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了,你就顺了【论语心得】第18集

 昵称64114534 2019-06-15

国学电台:孝了,你就顺了 来自国学人生 13:56 点上方绿标收听《论语心得》 主讲:北辰

国学智慧,美好生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夫子告诉我们:孝了,你就顺了。

孝,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晋人王祥用卧冰求鲤的孝行感动乡里,不仅破解了养母对他的刻薄评价,更是因此获得了一生的孝名,后因孝名和功绩被加官晋爵,青云直上。

懂得孝道的人,他人自然明白你的仁厚之心,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更加顺遂。

孔子将人生分成了三个阶段:“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这里面其实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入则孝,出则悌”。孝悌之义,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讲的都是伦理亲情之爱。经营好家庭情感,是做人的基础。

第二个层次,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如果一个人言语谨慎,笃诚守信,用博爱的胸怀去接纳他人,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就能走出了一己之爱,而领悟天下大爱,对社会多做贡献。

如果以上这些都做到了,孔子才说到第三个层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你要是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化知识。孔子很注重实践,只能学而不能行,是不恰当的。

时代在变,先秦时期的道理不一定都适用于今天,但是对我们而言,孔子的智慧至今仍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在今天这样一个进步的文明时代,回头看这三个层次,就会看到有时候恰恰是做反了:我们的孩子从三四岁时就知道要读书,在上幼儿园之前有亲子班,然后是幼儿园,然后是小学、中学、大学。

每个孩子都知道要去“学文”,因为“学文”才能步入社会受到认可,毕竟知识改变命运是全社会的共识。

现在代社会也有一些核心价值都需要人们去尊重,比如敬业与乐业,把这一切做完之后,我们是否遗忘了什么呢?

往往离我们最近的,最容易被忽视。我们忘了“入则孝,出则悌”。对自己亲人的这个环节,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

我们的古圣先贤,他们所讲的这番道理,不正是让一个人从当下出发,从学会关爱自己的亲人出发,一步步的修行,用这样一种本能之爱走到社会上,再做理性提升吗?

最基本的东西做好了,其次再去学学知识、文化,才能走到更高的层次。

而在今天,我们的心都从很远的地方缓缓归来。我们一开始都去学文化,都在努力去认同社会的普世标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小学生我们从不缺少,却忘记了孝悌之义。

古圣先贤的很多教诲,可以使我们让自己的灵魂从远方漂泊而归,回到一个温暖朴素的地方。我们最好不要忽视这些做人的基础。

为什么“孝”就是做人的基础之一呢?

孔子的学生有若就曾经解释过孝悌的重要性,他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有若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孝敬自己的父母,敬爱自己的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一个人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工作,根本建立了,“道”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有若说,“君子务本”。什么是“本”呢?大家看,木头的“木”字底下加一短横,就是“本”吧。这个短横在什么位置?就在树根。什么叫“本”?就是大树的根。

人生可以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但是一切源自于这个根系。本要是牢固,树就可以长得好,所以很多东西要务本。“孝”在《论语》里就是作为这样一种根本的道德而存在。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今天的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再像君臣关系一般等级森严。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提倡人格平等,人性自由的社会里,“孝”就不能称之为做人的根本了呢?

其实,如果我们静心而思,考虑什么是我们的核心道德,那么就会发现,一个人在处理自己跟亲人的关系上能真正做好,也许不经意间可以对整个社会都辐射出一种强大的力量。

大家可能都知道,中央电视台有一个特别节目叫《感动中国》。就在2006年,《感动中国》中有一个人物叫林秀贞。她是河北省衡水市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入选《感动中国》的理由非常简单。

她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英雄,也没有什么感天动地的事迹,从她嫁入这个村子开始,就义务赡养村里所有的孤寡老人。

她自己去一家一户认门,看到刘爷爷、刘奶奶瘫在床上,她跟他们说:“我以后天天来给你们做饭,反正我们家喝稀饭你们就跟我喝稀饭,我们家吃窝头你们就跟我吃窝头,但是我一定不会让你们断顿。”

两位老人听到一个新嫁来的媳妇说了这样的话,都没有太在意。

但是,就从这天开始,她真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去做,一直坚持到了第八年,刘奶奶从破炕席底下掏出一个烂纸包,说:“妮儿啊,这包里是安眠药,这是我原来留着跟你刘爷爷哪一天实在是动不了了时才吃的,这就是我们老两口的归宿。

我们听你说要照顾我们,还真这么做了,一年两年我们不踏实,三年四年不放心,现在都八年了,我们觉得确实是用不上这个了。八年了,我们看你的心还没有变,现在这包药我可以交出来了。”

林秀贞并不是只养这么一家,她在村里是见一个养一个,见一家养一家。她前后赡养了六位这样的孤寡老人,而且全都是养老送终。短则七八年,长则十几二十年,每一位老人都是这样受了她的照顾。

在这三十多年间,她自己的四个儿女陆续出生,孩子们就把村里这些老人都看成自己家的爷爷奶奶,帮着妈妈去这家剪剪指甲,帮那家拾拾柴火,大家就这样过来了。

这就是林秀贞全部的事迹,那你说她够“感动中国”吗?《感动中国》的推委会在写到林秀贞这个人物的推荐词时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富人做这样的事,叫作慈善;而穷人做这样的事,她就是圣贤。

孔子曾经说过:“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意思是说,仁爱真的离我们很远吗?我心中想到这样做的时候,仁爱就到我身边了。

我们想想,做慈善容易吗?做慈善也需要条件,没有经济实力是很难支撑下去的。但是,做圣贤有时候比做慈善容易,因为你有心就够了。

林秀贞最后当选为2006年“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之一。当时节目舞台上有一座一座的丰碑,每个人物都有一个评语镌刻在各自的碑上。林秀贞的那个碑被掀开后,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温暖世道”。

颁奖词说,三十年来,善良流过村庄,她用自己的心温暖了世道。

其实,林秀贞最后所做到的境界已经是仁爱了,但是她最初的起点,不过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农村妇女的孝敬之心,无非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此而已。

我们人类走到今天,也许社会制度在变,但“孝”就不是为人之本了吗?也许这个理念可以不变。

《论语》里说,“君子务本”。一个人去伪存真,能够在最朴素的地方见出做人的核心价值,那么在一片纷乱迷茫之中,或许他就不会行差踏错,回头无岸。

对于孩子,父母有着太多的牵挂,如怕他学习不够认真,怕他为人不够正直,怕他负担不起房价立业艰难,怕他经济能力不足不受尊重……牵挂儿女是父母的本能,但是让父母过于的操心劳力,真的好吗?

孟武伯曾经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回答了这样一句话:“父母唯其疾之忧。”

什么叫孝顺?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应该只有一件事,就是儿女得病了,只有这件事可以让他们真正担忧。

如果说儿女病了,还能让父母不担忧,这在人之常情上说不过去。儿女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生了病,老人心如刀绞是人之常情。所以得病又不让老人担忧,是不现实的。

孔子的言外之意是说,除了得病这件事我们无法担保,别的事情你就不该让父母担忧,这才是孝敬的孩子。

也就是说,你的学习,不是应该自己费心吗?为人处世,不是应该自己负起责任吗?买房子,谈工作,挣多挣少,这些不应该自己经营吗?这些压力,都不该转移到父母头上。

经营好我们我们和父亲的关系就是,就是经营好我们和事业、金钱的关系。

处理好我们和母亲的关系,就是处理好我们自己的亲密关系。

孝顺父母、感恩父母,就是和我们生命源头最大的互动;

是心灵深处,乃至灵魂层次真正的寻根溯源,孝心让我们有力量去完善、成就自己的人生,开创幸福与财富。

父母是我们的根,孝顺父母是德之本;

如果一个人连本都忘了,那他又有什么前途可言呢?

如果一棵树连根都烂了,那就注定没有参天入云的一天。

通过孝顺父母,培德积福、念念利他,由外求转向内求。

向内求、由孝入道、明心见性、接通福脉、不求自得;

向外求、名利欲望、背道而驰、永不满足、流浪生死。

孝顺父母,一旦成为你的人生法则,会让你一切顺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