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姓不婚

 红谷斋主人 2019-06-18


  同姓不婚

    《孔子家语》精读笔记

                   ——第十卷·《曲礼·子贡问》·三十、三十一

(峻岫)

(原文)

卫公使其大夫求婚于季氏。桓子问礼于孔子,子曰:“同姓为宗,有合族之义。故系之以姓而弗别,啜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婚姻不得通,周道然也。”桓子曰:“鲁卫之先,虽寡兄弟,今已绝远矣。可乎?”孔子曰:“固非礼也。夫上祖祢,以尊尊之;下治子孙,以亲亲之;旁治昆弟,所以敦睦也。此先王不易之教也。”

卫国派大夫前来向季氏求婚,季桓子向孔子请教,可不可以答应这门婚事。孔子说:“同姓为宗,有合族之义。”古人“姓”指同一家族,“氏”是姓的分支。比如:张出于姬姓,陈出于沩姓,高源于姜姓,孔出于子姓。卫国是姬姓国,鲁国也是姬姓国。卫国是周文王第九子康叔的封地;鲁国是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儿子伯禽的封地。因此卫国与鲁国有宗亲关系。同姓同宗之间,有聚集族人的义务。“故系之以姓而弗别,啜之以食而弗殊。”他们是同姓,是一家人,有土地大家分封,有粮食大家吃。“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繆。” [《礼记·大传》]知道姓氏,就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根在哪里。只要是同族同宗,就可以按照辈分,得到照顾,得到帮助,享受祭祀。“虽百世,婚姻不得通,周道然也。”同宗同组,既是一百年也不准通婚,这是所有的人都知道的道理。季桓子说:“鲁卫之先,虽寡兄弟,今已绝远矣。可乎?”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但是他们的后人很少了,关系渐渐疏远,能不能通婚呢?孔子说:“固非礼也。夫上祖祢,以尊尊之;下治子孙,以亲亲之;旁治昆弟,所以敦睦也。此先王不易之教也。”鲁国和卫国不能通婚。“生称父,死称考,入庙称祢。”[《公羊传·隐元年秋七月注》]鲁国与卫国同一祖宗,同一个祖庙,都是姬姓国,因此相互之间不能通婚,只能尊尊,亲亲,和睦相处,这就是先王传下来的礼仪,不能改变。

周代严格的宗族内不能联姻的规定,出于“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语四》]的考虑。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五代内的近亲不能结婚,是有遗传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近亲结婚有可能增加某些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发生的风险。这样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魏书·高祖纪》]

有若问于孔子曰:“国君之于同姓,如之何?”孔子曰:“皆有宗道焉。故虽国君之尊,犹百世不废其亲,所以崇爱也。虽于族人之亲,而不敢戚君,所以谦也。”

有若是春秋末年鲁国人。长得很像孔子,也能坚持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有子”。有子问孔子:“国君之于同姓,如之何?”国君应该怎样对待同姓族人呢?孔子回答说:“皆有宗道焉。”亲有亲道,宗族有宗族之道。比如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是亲亲之道。“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汉·班固《白虎通·宗教》]这就是宗族之道。“故虽国君之尊,犹百世不废其亲,所以崇爱也。”国君地位尊崇,但是亲戚还是亲戚,即便是一百年之后,也还是亲戚。是亲戚就要相互崇敬,相互爱护,相互扶持,相互维护。“虽于族人之亲,而不敢戚君,所以谦也。”不能因为你是皇帝的亲戚,就不尊敬皇帝了。你是皇帝的宗亲,你更要谦虚谨慎。

宗亲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基石,严格地维护宗法社会的秩序,才能维护封建社会家天下的制度不会动摇、破坏。所以孔子说这是:先王不易之教也。然而社会是发展的,科学是不断进步的,生产力发生变化,生产关系必然发生变化,社会制度也必将发生变化,宗法社会必然土崩瓦解。但是同姓不婚则是科学,科学就是已经认识到的自然规律,这是不能被打破的。(署名 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