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3课 风温 卫分证治(2)

 als的图书 2019-06-10

23  风温  卫分证治(2

 

 

     上一节咱们讲到银翘散方剂的组成,介绍了它的君药和臣药,银花、连翘剂量大,芥穗、豆豉剂量小,它们配合起来共同组成了辛凉之剂,它的作用都符合轻扬的原则,所以能够疏风、清热、透表,使邪从表入,还从表解,遏止了它向里传变的道路,这是主要成分。

     其它成分。薄荷,辛凉清热透表,它是辛凉药,能够清解表热,透解表邪。牛蒡子辛平,或者说它辛凉吧,疏散风热,能够利咽喉。这种病人往往有咽红、咽痛,所以它能够清热利咽止痛。再配上甘草和桔梗,苦桔梗配生甘草是什么方啊?是《伤寒论》的方啊,桔梗汤啊,它能够利咽喉,止咽痛。所以牛蒡子和桔梗、甘草配起来,能够利咽止痛。同时桔梗又能宣肺止咳。它是由于肺气不宣而导致的咳,咳不是主证,发热是主证。那么银花、连翘、芥穗、豆豉宣肺本身就能够止咳,再加苦桔梗开肺气以止咳。竹叶是苦寒药,一方面它本身是叶,很轻,所以轻扬宣透,能够透热,向外透热邪,清热。再一个,竹叶还能下行,竹叶能够从小便里边泄热啊,它还给热邪找出路,使热邪从下去,当然这是个辅助作用,都不是主要的,主要还在于君药和臣药。所以这个方剂,九味药,这是,组合起来,共同的构成了一个辛凉之剂。它的主要作用,是疏风、透热、辛散、凉清、轻宣、去除表邪,同时兼顾了头痛、咽痛、咳。

这个方剂怎么用?为什么叫银翘散?大家说,它是个汤剂?还是个散剂呀?散剂怎么用?散剂是吃药面呀。它这个和散剂不同,和汤剂也不同,它的用法是煮散。为什么叫散呢?“散者,散也。”它有发散作用,发散什么呢?发散在表的风热邪气,所以叫散。但是它和五苓散又不一样,五苓散是把五味药研成面,用米汤或者热水送服。它不是,它要煮一煮,是把这个药末,这九味药捣成粗末,很粗,不是细面,不是直接吃面,放在水里边煮,但是煮呢还不是用清水煮,用芦根煎汤,用鲜芦根煎水,煎完了之后,用这个芦根的汤再来煮银翘散。煮多长时间呢?大家看,咱们讲义上写了,用吴鞠通的原话,“上杵为散”,就是上边这九味药把它捣一捣,捣成粗末,它叫散,“每服六钱”,18克,请同学们注意,连翘一两,银花一两,桔梗六钱,薄菏六钱,竹叶四钱,甘草五钱,芥穗四钱,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合在一块,这肯定不是六钱吧?他把它捣了以后,每次用六钱。怎么煮呢?先煮苇根,你别拿苇根跟它一块煮,苇根和这个散一块煮,那时间就长了,时间短,苇根的作用出不来。时间长了,银翘散失效,所以先煮芦根。煮上20分钟,再拿那个水去煮银翘散,去煮这个散剂。这叫“鲜苇根汤煎”,煎到什么程度?“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特别注意这一点,什么叫“香气大出”?是药味最浓。一般来说也就是五分钟,开锅以后五分钟,香气大出,药味最浓了。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些药里边所含的挥发油都煮出来了,再煮香味就没了,你煮时间长了,那些挥发油就都挥发了,它就没味了。他告诉你,不要过煮。一般人的习惯就是,这个汤药煮的时间越长越好。这个不是,这是煮散,他是要它发散,取的是它的辛味,所以不能过煮。

他下面给你分析原因。“肺药取轻清”,入肺经的药,要取它质地轻,凉性来清热。“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说为什么不让你过煮呢?过煮辛味就没了,只有辛味它才入上焦。如果辛味都没了,那么就剩了苦味和甘味,它就不入上焦了,入中焦了,就等于治胃去了。胃没有病,你给它吃什么药啊?病在肺,你让药往胃里去,不是白吃吗?就这么个道理。这是煎法。

请同学们一定注意,底下服法。“病重者约二时一服”,就是说病情重的,体温很高的,咳也重,头痛也重,两个时辰,也就是四个小时吃一次。那么白天十二个小时啊,四个小时一次,白天就是三次。“日三服,夜一服”,夜间还要吃一次,就是一天要吃四次药。“轻者”,体温不是太高,头痛、咳呀都不是很重,相对来说轻一点,“三时一服”,六个小时一次,那白天两次,夜间再来一次,“日二次,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什么意思呢?他这个是告诉你,24小时一昼夜的服法,如果吃了以后,一昼夜病情并没有好,再来,第二天还是这么服——作再服,那么就是说,银翘散每次用六钱,是不是都是新的?我这次拿六钱煮了,下次不是再煮这六钱了,又换新的了,他老是新药。

他底下还接着说,“盖肺位最高”,就是在五脏六腑里边啊,肺是华盖,它的位置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你如果用药太重,比如说你用石膏、知母,这些药它往下去了,不走表。往下去了。“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如果用得太少,病重药轻,力量不够,达不到(效果),也没有作用。所以他想了这么个方儿,“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清扬法”,他是仿照普济消毒饮的服法,一会儿一吃,一会儿一吃,让这个药始终在上焦起作用,为什么白天服三次?夜间还服一次?就是说,我让你这个药始终在起作用,始终在上焦。一个不要过煮,一个服药要频服,不能说早、晚各一次就完了,24小时就吃两次,那不行。再一个煮的时间过长也不行。

那么这就是提示我们在临床应该怎么用。大家在临床使用银翘散,现在一般都用汤剂,都是煎汤,量还不小,银花15克,连翘15克,桔梗10克,……,你这方子下来肯定比他这个量大,因为他一次才服6钱,但是(你的)效果好不好?说实话,银翘散临床疗效怎么样?好吗?一般反映不好。不是这个方剂不好,煎法不对,一般的医生开完方就走,让病人拿着就走了,也不嘱咐怎么煎药。银翘散如果作汤剂,可以,但是你要告诉病人,先用凉水汤泡,不能用热水泡,特别是先把芦根不煮出来,把芦根的水晾凉,泡这个药。为什么用凉水泡?因为有些药里边含有淀粉,你用热水泡,淀粉就出来了,把那个药一包,其它成分就煮不出来了。所以泡药必须用凉水。泡20分钟以后,开大火,烧开。烧开以后香气大出即取服,味挺浓,赶快就关火,倒出来,就喝。这个时间,大约开锅之后5分钟,烧开之后5分钟。不要再长,你要煎上20分钟,那肯定就没作用了,就跑中焦去了,它就剩下苦味和甜味了。所以银翘散作汤剂使用效果不好的原因,不在于药物本身,而在于煎法不对。

再一个,服法不对。一般的习惯认为,中药都是早、晚各一次,一天两次。这个不对,应该是病重者日三服,夜一服。病轻者,日二服,夜一服,夜间要有一次。白天你起码要两次以上,三次。这是服法。

那么近年来临床使用银翘解毒丸、还有羚翘解毒丸,银翘解毒丸加上羚羊角,羚翘解毒丸;还有颗粒剂,还有浓缩丸,我见过浓缩丸,这种丸一点作用都没有,白吃,为什么?挥发成分全没有了,这浓缩丸效果最不好。蜜丸效果好不好?看怎么吃,还行,看吃几丸,一次一丸,一天三次,不行,力量不够。咱们这个蜜大丸就算是三钱,一般过去都是三钱,现在是9克,请问这9克里边药是多少?(学生:一半),一半是多少?4.5克,4.5克是多少钱?是一钱半,吴鞠通用的是多少?是六钱,你这个药是人家的1/4,而且对半是蜜,蜜有什么作用?甘缓,蜜有甘缓作用,(药)加上蜜之后,把这个发散作用给它牵制住了,等于这个药要向外发散,蜜还在后边拉着它,所以它不仅是剂量不够的问题,加上蜜之后,它有一个牵制作用,所以一次一丸,一天三次不行,怎么用?一般我是这么用,强调一个首次量,第一次四丸,你算算四丸是多大量?四丸药量是六钱,再加上六钱的蜜,那个作用已经就没有散剂好了,没有煮散效果好。所以用点姜汤,生姜煎汤,把这蜜的牵制作用给它抵消了,促进它宣透。用点姜没有问题,用姜汤送服。人家说四丸量太大了吧?量不大,这是首次量,第一次用的是突击量,体温下来了,症状减轻了,第二次两丸,那根据病情啊,也许三丸,也许两丸,如果很好,也许一丸,是根据病情的变化。也就是说,你不管多少,一天要用三次,两次力量不够。

再一种。羚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比银翘解毒丸的效果好,为什么?它加了羚羊角了,羚羊角能够清肺热,羚羊角不是光清肝,《药性赋》不是讲得很清楚吗?“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它清肺,所以对表证又有肺热的效果很好,在解表的同时又清肺,所以,羚翘解毒丸比银翘解毒丸效果好。

有人做过临床观察,也作过报道,银翘散的所有剂型里边,哪一种剂型最好呢?袋泡剂。把银翘散捣成粗末,装在袋里边,就跟咱们的茶叶似的,装成袋,用开水一冲,闷一会儿就喝。这种剂型是最好,不管是从退热的角度,还是从增强免疫力的角度,效果都好,袋泡剂最好。袋泡剂它为什么效果好呢?是因为它和吴鞠通的原意是一样的。以前我就给大家介绍过,反复强调《伤寒论》里边桂枝汤是第一方,张仲景在桂枝汤的煎服法里边讲得多清楚啊,是吧,吃了桂枝汤以后,啜热稀粥一大碗,还得盖上被子,温覆一时许,遍身漐漐然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那就是说,桂枝汤的发汗力量也不大,还得喝一碗热稀粥,助这个药力,再盖上被捂一捂,出点小汗就行了。银翘散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作为《温病条辨》的真正的第一方,吴鞠通也讲得很清楚,应该怎么煎,应该怎么服。你现在用,咱们临床上用,一般都违背了这个原则,不是这个用法,失去了它的解表的意义了。那么银翘“汤”,煮来煮去,煮20分钟,它还有发散的作用吗?第一次这么煮,第二次还煮,又煮20分钟,第二次更没有作用了。所以他这个每次六钱都是煮新药,效果肯定是好的。

以前我给同学们介绍过,后来他们反映,有的个体开业的,他们自己把它制成散剂,一袋一袋装好,病人来了,给你拿几袋回去冲,反映效果特别好。银翘散是好方,临床疗效非常好,就看你用的得法不得法,它做汤剂可以,不要煮时间太长,香气大出即取服。做丸剂,服用方便,有些人煎汤不方便,服用丸剂方便,那么量要大。比如说大蜜丸的吧,来它四丸,用点姜汤一送,效果很好。千万不要用浓缩丸,一点作用都没有。最好是袋泡剂,袋泡剂在市场上不大常见,但是有人做过实验,人家报道了,袋泡剂效果最好,这个跟吴鞠通的组方原则是一致的。

下边有几个问题咱们要讨论一下。

1.银翘散是否发汗?

第一个问题,银翘散说是辛凉轻解,辛凉解表,那么是不是通过发汗来解表?银翘散有没有发汗的作用?有没有?出汗不出汗?

吴鞠通没有提发汗这个字,你找遍银翘散方论也好,它条文的分注也好,都没有提发汗的问题,而且在银翘散方论里边特别强调温病不可发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它患”,你等于为贼立帜,给贼摇旗呐喊去了,他还能提发汗这个词吗?在“上焦篇”,第十六条,他特别专拿出一条条文来讲发汗的副作用,怎么造成坏病,“太阴温病不可发汗”,这是强调不能发汗,如果误用了发汗法,什么后果?“发汗而汗不出者”,就是发了汗以后,没出汗,“必发斑疹”,就是说啊,用了发汗的药,汗没有发出来,把血给发出来了,或者发斑,或者发疹。“汗出过多者”,(汗还)真发出来了,而且出得很多,“必神昏谵语”,(这是)热陷心包,伤了心气。大量地出汗,伤心阳,伤心气,耗心阴,导致邪气内陷,神昏谵语。他特别提出来“禁”,哪些药不能用呢?升麻、柴胡、当归、防风、羌活、葛根、三春柳(就是柽柳),这一类的辛温药都不能用,忌这些药。

应该怎么治疗?“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这一条就专门讲温病误汗而导致的后果,那都是重证啊,发斑也好,发疹也好,神昏谵语也好,都是重证啊。

所以误汗会导致这样的后果。那你想想,这个方剂还能是发汗的方剂吗?叶天士讲,“在表,初用辛凉轻剂”,也没提发汗哪。叶天士讲,“在卫汗之可也”,是提到汗字了,这是卫分证的治疗大法。“汗之可也”是发汗吗?这“汗”是使动词,这肯定是个使动词,没问题。邪在卫分,使他出汗就可以了。使他出汗,是不是就一定要发汗?那不一定,怎么让他出汗?银翘散就能让他出汗,但它不发汗。

关于汗的问题,咱们上次课提过,在生理状态下有没有汗?健康人,天气炎热、剧烈运动、或者是热的饮食,总归体内的热量有余就要向外发散,来调节体温,所以他有生理性的汗出,这个属于正常现象,正常人(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病理性的汗出,就是在病变的状态下出汗,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白虎汤证,是不是病理的汗?是由于里热盛啊,热邪蒸腾津液,所以出大汗,这种是病理。那么回过头来看,风热邪气侵袭卫分,有没有汗?咱们提到,无汗或者少汗。或者无汗,或者有少量的汗出,没汗皮肤也不干,有汗也不多,那这总归,说是风热邪气侵犯体表,作为风温病来说,它可以有汗,但是它不会是出大汗,这种汗出得不畅。因为什么?汗出而热不解嘛,虽然有汗,但是热并不退,这种汗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是属于哪一种?是病理性的汗出。为什么?是风热邪气鼓动了津液。风热都是阳邪呀,它既能伤津液,又能鼓动津液,向体表鼓动啊,所以使津液从体表渗出,可以出现少量的汗,即使没汗,皮肤也不干。就说明他那个津液是能向体表来的,这是被风热邪气鼓动所造成的,还是病理性的汗出。就是说,前提是银翘散证本身并不是干热无汗,他可以有汗,但是这种汗不正常,不是生理性的,是病造成的。

再一种情况,药理性的汗出。我们用药使他出汗,比如说,麻黄汤可以发汗吧?那么这种汗,吃(药)之前干热无汗,吃完之后出一身大汗。这种汗肯定是药发出来的。西医用阿斯匹林,解热镇痛剂,也可以发汗,百服宁,不都是发汗药吗?总归,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让他出汗,汗出来之后邪就散了,发汗的目的是为了散邪。一般说,出汗大概就这三种吧?生理的、病理的、再有就是用药之后的。

那么请问,吃了银翘散之后出汗是属于哪一种?要我说,是通过药理作用恢复了正常生理功能而汗出,不是药物发的汗。你看看这里边的药,哪个能发汗?可以说银翘散里边就没有发汗的药,说荆芥、豆豉是辛温。荆芥、豆豉在大量的银花、连翘里边,它那温性已经发挥不出来了,没有温你怎么发汗哪?所以要发汗必须要用温药,凉药能发汗吗?比如说咱们喝热汤,出一身大汗。谁喝凉水出过汗?是不是这个道理?用凉药不可能发汗。但是确确实实银翘散喝下去之后病人可以出汗,唉,出汗以后,体温降下来了,热退了,什么原因?是通过银翘散疏透表邪,使邪从表而解,表郁解除了,气机通畅了,津液环流,体内的津液通畅了,他自然就出汗了。

(汗出病解,病解汗出),这四个字的说法一样不一样?汗出病解和病解汗出一样不一样?汗出病解是指麻黄汤,汗发出来了,邪从汗解,随着汗就散出去了。病解汗出呢?是病人邪气解除了,体温降下来了,自然就出汗了。银翘散是这种出汗(病解汗出),是病解以后汗出。大家千万不要理解成银翘散是发汗的方剂,它不发汗,它是通过疏透风热邪气,使体表的气机通畅,津液能够正常输布到体表,自然就有汗了。那么请问,吃了银翘散之后,是不是就一定出汗?病解之后是不是一定汗出?不一定,也可能出点汗,也可能不出,不出病也解,有的人服了银翘散之后可能出点汗,有的病人也不出汗,体温照样降下来,热度照样下退。就是说,它不是发汗的方剂,而是疏风清热,通过疏透表邪而使机能恢复正常,不存在发汗的问题。

吴鞠通在银翘散方论里边还提出来,是根据什么原则组织这个方剂的,前边我说过,此方“谨尊《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风淫于内,它不是风热邪气吗?“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是去风邪的。“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是去热邪的,(结构图27:11),这是《内经》的法则。谨遵《内经》之训。“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喻嘉言不是说,邪在上焦,“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吗?他又采用了喻嘉言的这种说法,因为它病在上焦啊,用“升而逐之”,所以用轻扬的药啊,上行啊,“升而逐之”。同时呢用芳香。大家看看,他这个方剂符合不符合这个原则?银花、连翘、竹叶、薄荷都凉,这个符合吧?加上芥穗、豆豉的辛,这里边有辛,符合吧?有辛有凉。有苦和甘味没有?苦桔梗、甘草,连翘也苦啊,竹叶也苦啊,所以苦味有,甘草是甘味,(甜味)也有,苦甘有。那回过头来看,那甘苦就是苦甘,那不过是顺序而已嘛,都具备了。芳香的药有没有?谁?(学生,薄荷),薄荷。银花香不香?咱们老是强调银花是凉性、质地轻、宣透,实际上银花非常香,如果夏天种一棵银花,不用多,这院里有一棵银花,满院都是香的,香味非常大。银花是芳香药。所以薄荷、银花芳香逐秽,这个原则符合。这里边有没有咸寒药?找找,哪味药是咸的?没有。连翘苦寒,银花甘苦寒,苦桔梗苦平,或者说是苦温,薄荷辛凉,竹叶苦寒,生甘草甘平,芥穗辛温,豆豉辛温,牛蒡子辛平,没有一个是咸味,芦根甘寒。这个方剂啊,吴鞠通不是讲了吗?看他这本书要“前后互参”,我往后找,大家看咱们讲义第45页,下边肺热发疹,看这个方剂,“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方”,找到这个方剂了吧?什么意思?如果是发疹性疾病,他在银翘散里边去掉豆豉,所以我说他用的豆豉是辛温的,他去掉一个辛温,加什么呢?生地、丹皮、大青叶,生地、丹皮凉血,生地还能滋阴,大青叶清气,清热解毒。倍玄参,这个字不应该是“玄”,应该是“元”,这个到底应该叫什么呢?正说应该药名是什么?应该是玄参,玄当黑讲,玄参是黑色的,所以叫玄参。但是在清朝不叫玄参,吴鞠通是清朝人,他不可能叫玄参,清朝的人写都不写玄参,所以现在为什么变成两个名了?又叫元参,又叫玄参呢?玄一个当黑讲,是,这参本身就是黑色,就这么个意思。另外玄,又当元讲,元始嘛,“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不是头一句就是这一句吗?玄,就当元讲,当元始讲,所以他借用了这个字。因为清朝的康熙皇帝叫玄烨,要避圣讳,因为避讳,所以清朝把玄参一律叫元参。这个大家把它改过来,原书是元参。这个“倍”元参怎么讲?加倍,在这儿用一两,原来是多少?原方是多少?原方没有。所以我分析,“前后互参”,这个方剂里边说倍元参,当然了,这个倍字你也可以说是重用的意思,也可以说是重用元参,也能解释,但是我觉得这不是这个意思,他银翘散的原方里头有元参,“治以咸寒”嘛,元参是甘咸寒哪,滋阴降火,清热解毒啊,所以他说“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他肯定原来得有咸寒药,没有咸寒药他不能引那句话,这是个原则啊,他有玄参,因为它是咸寒的。但是呢,到后来他这个书反复修改了十几年了,修改的过程中,他觉得玄参太腻,毕竟它是表证,所以他就换成了芦根了,把玄参改成鲜苇根了,鲜苇根很清灵啊,它不腻呀。可是呢,他忘了,这还来个倍元参,他这没改。这应该说,原方你要找咸寒应该是玄参,我老怀疑这个问题。这个不是什么太主要的问题啊。

就是说,他是根据《内经》和喻嘉言的说法组织的这个方剂,他对这个方剂怎么评价?他在“方论”里边说,“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无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这个方子很好,它妙在哪里呢?“预护其虚”,指的是谁?“温病最善伤阴”,所以他加了鲜苇根,尽管它伤阴并不严重,但是要预防这伤阴,因为只要阴一伤,正气就不足,邪气就要往里进,所以“预护其虚”,加上鲜苇根煎汤,甘寒生津,先保护津液,生津液,先把邪气往里去的路给堵住了。底下,“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你执照我这个组方原则,按照我说的这个煎服法,它就只清肃上焦肺卫,不入中、下焦,跟中、下焦毫无关系,完全是一个上焦的方剂。

又特别强调,“无开门揖盗之弊”,什么叫开门揖盗?贼来了,把门打开,还作一个揖,您请进来吧,叫开门揖盗。如果说,你要侵犯中、下焦,就等于开门揖盗,邪气没进来,你给它一发汗,你不就把它给引进来了吗?那就不光是中焦的问题了,甚至于热陷心包,甚至于出血都可以呀,不是那么简单哪。所以它没有开门揖盗之弊,为什么呢?它只宣透上焦肺卫,不侵犯中、下,绝不会引邪深入,而且预护其虚,增强抵抗力了,邪气就更进不来了。没有这个弊端,“有轻以去实之能”,轻以去实啊,药物不重,银花、连翘、芥穗、豆豉,这都是很轻灵的药,很轻的药,药物并不重,但是它能够去表邪。你要用了很重的石膏、知母,反而去不了表邪。这个方子好就好在哪呢?预护其虚,不犯中、下,把邪气向里去的路先堵住,然后清肃上焦,使它宣透,没有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药物很轻但是能退热。有没有吹嘘的成分?这不是他自我吹嘘。底下还有一句话,“此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原文图示36:33),这句话,“此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这方子不是我吴鞠通的,是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里边找来的,不过在《医案》里边它就那么某某病人,某某方,没人注意,就用吴鞠通的话说,“人多忽而不深究”,吴鞠通看出好来了,把这个方子拿过来,把它加以修改,加上剂量,制定了煎、服法,取个名“银翘散”,就流传到今天,如果没有吴鞠通给它取名银翘散,今天也没有。有几个人能够把医案从头看到尾?而且能够知道这个方子好?能把它选出来用啊?那就很不容易推广了。所以他自己说得很清楚,是叶氏立法、迥出诸家,是叶天士的。所以,你看从这个方子可以看出来,谨遵《内经》之训,又遵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又是叶氏立法、迥出诸家,这个来路,“一遵《内经》”,“远追踪乎仲景”,“近师承于叶氏”,是不是这么个思路啊?《内经》·张仲景·叶天士,后边咱们再讲方剂,他的用方思路完全是从《伤寒论》发展来的,用得非常地灵活,“中焦篇”清热法的运用,下法的运用;“下焦篇”滋阴法的运用,都是从《伤寒(论)》方里边改造过来的,改造得非常好。当然这个方(银翘散)《伤寒(论)》里边没有。所以银翘散这个方剂很值得研究。

 

2)肺失宣降

 

下边啊,是风热邪气袭表的第二个类型,是肺失宣降,还是表证,病变并不在肺脏,还是在表。因为体表有邪,使肺的宣降功能发生了障碍,它不能正常地宣发了,而出现的症状。所以肺气失于宣降并不是肺本身,而是由于皮毛、口、鼻、经络,这些道路堵塞了,肺气宣不出去而出现的表现,什么表现呢?很简单,吴鞠通就这么几个字,“但咳,身不甚热,微渴”。“但咳”,就是主要就是咳,体温并不见得很高,也可能就不高,也可能有点低热,也可能就不发热。稍微有点渴,很轻微,“但咳,身不甚热,微渴”,就这么个病,它的主证是咳,而且还没痰,只咳不嗽。体温不一定高,口稍微有一点渴,就是嗓子发干哪,干咳的意思。这个证用不用银翘散?银翘散太重了,没有那个必要,因为它不发热,或者是有低热,用不着,怎么办呢?宣肺止咳,治法就宣肺止咳就行了,因为这个证候就是风热邪气在表,肺气宣发障碍了,你要把它宣开,它就不咳了嘛,就止咳就行了。怎么止这个咳,通过宣肺来止咳,代表方剂桑菊饮。

咱们休息之后再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