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shock)是组织灌注不足或血流分布异常所导致的一种广泛的细胞低氧性急性循环衰竭。由各种过敏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所致的休克称为过敏性休克,是机体对过敏原的一种即刻的致命性全身反应,过敏原可以是食物、药物或其他刺激(如蜜蜂蛰伤等),这些刺激使IgE介导的超敏反应急剧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发生通常突然且剧烈,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 小儿过敏性休克的诊断: 1、皮肤黏膜表现,是最早也是最常出现的征兆,通常有皮肤潮红、瘙痒,继而出现广泛的荨麻疹或者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 2、呼吸道阻塞症状,是最主要的死因,由于过敏导致的气道水肿、分泌物增加,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痉挛,患者出现喉头堵塞感、胸闷、气急、喘鸣、憋气、紫绀,以及窒息而死亡; 3、循环衰竭症状,由于周围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患儿先有心悸、出汗、面色苍白、脉速较弱;发展为四肢发冷、发绀、血压下降、脉搏消失,测不到血压,最终心跳骤停; 4、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因脑组织缺氧所致表现为头晕眼花,面及四肢麻痹、意识丧失,抽搐甚至大小便失禁等。 对于不同原因的休克,治疗也有所差异,最理想的治疗始于休克的失代偿期前,即早期识别并进行积极复苏,如给予高流量吸氧、建立可靠的静脉通道,基本的生命体征(包括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和持续心电监护),及时给予容量复苏、纠正酸中毒、恢复内环境的稳定和对原发病的控制,纠正休克。过敏性休克时重点防治喉头水肿、支气管水肿、休克和脑水肿。 ![]() 小儿过敏性休克的诊断: 简明的抢救顺序: 立即停用此药→改善缺氧症状→肌肉注射肾上腺素→补充血容量→解除支气管痉挛→发生心跳骤停时进行心肺复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告知家属→记录抢救过程。 具体操作步骤: 1、脱离致敏物质:立即停止使用并清除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 2、抢救:就地平卧,供氧、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 3、药物抢救 3.1肾上腺素:立即肌肉或皮下注射肾上腺素,(肌肉注射优于皮下注射,注射国外研究表明肌肉注射吸收较快,国外也已弃用皮下注射); 目前国内厂家生产的规格大都是0.1%盐酸肾上腺素1mg,儿科常配1:10000(稀释10倍为0.1mg/ml),小儿首剂0.01mg/kg,新生儿0.1-1ml,婴儿2ml,幼儿3ml,年长儿4ml。剂量不宜过大,必要时每隔15min重复给药。 3.2抗组胺药 异丙嗪0.25-0.5mg/kg,不超过1mg/kg·次; 3.3肾上腺皮质激素 静脉滴注或推注,如地塞米松0.3-0.5mg/kg·次或氢化可的松8-10mg/kg·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40ml,每4-6小时1次。 3.4钙剂 10%葡萄糖酸钙5-10ml稀释于10%葡萄糖液20ml缓慢静脉推注。(指南不作为推荐用药)。 3.5青霉素酶 青霉素过敏者,可在原注射部位肌注青霉素酶80万U单位。 ![]() 4、保持呼吸道通畅。 5、液体复苏 迅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条件允许可放置静脉中心导管,快速输液,常用0.9%氯化钠注射液,首剂20ml/kg,10-20min推注。评估循环及组织灌注情况,包括心律、脉搏、呼吸、毛细血管是否充盈等。若无改善,继续给予10-20ml/kg,同时注意心肺功能,条件允许者测CVP(中心静脉压)。第一小时液体复苏时不用糖水,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若出现低血糖及时纠正。 6、血管活性药物 在液体复苏的基础上,休克仍难以纠正时,可考虑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提高血压,改善脏器灌注,治疗时动态评估,适当调整,常用血管活性药物如下: ![]() 7、预防 过敏性休克预防重于治疗, 7.1在进行治疗前,我们需询问过敏史,按要求做过敏试验,过敏试验阳性者禁用; 7.2对有过敏史的患儿谨慎用药,尽量使用口服药代替静脉用药; 7.3对过敏体质的患儿注射用药后,应观察30-60min,注意有无过敏反应; 7.4抗生素类药物现用现配,停用2d以上者需重新做过敏试验。 参考文献: [1]许峰.小儿过敏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11):833-8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