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经汤在妇科中应用

 李静曦 2019-06-13


9、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192、温经汤 12味吴茱萸三两,当归,芎䓖,芍药各二两,人参,桂枝,阿胶,牡丹去心,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
    右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陈根宝 10:54

 (经义阐释) 此论冲任虚寒夹瘀崩漏的证治,妇女年届五十岁左右,正逢七七之期,精气衰少,冲任脉虚,天癸已竭,月经理当停止,如今却反出现前阴下血数十日不止,显然并非正常的月经,而属崩漏病。究其成因,乃由冲任虚寒夹瘀,血不归经所致。精血已亏之年龄,又下血数十日不止,阴血更耗,阴虚则内热,故暮即发热,手掌烦热.冲任虚寒,少腹失于温养,寒凝气滞血瘀,则少腹里急,腹满。瘀停下焦,妨碍津液上濡,故唇口干燥。综上可见,本证是以冲任虚寒为本,瘀血为标,故治当温经散寒,养血行瘀,调补冲任,方用温经汤治之。
  对于本条的主症“下利”注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遵从原文,仍作“下利”解,如赵以德、徐忠可、朱光被、曹颖甫等多数注家皆持此见;一种则将“下利”看作“下血”,如李衫,吴谦等.从文字学角度看,虽然前说在理,但从本篇总的内容来看,则以后说更为贴切。对于暮即发热,手掌烦热产生的机理,注家也略有分歧,有的释为瘀血化热,如徐忠可、尤在泾,朱光被等,有的解作阴虚内热,如李~、程林。根据本证的病机演变来看,二者都可能存在,但从方药组成来看,似以后者占主要原因。至于造成
。少腹里急,腹满”的缘由,注家也各有侧重,有的认为是胞宫寒凝血瘀,如吴谦、曹颖甫等,其重在邪实;有的认为是冲任脉虚,兼夹干血,如李~,强调虚实错杂;有的认为是下焦阴寒,如尤在泾,朱光被等,着眼于虚寒。根据其发病年龄及原文“瘀血在少腹不去”,三说似宜合参,始符合其病情。

陈根宝 10:55

温经汤在临床上的运用:《金匮》温经汤意在温经散寒,养正祛邪,为张仲景治月经不调、漏下不止常用方。临证用治痛经、子宫发育不良、宫寒不孕屡获良效;用于男子精室虚寒,精于少、活动率差所致之不育症,以及睾丸冷痛,亦获满意疗效。证属肝肾虚寒,气血凝滞,筋脉拘挛者,加大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生姜易干姜;精少不育属下元虚寒,冲任不足者,加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紫河车,生姜易干姜。子宫发育不良,证属肾气不足,胞宫失养,加巴戟天、紫河车,生姜易干姜;宫寒不孕,加附子、芡实,生姜易干姜,配合用乌鸡白凤丸。[河南中医,1986,(6),21]

陈根宝 10:56

温经汤治疗虚寒血瘀型月经不调:用温经汤加减治疗虚寒血瘀型月经不调236例,与对照组100例比较,并观察了治疗前后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及血液黏稠度(简称血黏度)的变化。治疗组用温经汤,基本方为吴茱萸12g,当归lOg,川芎lOg,赤芍log,党参lOg,肉桂lOg,阿胶log,丹皮lOg,生姜lOg,甘草6g,法半夏lOg,麦冬lOg,水煎,每日工剂,分2次服,经前、经期、经后各服3剂。月经先后无定期者见红连服9剂。每个月经周期9剂为1个疗程。气虚加黄芪、山药、茯苓、白术;血虚加熟地、何首乌;肾虚加鹿角胶、菟丝子、补骨脂,血寒去生姜加炮姜、制附子;血瘀加丹参、桃仁、红花;气滞加香附、青皮、陈皮、郁金。[国医论坛,1997,c6,: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