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这一条是讲病的传变,伤寒四五日传到少阳或阳明的居多。脉沉而喘,脉沉是病在里,八纲辩证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所以这个病人的喘不是表证的喘,不是麻黄汤适宜的喘证。如果错误的用了麻黄汤发汗,就会津液外越而损,发汗导致表虚,里实也是津液外越导致的里热燥结,出现大便难。原本是 阳明证,又错误的发汗,导致成了阳明重证,就出现了谵语。实际用方剂,单独的有谵语可以用调胃承气汤,如果伴随有潮热,可以考虑用小承气汤泄热, 如果有大汗出、潮热、腹满,用大承气汤邪热攻下。承气汤系列的用药思路前面的条目详细的讲过了。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甚,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三阳合病就是三阳同时病了;并病就是一经未罢,一经又起。腹满是阳明病,身重是有湿,是太阳病。口不仁面垢是少阳证,口不仁就是口里不舒服。孔窍的病多数在少阳。谵语遗尿还是阳明病,再发汗呢,则谵语更严重。这种情况不能用下法,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实际就是湿温病。这种病不能下,下容易陷于阴证。如果没有用下法,病人出现汗自出,用白虎汤。实际的原理是三阳合病只能清解、和解,有阳明病发汗不适合,有太阳病泄下也不合适,有少阳症禁汗、禁吐、禁下,清就是清热,和就是小柴胡和解。实际中如果病人有少阳症,又夹杂偏于太阳证的,可以用小柴胡汤,偏于阳明的,可以用大柴胡汤。湿温夹杂的病,有湿重也有热重的,白虎汤适宜热重的情况,湿重的如果表证明显,适宜麻黄连翘赤小豆等,湿气过重可以考虑用三仁,临床见到这种病也不好治,必须首先去湿,其它的症状才能治好,虽然是三阳合病,治疗的时候要从症状最重的一经开始着手。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这一条跟前面217条对比来学习,217讲因为有太阳病在,过经乃下,下之过早语言必乱,此条是太阳病罢,这时候可以用下法。实际的法则可以总结为:下不宜早,汗不宜迟。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谵语都是阳明证的表现。适宜用大承气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