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脉象学习的两点认识

 为什么73 2019-06-13
王蓄之 天下无疾 今天

《零起点学中医》《零起点学针灸》两本书里讲到的脉象,与《中医诊断学》教材不太一样,和以《濒湖脉学》为代表的传统脉学也不太一样,属于自己专用的脉象语言。之所以有所区别,是因为无疾看来,传统的24-27种脉象体系,有两点不能让人满意

一是对脉诊部位和脉象的混淆。比如浮沉,都是单一的脉象部位,只能反映气血运行的位置,在表层或者深层。浮沉,如果不结合其他表示疾病性质的脉象,就很难得出有价值的诊断结果。我们平时常见到的脉象,比如浮弦紧,沉细弱,都是在浮沉的基础上,结合了其他脉象。也就是说,用浮沉表示位置,用弦紧、沉弱来表示疾病的性质。

类似的现象,还有长脉和短脉。所谓长脉,就是脉象在寸关尺的方向,向上下延伸;短脉相反,寸与尺均不可及,唯关部有力。长脉在一些典型脉象如弦、紧中非常普遍;短脉反应的只是气血聚集在人体中部。不用长短,只用寸关尺来表达上面的脉象,结果会更加清晰准确。比如三部弦紧;或者寸尺部无力,关部滑数。

二是对复合脉象与单一脉象不做区别。比如传统脉学所讲的濡象,“浮而细软”,实际是三个元素的叠加。首先是部位,在浮的一层;其次脉形,细而不粗;最后是软。相应的,弱象的特征是“沉而细软”。两相比较,二者除位置特征,一浮一沉外,其余两项完全相同。既然如此,将这两种脉象合并为一,只是用浮沉来做区别,用起来会不会更清晰,学起来会不会更明白呢?

不仅如此,细和软,仍然是两个彼此独立的脉象,表达的含义也完全不同。细,体现在脉的形状粗细上,表示阴分的不足;软,体现在脉的硬度上,反映的是气虚有湿。那么,这两种脉象,细和软,可不可以分别独立存在呢?独立开来之后的,对我们认识脉象,学习脉诊,会不会更有帮助呢?

基于上面的考虑,无疾对传统脉学理论中的各种脉象仔细做了几轮筛查。首先从部位方面,区分出寸关尺、浮中沉。这些内容,不再列入脉象的范畴,避免出现认识上的混乱。继而从二十多种脉象中,选出最基本的五种脉象,细、弱,弦、滑、濡,再适当扩充两种,弦紧和滑数,成为一套精简至极的脉象体系。

个人观点,无论业余爱好还是专业学生,这套脉诊体系,入门学习时,条理更清晰;上手实践时,更容易把握。从临床实用性上看,无疾这些年执脉行针,用的主要就是这套脉象系统,总体效果还算满意。

这套系统来之不易。无疾自己读大学时,对脉诊一科深感无力。老师所讲,只是一片朦胧。临床实习,体会来去,所得始终有限。中间有一段时间,已经基本放弃了诊脉。直到重新回来针灸的世界,看到《内经》时代的行针者,对脉诊极为强烈的推崇,才再拾起脉诊。外出学习,开阔眼界;钻研内经,得到部位与脉象的分野;悉心思考,剖析繁复,得到五种基本脉象;最后施诸临床,反复验证。

以上是无疾自己在脉象领域的一点心路历程。希望对大家认识脉诊,理解脉象,能有一点帮助。无疾学社7月举办的针灸初级班上,也会重点讲授这套脉诊方法。截至目前,报名人数已经过大半。非常感谢各位老朋友的认可和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