完成体液循环,这是多细胞动物体液循环的高级模式,原肠和体表之间通过孔道型脉管结构输布体液完成体液循环,这种体液循环机制中医称之为营气循环。

当高等动物出现两种体液循环共构机制后,消化道吸收的水分和食物就具有了选择性分流现象,当食物入于消化道时,水分,无机盐,小分子化合物通过组织间隙形成的卫气循环系统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蛋白质脂肪大分子糖通过脉管结构进入营气循环系统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这就是中医营卫循环的发育发生机制。

《素问·经脉别论》具体讲述体液分流与营卫机制如下: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这段经文是在讲述脉管循环机制的原理,与现代医学脉管机制相同,也就是中医营气循环机制。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这段经文是在讲述组织间隙循环机制,与现代医学组织内环境机制相同,也就是中医卫气循环机制。

二、体液分流与经脉阴阳机制

从两胚层动物到三胚层动物发育发生过程中,胚层发育首先胚体内卷成中空筒状结构,中空管壁和体壁是原始两胚层动物的上下胚层结构,开始没有脉管结构,体液输布依靠组织间隙的渗透作用来完成,因为这些组织暴露于体表,与外界直接发生接触,因此称之为卫表。

随着动物体腔内器官的发育,中胚层开始分化发育出脉管结构,这些脉管结构分化发育在内外胚层之间,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因此称之为营里。

三胚层动物出现营卫两种体液循环机制后,结构的选择性使得体液发生分流循环运动,前者组织间隙循环模式继续沿用两胚层动物体液循环模式,后者脉管循环模式是三胚层动物发育出的新型体液循环模式,这两种模式在三胚层动物机体上形成共构结构,共同担负着体液循环功能,这就是《灵枢·营卫生会》中介绍的:“黄帝问于歧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歧伯答曰:人受气于榖,榖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真正机理所在。

根据以上机制分析我们知道,经脉营卫阴阳原理的背后机制,是两胚层和三胚层体液循环发育发生机制,内外胚层发育构建的体液循环模式称之为卫气循环系统,中胚层发育构建的体液循环模式称之为营气循环机制,前者为阳,后者为阴原理是根据胚层与外界关系而定位的,不是生理解剖学层面的含义,知道这一原理机制也就可以通过这一胚胎发育发生机制做生理解剖层面的诊疗应用,是一种动物发育发生学广义性的结论。

三、经脉表里共构机制

三胚层动物胚胎发育,重演胚体内卷运动形成中空管状模式,上下胚层分别发育成原肠管和体壁结构,到三胚层动物出现间介充质中胚层,两胚层动物的中胶质变为中胚层,出现实质性组织的分化,一开始也是以中胚层组织间隙的渗透功能输布体液,后来间介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出现,脉管循环结构逐渐从中胚层向内胚层,外胚层组织分化发育,在原始两胚层动物的体壁和原肠结构上出现脉管结构,与原始的组织间隙渗透结构藕连,完成两种体液循环机制的共构发育,因为这一机制共构是在内外胚层的夹壁层发生,于是出现阴阳表里机制,起源于原肠胚和体壁之间发育出的组织间隙和脉管称之为分布于表部,称之为阳经,起源于原肠和体腔内器官的经脉分布于体表里部,称之为阴经。

两胚层动物和三胚层动物的胚胎演化发育有一共同发育现象,就是胚体内卷运动,胚胎内卷成中空筒状模式后,中间的中胚层逐渐由无体腔结构向假体腔结构发育,最后形成真体腔动物,随着体腔结构的逐渐完善,体腔内的器官也随之逐渐发育,经脉表里结构也逐渐增多发育。

最原始的经脉表里发育是从间充质中胚层发育开始,也就是在原肠管外侧位置原肠壁内外结构的结构共建,原肠上皮属于内胚层结构,原肠外壁属于间充质中胚层,也即是原始三胚层动物的消化循环腔结构,随着体腔的扩展,体腔内组织器官发生发育,原肠管功能段与体腔内脏器之间形成组织间隙和脉管的藕连对应共构发育,由此可知动物经脉表里共构机制是原肠管内外开始的,这就是《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所讲的原理: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藏府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指的是原肠管外壁经脉发育发生的机理,发育出阴经与体腔内器官发育相关。

“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指的是原肠管上皮经脉发育发生机理,发育出阳经与肠道功能段发生于相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