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梢青》词调浅释 《钦定词谱》卷七载:“《柳梢青》,此调两体,或押平韵,或押仄韵,字句悉同。” 押平韵者,宋代词家韩淲词篇多有别名,如:其词有“云淡秋空”句,名《云淡秋空》;有“雨洗元宵”句,名《雨洗元宵》;有“玉水明沙”句,名《玉水明沙》。元代张雨词名《早春怨》。押仄韵者,无名氏词有“陇头残月”句,故又名《陇头月》。 《柳梢青》词谱(平韵正格) 中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韵)。中中仄、中平仄平(韵)。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谱例:秦观《柳梢青·吴中》 岸草平沙,吴王故苑,柳裊烟斜。雨后寒轻,风前香细,春在梨花。 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 (双调49字,上片6句3平韵,下片5句3平韵。) 【句式解说】 通篇以四言句为主体。大致以3句为一组合,按句尾呈“平—仄—平”序列而交替用韵。其中,凡“中平中仄”皆一三不拘;凡“中仄平平”皆一不拘三必用平。下片换头为1个平起平收式之六言“独句”,其变格方式 为“一三不拘五必平”。下片第2句为“三、四豆句”,不可写为常规七言。 【附例】 此调变体较多,韵法有平韵格、仄韵格、平仄错叶格,有48字、49字、50字等多种。《白香词谱》以清朱彝尊仄韵格词立谱。《钦定词谱》以秦观平韵格词立谱,列有8体。潘慎《词律辞典》分为12体。现拣其具代表性平韵格词例于下。 1、戴复古《柳梢青·岳阳楼》(与秦观词同格)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推酒登临。 问有酒、何人共斟? 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2、刘镇《柳梢青·七夕》(首句不押韵者) 乾鹊收声,湿萤度影,庭院秋香。步月移景,梳云约翠,人在回廊。 熏熏宿酒残妆。待付与、温柔醉乡。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 (双调49字,前段六句两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较秦观词,惟上片起句不押韵略异。) 3、辛弃疾《柳梢青·八难之辞》(添韵独木桥体) 莫炼丹难,黄河可塞,金可成难。休辟谷难。吸风饮露,长忍饥难。 劝君莫远游难。何处有、西王母难?休采药难。人沉下土,我上天难。 4、张雨《柳梢青》(添字体) 面目冰霜,逃禅正派,只让花光。怪底徐卿,为渠描貌,萦损柔肠。 有谁步屟长廊。更折竹声中、吹细香。酒半醒时。雪晴寒夜,月上西窗。 (双调50字,上片6句3平韵,下片5句3平韵。较秦观词下片第2句添1字作八字句) 【本调律析】 1、常格为双调小令,49字11句6平韵,上片6句3韵,下片5句3韵。如谱例秦观词。附例其它平韵格各词,实际也皆秦体,只是添1字或用韵不同。 2、常格上下片之句式及用韵排序为: 上片:四,四,四。四,四,四。 下片:六。三、四。四,四,四。 通篇以四言句为主体,是此调鲜明特色:上片六句皆四言;下片用六言句换头,接一个“三、四豆”句后,又回到四言。故而全篇11句中,实有10个四言句。“三、四豆”及六言中也含有四言因素,故,乃以双音阶为主旋律之词调。 3、分组排列组合,是此调结构上的又一特色。此调结构布局井然有序:上下片的四言句,皆每三句为一组,组合方式完全一样,都是按“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顺序排列。这种四言3句连属排列方式,也见于《眼儿媚》《人月圆》等调,只是句型顺序略有不同。四言句双音节,偏于明快流畅感,这种格局,既适于描绘风光景物,又适于倾吐缠绵细腻的心绪,还可抒发荡漾无羁的豪情。 4、运用独句,是此调特色之三。下片换头六言,是个独句。上片连续6句四言,“换头”处一转,改用1个六言句领起,立即给人一种新颖感。这是个“平起平收式”(中平中仄平平)的六言律句。按诗律,凡“平平脚”六言律句,其第1、3字可不拘平仄,而第5字却必须保持平声不变,才会有平稳感。如: “行人一棹天涯” ——谱例秦观词 “不须推酒登临” ——附例1戴复古词 “熏熏宿酒残妆” ——附例2刘镇词 “劝君莫远游难” ——附例3辛弃疾词 “有谁步屟长廊” ——附例4张雨词 比照中看到,其第1、3字,用平用仄者皆有,说明平仄不拘。而第5字无一例外地皆用平声。足证诗律中的这种规则也同样适用于词律。 5、紧接六言独句之后,“三、四豆”也是个七字独句。例如: 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谱例秦观词) 熏熏宿酒残妆。问有酒、何人共斟?(附例1、戴词) 劝君莫远游难。何处有、西王母难?(附例3、辛词) 两个独句连用,在词调中并不多见。全篇9个四言句外,只有这两句不同,已有鹤立鸡群之感,词家为使之更加突出,又写成独句,便更为突出。写好其孑然傲立的韵味,是此调特色的关键。像这种独句,一定要把语意写足方好。 “三、四豆”,是词中特有句式,不可与常规七言句混同。七言常规格式为“四/三结构”,即前4字为两个双音节,后边缀以三字尾,而“三、四豆”为前三后四,在词中,作七字句看待。这个句式,一箭双雕,既可打破四言句一统天下,又因其含有四言因素,也便于与其它四言句相契合。 6、填词十分讲究“契合”。有人把“契合”弄得玄而又玄,似乎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我以为非也。据我积年研习体会,它无外乎六个方面: 一是,结构上首尾相顾,前呼后应; 二是,相邻句型相互勾通,能够谐调; 三是,用韵位置,与行文节奏相适应,增强了韵律感; 四是,句中平仄声变化,对平声或仄声产生了适于所表达的心绪相谐调; 五是,或用独句,或用对偶,或用豆句,增强了心理感受。 六是,运用长短句的配合,形成舒缓或急促的起伏跌宕感,与所表达的内容、心绪合拍。 7、通篇看,上片两组6个四言句排比而下,节奏顺畅,主要用来写景叙事,做好铺垫,下片六言是个重要转折,步入新境,结尾又以一组3个四言与上片相呼应而作结,章法井然。 情感基调:平声较轻松、舒缓、飘逸、顺畅,适于表达平静幽雅、喜悦欢快的情绪。(详见仄韵《柳梢青》【词格解析】之4)。 附:仄韵《柳梢青》 《柳梢青》“仄韵格”,本属“平韵格”的变体,谱书中多列于同调之下。《白香词谱》单列为仄韵格,取格朱彝尊词立谱。 《柳梢青》仄韵格词谱: 中平中仄(韵),中平中仄,中平中仄(韵)。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中仄(韵)。中仄平平,中平中仄, 中平中仄(韵)。 (双调49字,上片6句3仄韵,下片5句2仄韵。《钦定词谱》按:“押仄韵者,以此词及蔡词、赵词为正体,若吴词之添字,无名氏词之摊破句法,皆变体也。”) 谱例:朱彝尊《柳梢青·纪游》(《白香词谱》以该词为仄韵正格) 障羞罗扇,花时犹记,这边曾见。曲录栏干,玲珑窗户,也都寻遍。 两峰依旧青青,但不比、眉梢平远。第一难忘,重来崔护,去年人面。 【附例】 1、贺铸《柳梢青》(同朱格) 子规啼血,可怜又是,春归时节。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飞雪。 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干风月。 2、蔡伸《柳梢青》(同朱词,惟前段起句不押韵异。) 连璧寻春,踏青尚忆,年时携手。此际重来,可怜还是,去年时候。 阴阴柳下人家,人面似、桃花依旧。但愿年年,春风有信,人心长久。 3、赵彦瑞《柳梢青》(同朱词,惟过片句添一韵异) 衰翁自谪。堪笑忘了,山林閒适。一岁花黄,一秋酒绿,一番头白。 浮生似醉如客。问底事、归来未得。但愿长年,故人相与,春朝秋夕。 【词格解析】 1、与平韵格之区别:凡原先不押韵句,皆依原型不变;凡原先押平韵之句,其句尾皆由平变仄。此调以四言句为主体,原先押韵者,转换为仄韵格时,所有原先仄起平收之四言句“中仄平平”,皆变为平起仄收,其形态多数皆为“中平平仄”。其特点是,第3字皆用平声。在朱彝尊《柳梢青·纪游》及贺铸《柳梢青》(子规啼血)二词中皆如此。何以极少变作“中平仄仄”?我想,尾韵已经改用仄声,前边用平声衬托和过渡会更好些吧。 2、仄韵格《柳梢青》与平韵格相较,前后两片句数、字数、完全相同,仍为49字11句,但韵数略有变化:平韵正格原为6平韵,变韵后则为5仄韵,少了1韵。对照来看,这缺少的1个韵,在下片换头处的六言律句上。这句原格为“平平仄仄平平”,尾字如果也变为仄韵,“平平仄仄平仄”也还仍然是个六言律句。何以不变?我想,作者可能是感到,上片开头已是仄韵起调了,下片换头处不用仄韵领起,以示变化吧。 3、四言句改押仄韵者,只变末字而其馀不变可否?结论当为不可。无论诗或词中,四言句按常规,也是种律句,结构原则是要第2、4字“平仄交替”,是为律句。其基础格式只有两种,一为“中平中仄”,二为“中仄平平”。是否律句,主要是看二、四音位。二四同仄或同平,则称“拗句”。词中只个别词调中有用拗句者(特定句式),绝大多数四言句皆用律句。因为,律句合乎平仄交错原则,读起来上口好听。此调虽由平韵格变为仄韵格,因其仍以四言为主体,如果凡是变韵脚之句,只变末字,会成为拗句,势必显得很不流畅。 4、平韵格所以改作仄韵格,原因和目的何在?大致有二: 一是,出于内容需要,平声较轻松、舒缓、飘逸、顺畅,适于表达平静幽雅、喜悦欢快的情绪。而仄声则较沉重、疾急、曲折、郁结,适于抒写激昂、愤慨、矛盾、扭曲等复杂心理。(情感基调) 二是,出于词家追新求变之欲望。创作中,词家总是有种创新的欲望和要求。如《人月圆》,杨无咎在写下“平韵格”的《人月圆》后,又用同调写下“仄韵格”一首,其“平韵格”结句为“一年三百六十日,愿长似今宵。”“仄韵格”结句为“百年三万六千夜,愿长如今夜。”内容明显重复,他所以还要写,就是要“品尝”由平韵格变作仄韵格的滋味,这是词家的一种痴迷的追求。这也就像画家进了黄山,面对飞来峰、迎客松等种种迷人景色,总是变换不同角度加以临摩,以至痴迷而忘返,是同样的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