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蔽,还是遮蔽

 置身于宁静 2019-06-17

    柏拉图继承了巴门尼德关于唯一的、不变的与永恒的存在的思想,他的“理念”与巴门尼德的存在一样是本体。在柏拉图那里,通过感官所涉及的那些个别的、可变的与相对的事物都不是真正的实在,而真正的实在是那些一般的、不变的、永恒的与绝对的理念。其实,当苏格拉底试图给伦理学词项下定义时,已开启了形而上学思维。到了柏拉图,古希腊思想家终于找到了说明世界万物的一般的东西,即本质、本体,形而上学的对象得以确立,形而上学开始支配整个西方思想史。

在柏拉图那里,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是相分离的,但他力图实现二者的统一,并用本体世界来说明现象世界。现象世界的存在基于本体世界,没有本体世界的存在,就没有现象世界的存在。柏拉图表明了在他所处的时代知识问题的重要性,而思想家关于知识的态度对于思想家自身和人类思想史的进程,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真理的挚爱驱迫人们探究并实现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这需要辩证法,于是也就有了辩证法。这正如海德格尔所指出的:“因而在柏拉图时期形成的古代存在论变成了‘辩证法’。”[1]而且,辩证法也由开始的论辩的艺术,变成了科学理论。柏拉图以来,思想成为知识,存在被概念所规定,存在的意义开始被遮蔽,思想不再思存在,思想与存在相分离。

形而上学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完成于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力图寻求世界的本原或终极本体,“一切事物都各有其‘是’,但其为是各有不同,或为之基本之‘是’,或为之次级之是;某物是什么?其原义所指为本体,其狭义则指其它范畴。”[2]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把本体的本质与其它范畴的本质区分开来,前者是第一位的,而后者是第二位的。亚里士多德第一次确立了作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的学科地位,并确定其意义。

形而上学问题一直是西方思想的主题,形而上学设立了现象与本质的对立,早期思想家们从各自不同的维度与视角探求与阐释世界的本原、始基,并把这些本原或始基作为世界的一般本质,用来说明现象。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实体指本质、共相、类和主体等,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共相则是第二实体。总之,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把存在作为存在者来研究。形而上学开启了西方思想的历程,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形而上学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