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病异治

 大美中医就是棒 2019-06-05

同病异治

同病异治,同一病证,因时、因地、因人不同,或由于病情进展程度、病机变化,以及用药过程中正邪消长等差异,治疗上应相应采取不同治法。

中文名称同病异治

拼音tóng bìng yì zhì

出处《素问·五常政大论》

解释同一病证采取不同治法

    论证依据

    素问·五常政大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原文

    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

    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写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素问·病能论》)

    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剌大人者,以药熨之。(《灵枢·寿夭柔刚》)

    【解析】

    本段原文均提示同病异治的治则。

    第一节经文指出同为颈痈之病,由于有在气、在血的不同,所以治疗上有针刺开导和砭石泻血的不同方法。

    第二节经文则指出同患寒痹,由于形体强弱不同,故治疗上有用火熨艾灸和针刺药熨的不同。

    这两段经文体现了“同病异治”的法则。同病异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重要原则,必须深刻的领悟掌握。

    解惑

    为什么可以“同病异治”“同病异治”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同一疾病而治法各异。这是由于发病时间、地区、患者机体反应性、疾病发展阶段的不同,使同一种疾病,所表现的证候不一,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理解:

    首先,疾病的发生,多种病因皆可导致,但最终以何种病因为主导发病,则又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如果要针对病因施治,具体发病因素不同,治法当然各异。例如:感冒,风、暑、湿、燥、寒皆可致病,然就时间而言,冬易伤寒,春易伤风,夏易伤暑,长夏易伤湿,秋易伤燥,暑又有暑热、暑湿之别,燥亦有温燥、凉燥之分;就地域而言,北方高山易伤寒,山谷盆地常多湿,南方平地最多热,西北高陵燥气盛;就体质而言,阳虚之体耐夏不耐冬,易伤风寒而不易犯燥热,阴虚之体耐冬不耐夏,易犯燥热而不易伤寒。因此,同是感冒,针对病因,治疗的方法就截然不同。

    其次,疾病发生之后要发生传变,其传变也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在不同的时候就诊,其所处病理阶段不同,证候也就各异,因而治法不一。仍以感冒为例:同是外感风寒,若患者体质素热,则其病一开始就可能寒包火,并迅速入里化热;若患者素体寒盛,则其病一开始就可能直中少阴,并随时有阳脱之危。因此,其辨证施治也不相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