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习书法,如何让笔下的字表现丰富的?

 青木森森 2019-06-14

在平时临习书法中,大家是不是特别注重笔法或者是章法呢?甚至也认真的研究字体的结构呢?

但是大家有关注过墨色的变化吗

墨友们都知道,学习书法,“笔墨纸砚”是缺一不可的工具。

但是书法还有“四法”,即“笔法、字法、章法、墨法”。

初学者往往会注重前三个,忽略了墨法在临习书法中的重要性。

墨法就是毛笔蘸上墨之后,在宣纸上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用墨方法这个意识的形成确实要比其他三法晚一些。

不过我们可以从古今书论中对墨的描写,还有各种传世墨迹来看,

墨的使用与技巧问题一直都是创作者乃至欣赏家、理论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接下来墨姐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讲讲“墨法”,干货满满,仔细阅读啦!

1     书画同源中的“墨”

2     书法中的“墨法”

3     不能孤立谈 “墨法”

4    “水”和“墨”的配合

其实中国是墨的故乡,从古至今制墨、用墨都体现着墨法的奥妙。

有句话说“书画同源”,就是说书法与绘画是分不开的

在宋朝以前,中国画十分重视对墨的驾驭,而在书法中这个问题被弱化掉了,书家对于墨法的概念很模糊。

直到宋朝,画家开始借鉴书法的用笔方法,结果使得绘画作品的线条更加生动,富有变化,增强了表现力。

所以书家也开始研究绘画中的用墨方法,这才开始觉察到墨色的变化。

一方面可以丰富作品的章法和整体布白的效果

一方面更加强有力地表现出内心情绪的变化,同时也能深入的传达到欣赏者的内心。

同时还有一个客观原因是宣纸有的时候会洇墨,所以产生了特殊的用墨方法。

用墨是显露笔迹形态重中之重的因素。

中国画中“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

那在书法中我们只需要了解,墨法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势就可以啦,分别是浓墨、淡墨和枯墨

浓墨:一般来说,书法创作或者临习基本都是用浓墨。

在许多书家眼里,浓墨是最精神的。

尤其是楷书、篆书、隶书只有用浓墨才可以表现出它的精神和力度。

在实际书写中,浓墨也是最容易操作的。

颜真卿最喜欢用浓墨。

苏轼的作品将浓墨的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

就像他说的,用墨要像小孩子的眼睛一样,又黑又亮。

淡墨:淡墨与浓墨的概念是相对的,它的颜色属于黑白之间的。

一般创作行书或者草书的时候使用淡墨。

如果说浓墨是给人力透纸背的感觉,那淡墨则有一种清淡古雅。不食人间烟火的的气息。

但是用墨过淡呢就会失了神采,所以把握好”度”是关键。

明代董其昌淡墨用的恰到好处,追求的是一种娴静风雅的艺术气息。

清代王文治更是用淡墨的高手,表现出秀逸洒脱之感,被称为'淡墨探花'。

枯墨:枯墨就是毛笔上的墨已经用完了,不再蘸墨,继续书写。

写出来的很多笔画之间藕断丝连,丝丝露白,这就是枯墨其中一种笔法形势“飞白”,给人一种苍茫、老辣的观感。

清代吴昌硕善用枯墨,作品古拙,欣赏他的字有一种痛快之意。

 

我们知道了在书法中我们需要掌握墨法的几种表现形式,

但是“墨法”是不能孤立学习的。毕竟“团结就是力量”,

它必须和学书法其他的要素结合起来,才可以发挥出他最大的“真实伤害”!

墨与水的关系

谈墨离不开水,古人说过笔法是字的筋骨,而水和墨的运用就是字的血液。

换句话说,字的形态和线条质量,也是依靠水墨停留在纸上的痕迹表现出来的。

书家对字的浓淡、湿润干燥的呈现其实是对水含量的把控。

如果整篇都是比浓墨还浓的焦墨,行笔都十分不畅,一眼看过去并不灵活,还谈什么章法布局。

如果不恰当地使用淡墨,通篇都是灰色调,字就会显得毫无生机,缺乏立体感。

所以在临习的时候,首先要观察墨的粘稠度,看看是否需要加水。

再者就是合理的调配水分。加水的时候,要一点一点的适量添加。

直到墨色的变化达到了你想要的要求。

这样一来,行笔会更加流畅,写出来的字也会有立体感。

墨与纸的关系

创作书法作品的时候,主要使用宣纸。

宣纸分为生宣和熟宣。它们的吸水性、和亲水性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同的墨在不同的纸上,呈现出的效果也是不同滴。

生宣能更好的体现出润墨效果和墨迹的层次感。

所以写大字、狂草、行书的时候要用吸水性强的生宣,用墨就更需要讲究一些了。

如果墨很浓的话,在生宣上都“拉”不动线条;

如果墨淡,又会造成洇水洇墨的效果,导致字迹模糊。

所以“度”的把握就很关键啦!

熟宣吸水能力稍弱一些,所以对墨的要求就不会太高啦。

例如,在写小楷的时候用墨可稍浓,也可稍淡一些。

与生宣不同的是,等墨干之后,熟宣上的字会显得十分清晰,点画也会变得立体。

墨与字体的关系

不同的字体行笔速度是不一样的,所以也会影响到用墨的方法。

篆书、楷书、隶书书写时笔画之间关联性不会很强,

同时对于点画的形态要求也比较高。

行笔速度自然会慢一些,所以墨会浓一些。

而书写行草的时候笔势可断可连,直线弧线、长短粗细都可任意组合,有很大的自由。

所以在行笔速度上来说变化不定,墨适宜稍淡一些。

“饱笔须快,渴笔宜慢”,意思就是说快写时多蘸墨,慢书时少蘸墨。

同时也是讲想要更加准确的控制墨的浓淡,把握书写的快慢也是很重要滴。

墨与笔法的关系

其实墨法、笔法是相互关联的。

只有通过千变万化的墨法,才有可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笔法。

中锋、侧锋等笔法可以写出字的各种样子,比如方圆,长短,虚实,这就让字也有了浓淡干湿的变化。

不可忽略的是墨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般蘸墨的时候,不要太过于频繁的蘸墨,也不要把笔放进去深浸。

因为深浸之后墨色变化不大,书写的字很容易软弱无力。

所以正确的蘸墨方式是轻轻在砚台中蘸一下即可,笔毫湿润,又不会有墨滴下来。

墨法的灵活使用首先要熟练笔法。

用笔的轻重缓急,提按顿挫的都会影响到墨法呈现的艺术效果。

一个书家墨法的成功运用是与其扎实的笔法息息相关的,笔法准确,他的墨法也会灵活挥洒,看起来毫不费力。

墨与意境的关系

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我们通过章法、笔法观察作者的心境。

别忘了,其实墨法也在影响着我们的观感。

墨色的变化在表现意境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一幅书法作品的墨色变化,会增强作品的韵律美;

没有干湿浓淡的墨色变化,很难表现出点画的立体感、彰显不出质感。

同时小到一个字、一个点画都需要有墨色的变化。

如果大体上墨色浓、干、燥、这篇文章可能想要传达的是阳刚之美,苍劲有力,坚实厚重的形态居多。

如果大体上墨色淡、湿、润、或许就是显示出一种阴柔之美,字会比较秀美,给人空灵幽深之感。

“浓”和“淡”

书法中的用墨和中国画的用墨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中国画浓淡对比强烈,墨色分得很明显。

在书法中只需要水,墨能够均匀调和,行笔过程中可以很流利就可以啦。

那现在大家肯定有一个疑惑了。

这个墨多少才算浓?多少才算淡?

其实这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统一的标准。

墨汁里加少量的水就是浓墨。

加更多的水,或者是用已经蘸好墨的毛笔再蘸清水,立马会出现淡墨的效果啦。

墨色浓淡表现方式

那我们实际在书写作品中怎么表现墨色变化呢?大概有两种方法:

一种叫自然浓淡法。

毛笔先蘸浓墨,笔上没有墨了不急于蘸墨,而是继续书写或者是蘸点水,写到完全不能出墨后再重新蘸墨接着写。

代表书家有明末清初的王铎,及现代的林散之先生。

另一种叫安排浓淡法。就是说刻意的安排字数的浓淡。

比如几个字是浓墨,而后转成淡墨,列与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墨色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当今书坛比较流行的方法。

在这里墨姐想要强调的是这种特技的运用,应该是在不违反书法创作原则为前提的。

所以说,自然的、适当的墨色变化是可取的。

太过于刻意的调整墨色,盲目追求某种墨法效果,

作品看似丰富多彩,但恰恰失去了书写时的真实情感,作品会越写越“俗”的。

好啦~墨姐就说到这里啦

读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想要“哇”一声,感觉一直以来都忽略了墨法的重要性。

不过墨姐又要啰嗦几句了,不管我们能否运用的到位,也要将墨法与笔法、章法联系起来,他们缺一不可。

对于墨的运用,还是要在学习中多临多看,多思考,多请教,

尤其还要多多关注墨姐的动态哦!

如果同学们还有其他问题,直接在文章底部留言区告诉墨姐就OK,墨姐永远是你的知心姐姐!

墨姐这么“好看”,记得在底部给墨姐点“好看“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