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钙离子调节机理举隅--艾灸哮喘患者致气畅喘息的疗效 节选廿七

 奇思阁 2019-06-13

艾灸疗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 我们的祖先就应用治病。唐朝是历史上灸法发展的一个旺盛时期。但灸法也曾因“重针轻灸”、“重药轻灸”的思想而为世人轻视。近年来,灸特殊的临床疗效,被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中。

传统中医认为:灸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温补中气、回阳救逆的作用,寒热虚实皆可用之,有灸治百病之说。现代对艾炙作用机理的研究多从温热、艾药、红外幅射三方面评述,笔者认为艾炙作用机理应围绕经络腧穴深究。《灵枢·官能》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也说“药之不入,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其话核心是如果针刺、药物达不到疗效的疾病,须用灸法。什么性质的疾病是针药难治疗的呢?是机体寒湿等导致的疾病。元代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寒湿之病针刺是难以启动见效,须得热炙加温。但是,艾炙作用机理并不是到此为止的温热效应,艾炙温热只是艾炙效应的启动,只是艾炙生效的“助剂”,最终还须靠经络腧穴。《灵枢·四时气》云:“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可见艾炙须靠经络穴位“得气”,艾炙效应须得Ca2+的响应和调节。针灸并称,就因为它们同靠刺激经络穴位的响应和运行。针刺靠机械力刺激启动经络,调节病理防病治病。同样,艾炙借助火的热力或炙材的药力刺激,激发经络腧穴作用。下面举例具体分析。

周杰芳[80,p90-2]为探讨微循环的改善在艾灸哮喘患者的疗效,作者做了37例哮喘患者的炙前观察和甲皱微循环实验。艾灸治疗均取两侧肺俞、膏盲、定喘穴以及天突、膻中等穴,用艾炷直接炙穴位,每天每穴灸五壮,连续15天治疗后复查微循环。用XQX-IA型微循环显微镜进行微循环检查,以病人的左手无名指甲皱为微循环检查部位。

哮喘患者灸前与正常人相比,患者的微血管管径较为细小,微循环血流速度较为缓慢,细动脉血压偏低。直接灸后,多数患者的微血管管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血流速度加快明显,细动脉血压提高显著。同时,呼吸频率减慢,呼吸困难缓解,哮鸣音减少。艾灸15天后与艾灸治疗前相比,患者的微血管管径有所增大,血流速度加快,细动脉血压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呼吸症状减轻。

作者的分析和小结认为,哮喘患者由于支气管痉挛、阻塞及肺泡通气量减少而加重机体缺氧,使微循环发生明显的病理改变, 影响肺呼吸的气体交换和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是造成患者组织缺氧的原因;而艾灸对哮喘患者的微循环有改善作用, 改善微循环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组织缺氧,微循环改善是艾灸治喘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作者的分析和小结,笔者认为把改善微循环作为艾灸治喘的作用机理还未全解意。我们知道,微血管管壁是平滑肌,哮喘患者灸前的微血管管径较为细小,即为微血管平滑肌收缩;艾灸后患者的微血管管径增大,即为微血管平滑肌舒张。根据笔者在前面引用吴斌话:“现在一般认为,平滑肌收缩和舒张活动与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密切相关:高浓度Ca2+引起平滑肌收缩,低浓度Ca2+引起平滑肌舒张[67,p97]。”哮喘患者灸前的微血管管径较为细小,即微血管平滑肌Ca2+浓度升高、血管收缩,导致了支气管痉挛、哮喘、哮鸣、缺氧,微循环病态明显恶化;艾灸后哮喘患者的微血管管径增大,即微血管平滑肌Ca2+浓度下降、血管舒张,微循环及组织缺氧的状况得以改善。使得肺泡及机体毛细血管血流量增多,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率以及氧气在血中的物理溶解率升高,肺的气体交换率得到提高,呼吸困难就大大缓解,艾灸治喘的作用机理就完善达意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