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八年 渐悟懂劲:重读王宗岳《太极拳论》有感 | 回放

 邹沁洋 2019-06-16

作者:湖南省衡阳市 仙姿

倒撵猴

好有意思,仙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重读太极拳经典的冲动,特别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然而,说来尴尬,每次找出书来都看不了几页,不是眼睛发花想睡觉,就是心里发慌静不下来。其加标点才三百多字,到现在也背不流利,别说还有更多的太极拳典籍和著作了。 

玉女穿梭

这段时间,仙姿在师父唐骋时先生(衡阳市人,昵称:大唐)指导下,勤加练习,身体产生了许多良好反应,对太极拳认知的灵感有如泉水外冒,欣喜地感到自己开始进入拳论所言“渐悟懂劲”阶段了。是不是真如仙姿所想那样呢?这还须在拳论中找答案,所以,仙姿又在学习包括拳论在内的经典了。今天就来写写再读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感悟吧! 

《太极拳论》——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单鞭

没有“渐悟懂劲”,不得太极功夫;欲修得太极功夫,必经“渐悟懂劲”阶段。那么何为“渐悟懂劲”呢?老话常说:一个问题要真懂,必须“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仙姿认为“渐悟懂劲”要弄清三个问题,一是明白何为“懂劲”?二是如何得知是否已“渐悟懂劲”?三是如何实现“渐悟懂劲”?

一、何为“懂劲”?

拳论云——“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仙姿这样理解:《太极拳论》的“懂劲”自然是指懂太极劲,故欲得太极劲“须知阴阳”。太极拳运动中处处存在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刚与柔、动与静、开与合、虚与实、轻与沉、蓄与发、呼与吸、走与粘等等都是,其中,“走与粘”更为重要。所以说,“懂劲”是在习练过程中能逐渐体悟到“粘就是走,走就是粘”和“我顺人背,人刚我柔”的劲的运用规律,同时,掌握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如何相互转化。“渐悟”是量变,是过程;“懂劲”是质变,是结果。

肘底捶

二、如何得知是否已“渐悟懂劲”?

拳论云——“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在仙姿自认为已“渐悟懂劲”开始,已有底气坚定自己是在打太极拳了(现在练拳感觉甚好,可能将来某一天再看现在的文章,又会觉得当年好幼稚)。 仙姿有什么理由呢?因为仙姿每次在练拳过程中,一个劲别由无意中悟得,到能够下意识地复制出来,都有“他乡遇故知”那般欣喜和亲切,并且现在由无意中悟得又能下意识复制出来的劲已越来越多,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快,简直可以用欣喜不断来形容;拳架方面也能够进行自我修正,练拳正逐渐变得更有趣更自觉,就连欢笑声都由过去的傻白甜变成快意开怀了。 

三、如何实现“渐悟懂劲”?

拳论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拳论里这十六字,是“神而明者,代不数人”的太极拳先贤们为后学者指明的道路,它告诉后学者,欲练得“阶及神明”的太极功夫,至少要经过四个阶段的升华:第一,从零开始——到“着熟”;第二,由“着熟”——到“渐悟懂劲”;第三,由“渐悟懂劲”——到“懂劲”;第四,由“懂劲”——到“阶及神明”。每一个升华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仙姿现有的水平,在本文还只能分享它的前半句——“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倒撵猴

仙姿之所以能在这方面有一点点的体悟:一是相信拳论描述的“阶及神明”的功夫真实存在;二是在明师口传身授下,严格按太极拳“十要”规范练拳,同时以推手检验拳架。

1)相信拳论描述的“阶及神明”的功夫真实存在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一直为各大流派太极拳、历代太极拳传人奉为经典,可见其在太极拳界的分量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文中所描述的“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的“阶及神明”的功夫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单从文字上看太极功夫确是高深莫测,但细读,不难发现,“懂劲”作为太极拳功夫上身的一个重要标志,它需要“渐悟”,不可能一蹴而就;“神明”作为太极拳功夫的一种境界,它是有“阶及”的,“阶及”是作者把沾粘连随的太极功夫比做登高台,需要一层台阶一层台阶地往上攀登,“阶及神明”是说太极拳修习者必须一个劲一个劲地悟得和运用,由量变到质变,最后进入 “神明“的境界。

揽雀尾

2)在明师口传身授下,严格按太极拳“十要”规范练拳,同时以推手检验拳架

太极拳功夫要上身,还必须有明师为学练者答疑解惑、传授动作和感受劲路,除非天赋异禀的武术奇才,象我等普通资质者,仅靠读读前人经典或通过视频来自学是万难成功的。 太极拳的内劲是练掤劲,练周身一家的挤不垮、压不扁、拧不断的螺旋弹簧劲,这种劲外表上看似不动声色,一旦触碰到才能感受到它威力的浑厚,那种一眼就看出架势很威猛,很孔武有力的,那不是太极拳的劲,而是外家功夫擅长的明劲,即李公雅轩讲的硬劲。当然,不可否认,硬劲也是一门功夫,但它不是太极功夫,而是拳论中所说的“差之毫厘”的”旁门”功夫的一种。 

所谓明师是明白拳理和懂劲的人。仙姿学习太极拳正是有这样一位明师的入门引路,这位明师就是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杨式少侯人盘小架太极拳传人——唐骋时老师。 唐老师还是个毛头小伙子的时候就开始习练太极拳,坚持至今已有三十六年之久,他对太极拳艺术的追求态度严谨,从不含含糊糊,遇到问题一定想方设法弄明白。

他认为太极拳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一定要原汁原味地继承,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失传。 数十年来,他最执着的事就是寻师访友,推手摸劲,探寻拳理。特别是在学了杨式少侯人盘小架之后,由于了解了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历史,清楚了太极拳各式动作是如何进化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为什么会那样演变,有了这些就更好地理解了各式动作分别是在练什么,它的劲路和变化又是什么,从而也不再质疑为什么一个拳式动作会名称相同而打法各异。

倒撵猴

做为一名传播太极拳的老师,他善于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指导太极拳的教与练,他认为太极拳是个改错拳,有今是昨非之感就是进步;太极拳也不是想当然拳,需要用推手来检验,符合太极拳理的拳就是太极拳,只有符合太极拳理的拳,才能经得起推手的检验。

他教仙姿的方法也很独特,每一式动作都是先自己示范,示范时仙姿只准看,用脑子记,示范完后,仙姿再凭记忆复述,一定不能跟在后面比划。主要是希望仙姿平时就养成善于观察和“默识揣摩”的好习惯,他本人在外面寻师访友时就是靠用心观察和默记的方法来学习的,他说别人不会象师父一样手把手的教,能示范几遍的都相当有缘了,哪容你跟在后面比划呢。他还特别强调练拳要多看拳论、多看宗师拳照,体悟那种神韵。不过,真的很惭愧,虽然跟师父学拳已八年,这一点仙姿还是没学好,到现在为止看拳和练拳还是没什么图像感。 

扇通背

除了学会看和记,他还特别注意培养仙姿举一反三的能力,那就是练母式。练好母式,首先要规范地定型母式的外形,即做到“外三合”,“外三合”做好了,再在母式里找拳的神意、找各种劲别,如:对拉劲、松沉劲、螺旋弹簧劲等……在逐渐练出符合太极拳“十要”的母式后,再将母式里的灵觉感应带到其他拳式动作中去。他认为太极拳只有“明规矩而守规矩”地练至“着熟”才不至落入“壮欺弱,慢让快”的“旁门”而不自知,也只有练至“着熟”才有资格谈“脱规矩而合规矩”,反之,则是臆淫。 

唐骋时老师的教学方法很新颖,不适应时会常犯迷糊,但适应后则会厚积薄发越学越快。仙姿刚跟师父学拳那会就常犯迷糊,学了忘,忘了又学,一个架子调好了,过不几天就又被打回原形去了,感觉天天都在炒剩饭,有两次实在不想继续学了,可不知骨子里一种什么精神让仙姿终于战胜了懦弱,坚持再坚持,才有了今天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如今再学什么就都快起来了,往往师父稍加点拨就能心领神会,看拳论读经典也更加有味了。 

揽雀尾

总之,仙姿随唐骋时老师学习李公雅轩传杨氏太极拳大架已八年,经过站桩、练拳架,到推手的规范学习和拳理的认知,“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终于踏入太极拳的大门,虽深感每进一步都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甚至浅薄到会为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而兴奋不已,但仙姿还是更享受期间每一个灵感的获得,每一个劲地练上身,每一个招地练至“着熟”的习练过程,深以为“渐悟懂劲”是太极拳修习之路最美的风景,一路上一步一景,无限风光在险峰。 

附:练拳日记摘选——练拳日记,风景里最好的陪伴。

2018年8月11日 

1、今天打拳找到了通透,半年前,零星有了这个感觉,但似乎不太明白这个感觉就是通透。

2、透劲犹如放箭,这种放箭是松松的放,悄悄的放,必须建立在身备五弓的基础上,否则,怎么找都只会是徒劳。

3、开始,师父从单式刻意进行喂劲训练,最开始是搂膝拗步,接下来是单鞭,再到倒撵猴,特别是倒撵猴一式,练了很久。

玉女穿梭

2018年9月2日 

1、今天晚上打拳完全处于抻筋拔骨的状态。

2、这个抻筋拔骨比起我们平时专门练习的抻筋拔骨动作,要更难更复杂些。因为它需要在整个拳式动作轨迹上的任何一点,都找到并保持住命门的桩功状态。

3、命门的桩功状态,一点也不能含糊,绝不能有随意为之和差不多就行的想法。 

2018年9月29日 

太极拳演练如高山流水,肉若水,是柔的往下倾泻,骨架如山,是坚实的,要撑得起。 

2018年10月5日 

1、沉劲:全身重量落涌泉,身上不挂力,久之就会有沉劲。 

2、动分阴阳:有了沉劲,就为周身一家的整体劲找到了着力点,身体的弹簧也就有了支点。有了这个支点就可以实现动分阴阳。

3、忽然想象阿基米德一样说:给我一个支点,就可以撬动地球。 

扇通背

2018年10月10日 

1、这几天忽然意识到我在拳架演练时还没有完全忘掉手,于是重新静下心来体会拳架,修正拳架。 

2、早上起来练拳,架子拉的不大,尾闾中正着往下坠,百会往上领形成对拉,发现每次只要尾闾往下坠,接着就会是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地依次拉开,一直到颈椎,在拉开的过程中,肢体相应部位也会依次带动,当松到颈椎时动作也刚好完成定式。 

3、当身体有了脊柱行拳,才体悟到整个动作真的不用手。 

4、脊柱行拳须在虚灵顶劲的前提下从尾闾开始一节一节往下坠,要保持间架,不能着相,在内里走就OK。 

2018年10月21日 

1、手是侦察兵,每一动都是走胯,手处于相随的地位,一旦手在前面遇到阻力,我即手足放长,同时身体还要迎过去,或者是:由身体将手送过去。 

2、“用肩打人,用胯走路“  。

搂膝拗步

2018年10月25日 

1、“运劲如抽丝”:动作时,脊柱行拳,就像正在吐丝做茧的蚕宝宝,没有手也没有脚,只有柔软的脊柱和底盘。 

2、闭着眼睛打拳舒服但不可取,容易丢了神意功夫,闭着眼睛琢磨动作还不错。 

3、左右分脚和蹬脚,定式时记得顶劲要领起,顶劲领起才能真正做到劲贯四梢,才能站立得很稳妥。 

2018年11月6日 

1、现在基本能称得上是在打明白拳了。 

2、练出透劲,体会得实即发。 

3、注意重心,注意弓,特别是弓在身形转换时不能丢。 

4、弓丢了,就体会不到裆走下弧。 

2018年12月12日 

1、有意无意是真意:这也是一个交替的认识过程,先是有意学动作,经过千百遍地有意识地练习,无意间会灵光一现,我想灵光一现的那一刻应该就是符合拳理的那种感觉,这个感觉要保持住。2、这个过程即为:有意练习,无意得之。3、无意所得的东西,自己无法控制,太极拳就是需要把这些无意出现的灵感,有意识地表现出来,要随喊随来,或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5、一次有意练习无意得之的过程,就是在“渐悟懂劲”的路上登了一级台阶。

2018年12月18日 

1、坠肘:推手遇到大力,肘往往坠不下,肘坠不下来,前手臂就在胸前打横。小臂横在胸前,就无法实现于挨着处做轴心旋转,不能做轴心旋转,对方的劲就卸不掉。2、推手:要注意控制对方两肘,管活不管死,摸着他的劲,粘着他的劲,不要想着去抓对方。特别注意,腕要顺,要直,要鼓,不要塌,不要扭,不要别。3、接手:接手就要有意,要让对方找不到自己的着力点,如让对方抓牢自己,控制住自己的劲了,再想解脱,难度就大了。4、抬肘这个问题在左手表现要明显多了。5、难怪与力大的人推手,感到很吃力,原来是肘坠不下来。 

 2018年12月19日 

 1、推手的宗旨就是要我顺人背,让自己舒服,找对方的别扭。 

2、连绵不断:要注意自己的劲送出去后,身弓一定不能散,都时时刻刻保持住弓劲,迂回折叠。 

3、将倒撵猴的胯劲要领运用到其他式子里。 

4、劲走螺旋不是说打拳的动作是在走螺旋,是在刻意走圆,而是在双方的搭手摸劲过程中,对方感到我的劲不是直的,而是摸不到的,是螺旋的。 

2018年12月21日 

1、今晚打拳,每一动似乎都是被人在引动,我即意想如何与之沾粘连随,忽然感觉背上的肉逐层往下掉,实现了拳架中骨肉分离,即背松。 

2、体悟到背松后,感觉动作就没有“不过不及”了,立身也中正了,身体感觉很融和。 

3、第一次这么真切地感觉立身中正。 

2019.1.9 

1、今天打拳对“用肩打人,用胯走路”的理解更具体了。要实现“用肩打人,用胯走路“,须以劲贯四梢为前提。 

2、左侧脊柱松开了。左侧脊柱松开后,感觉左肋张开像鱼鳃在呼吸;左侧脊柱松了后,中正在每一动中体现得更明确了,如:提手上式,斜单鞭接肘底捶之间的左转等。这两式动作体会明显之后,整个拳架套路中一些不中正的漏网之鱼就都被揪出来了。 

3、左侧脊柱松开了,左侧脖子舒服多了,左肩也沉了下来(之前左肩总感觉是提起来的),步法上也有了变化,偶尔前脚落地时膝盖会僵直地出去,现在都能曲蓄有余,完全不会砸坑。 

2019年1月18日 

1、今天是师父八年来看仙姿打拳后的第一次开怀大笑,值得庆祝哈哈哈哈。 

2、渐悟懂劲,无意中得到的体验,能有意识地复制。 

 2019、1、27 

1、今天在仓库搬货,忽然发现平时搬货身体都是歪着来歪着去的,但从来都不自知,忽然发现后,就刻意按太极拳的要求将身体调正调直,下盘托起再搬货,那货物的重量竟都不知溜到哪里去了。 

2、今天才恍然大悟,原来在日常生活中但凡仅凭灵活的双手就能完成的动作,我们的身体基本都是不正直的。 

3、只有充分利用生活实践来练功,在生活中实现用意不用力,才能将太极拳练成本能的反应。 

2019年2月10日 

1、沉肩:任何发劲都要沉肩,边沉肩边旋臂边出拳或掌,或掤或挒或采或靠...... 

2、意念:好比用筷子夹菜,我们是眼睛看着筷子去找菜,还是只需眼睛看着菜,筷子就能夹到菜呢? 

2019年2月15日 

相连不断:对断劲的认识也是渐进的,第一次理解断劲,是2011年正月初三,师父指出我单鞭动作上出现的形断;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练习,明白身手不一致,互相等,也是一种断劲;再后来与人推手,被人一推感觉有点失势就形神俱散,这也是没有做到相连不断。 

 2019年2月21日 

八年了,终于手和脚以及身体的各部分都可以不假思索地摆在正确的位置上了。 

 2019年2月28日 

1、推手:两手三个点都有才算掤圆了,三个点都要听到劲,缺一不可,这就是练均匀。

2、 推手时,要走好自己的圆,如果一个点被对方化开了,要即刻重新组织好自己的新的圆。 

 2019年3月16日 

1、后手追前手:这个手不局限于手,可以引深到身体任何一对阴阳。 

2、有了后手追前手,就是手上有了相合之意。 

2019年3月19日 

1、“迈步如猫行”:第一次听说打太极拳脚下也要松,是在八年前,当时简直震惊了,试想一个人百多斤重量不是全靠两只脚来支撑的吗?脚下如何能松呢? 

2、毋容置疑,太极拳要松净松透,一定要实现脚松,杨澄甫宗师太极拳“十要“的“分虚实”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脚下能分清虚实,脚下才有可能松,脚下松了才可能实现“迈步如猫行”。 

2019年4月26日——“着熟”

1、今天凌晨4点多钟就清醒地醒来了,醒来后完全没有睡意,可又觉得此时起床有点太早,干脆就躺在床上用意识默想太极拳动作,嗯,此次感觉甚好,第一次将杨式大架太极拳一百一十五式在大脑中劲路清晰地过了一遍,不像以往,若是躺在床上想动作的话,没几分钟人就犯迷糊了。

2、现在躺在床上能用意识练拳,坐在床沿边能用腰以上部位练拳,在路边等公交能不用手只用脚练拳。

3、这个状态应该是实现了练功常态化和生活化。

4、感觉马上就要融会贯通了。 

2019年4月27日——“渐悟懂劲” 

1,练了三年的单推手,两三个月前师父终于说仙姿现在可以学习双推手了(惭愧!估计学得比蜗牛还要慢)。

2、双推手又叫四正推手,也有叫打轮的。仙姿以前也与拳友打过轮,仙姿很清楚,以前打轮只是在依样画葫芦,做了个样子而已,并没有出掤捋挤按四个劲,掤与捋要好点,按与挤根本没摸到边,要说按还算能摆出个样子的话,那挤就连个样子都没有,整个就滑过去了,典型的四手不清。

3、最近真的好兴奋,这不,今天又早起了,便转了趟公交到了江东。与师父双推手,推了几圈,还是没弄明白哪里是挤,哪里是按,师父就边示范边反复讲解,并强调说:“按劲不是只随意摆出个样子,要有松沉才行,你这样做就像水中的浮萍一样随波逐流,如何能做到我顺人背呢?”哦,原来我只顾着比划动作,而丢了松沉,这么一想,手指就产生了劲贯指梢的感觉,按劲在这一刻就成了。

4、按劲一出来,挤劲没什么悬念就跟着出来了,顿感自己多年所学所练就在这一刻融会贯通开始“渐悟懂劲”了,这种体验仿佛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样轻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