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乡插队的那些事儿(3)睡上了山寨大床

 木讷叟斋 2019-06-05

下乡插队的那些事儿(3)

睡上了山寨大床

文\柏森

第二天早晨醒来,我和老谢赶紧爬出牛圈棚,四下望去,眼前竟然是一派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起起伏伏的小山包林木葱茏,山间是一湾湾水汪汪的梯田。三三两两木壁青瓦的农舍散落在山间田畔,农舍的屋顶袅袅漫出白雾般的炊烟。昨夜人们等着喝汤的院坝里空无一人,但闻鸡鸣犬吠不绝于耳。清新的空气里夹杂着丝丝怪味,叫人爱也不是躲也不行。           

在一户社员家吃过早饭,队长来了,笑眯眯的对我们说:走,今天就去给你们准备“新房”!

“新房”在一个叫“海棠坝”的地方,离王家沟不远,沿着一个大山包下的小路走几分钟就到了。走近一看,这“海棠坝”名虽为“坝”,其实只是山包下的一处不大的缓坡,并不见半棵海棠树的影子。队长指着坡上一间土墙房屋说,这是队里新修的“公房”,你们知青来了就先住在这里吧!离这新房子十几步远的坡下还有一间破旧的房子,那就是生产队的“现役公房”,它集生产队的保管室、会议室、养猪场(猪圈)诸项功能与一身,实在不堪重负,所以队里才另修“新房”。房刚修好就接到上面的指示要“安置知青”,于是就留下来应付此用了。

走到这“新房”前一看,低矮的土墙有五尺来高,人字形的木架撑起“两漂水”的瓦面屋顶,两头通风,背后就是树木茂密的山坡。推开房门,里面空空如也,只有一座泥土垒的大灶头蹲在门口——那本是为生产队猪场熬猪食准备的,烧柴草的灶心大得可以放下一只大箩筐。房屋不算太小,是那种进深一丈二、宽三丈六的“三开间”农舍布局,两面五、六尺高的夹墙把屋内分成三间,中间是“堂屋”,左右两边是“房间”(即住房)。“堂屋”稍窄一些,那只大灶头就占据了它六分之一空间。

空空的房屋里没有一件家具,尤其是没有床,怎么住人?我们非常迷惑。队长胸有成竹,一点也不理会我们的抱怨和疑问,只顾安排手下的社员忙这忙那。一会儿,一位社员不知从哪家搬来一张旧木方桌和两条长板凳往堂屋里一摆,吃饭休息的家具就解决了;接着,又在靠壁的墙上钉上两只“鸡爬退”,搁上一块长木板,一只开放式的“壁柜”就成形了。床呢?队长说等上山砍树下来就做。现砍树现做床?不知要多少日子才能完工?我心里暗暗叫苦,不知还要在牛圈棚里住多久!

这红岩山是农林兼作的山乡,除了大片的“国有”林场外,每个生产队都有“队有林”,社员的房前屋后还有少量的“自留”竹木,这次为我们做“床”,就是到“队有林”去砍树。

树还没有砍下来,先来了一位社员老李,他手持一把篾刀,把扛来的一捆竹子往地上一扔,霹雳巴拉劈开竹子,又悉悉唰唰的花起篾条。老李是生产队的饲养员,老实本分没有多话,不多久的功夫,几根长长的竹子就在他的刀下变成了几大圈又薄又韧的篾条。我好奇的问:弄这么多篾条干什么?口呐的老李答了一句,我没听明白。

正想再问,只听见屋后有人声响起,几个社员“嗨着嗨着”的抬了一棵砍下的大杉树来到了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这这么大的杉树,树干比二碗的碗口还要粗。一个社员说:这还不是最粗的地方,树头已经锯去六尺多长的一截,生产队留下来凑“枋子料”了。“枋子”是川南民间对“棺材”的称呼。杉木耐水防腐,是作棺材的好材料。据说,一棵大杉树只有根部那一段才能够用来作为“枋子料”,往往需要砍到十几棵足够大的杉树才能凑足一副“枋子”。山林管理严格,不能乱砍乱伐,这不,就以“安置知青”为名砍到一棵大杉树,队里趁机赚下一段枋子料,两全其美。有个社员还说,剩下的这段杉木还可以下一截枋子料,队长说先拿去给知青做床用,知青不会拿去当枋子料卖的。我不懂社员们说话的含义,心想:这根原木锯成木料做了床,哪里还有什么“枋子料”呢?

一个木匠模样的社员用一条六尺长的楠竹片子在杉木上比划一通,用锯子把它锯成几段就撂下不管了。我心里奇怪,不分解成木方木料怎么做床?又有社员从山上把大大小小的树枝搬回来堆了一地。只见他们把三根稍粗的树枝用篾条一捆扎,就是一只三脚架。四个这样的三脚架往房间里一摆,构成一个长方形的四个顶角,用斧头把每个脚架的三条腿狠狠的打进泥土地面让它站得稳稳当当,形成“四足并立”之势;然后抬来两段杉木往三脚架上一放,构成长方形的两条长边——这时候我有点明白了:就是两个“床边”!“床边”的两头正好抵住屋子的两堵墙,于是乎土墙便将就作了“床档头”。又有人搬来粗粗细细的树枝隔稀隔稀的捆扎在两根杉木之间当做“床桓子”,捆扎树枝用的也是篾条,原来老李准备那么多篾条就是用来给我们“捆床”用的!我们真有点佩服贫下中农社员的创意和智慧!

接着又有人砍来几根楠竹,只听见哗啦哗啦一阵,楠竹劈成大块大块的竹片,竹片往树枝扎成的“床桓子”上一铺,就是平平顺顺的“床巴折”。再拿几捆谷草往上面一撒,一通地地道道的“山寨大床”就成了!

这时候我们彻底明白了,生产队就是这样为我们准备“新房”的啊!用“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这两个成语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大家不依,认为这不符合“安置”要求,向队长讨说法。谁知队长早有成竹在胸,豁达的承诺说:马上就动工为知青另修新房、备办新家具。他说:上头说有知青要来,哪个晓得你们来不来、几时来?你们来了,要修房子山上可以砍树木,要盖瓦房队上可以开瓦窑,这岩上比起坝下方便得很啰!

听队长这么一说,我们觉得也有道理。从今天的情况看,生产队和社员都既有诚意也有实力“安置”好我们。于是,大家商量一下,暂时不提到江安县去的事了;但是,也不忙搬到这里来住,以便催促队里早点动工为我们建房。不过,我和老谢的“居住条件”实在太差,忍不住没过两天就从牛圈棚里搬过来睡上了这“山寨大床”……

2009-01-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