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节,一般在每年的6月21日前后。“日长之至,日影至短,至者,极也,故曰夏至”,是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 正是这一特点,古人认为“夏至一阴生”,即夏至阳气达到顶点,开始重阳转阴,阴气渐生。 唐代诗人韦应物名句“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说的正是这个现象。 夏 至 三 候 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大概持续15天左右时间,每五天称为一候,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鹿是秉阳气所生之物,鹿角乃阳盛之极,感阴气而脱落。 二候蝉始鸣:蝉当温度到了一定程度才会开始鸣叫,此时温度排便增高。 三候半夏生:半夏,则是一种中草药,多在此时采收。夏至刚好是夏季六个节气第三个故此时也称为“半夏”。 夏至养生三宜 俗话说,冬至养生,夏至治病。一个安内,一个攘外;热极而寒生,寒生百病重。 所以夏至养生是极为重要的,快来看看如何正确养生吧! 饮食宜清淡、多吃“苦”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等疾病。 除此之外,还可多吃苦菜类蔬菜,如苦瓜、香菜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利尿活血、解除劳乏、消炎退热、清心明目、促进食欲等作用。 不过,苦味食物均属寒凉,虽然能清热泻火,但属于清泻类食物,体质较虚弱者不宜食用,否则会加重病情。 宜晚睡早起,午休不可少 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 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可以比平时适当的晚睡和早起。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运行。 此时天气是昼长夜短,中午休息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午睡醒后,还可以活动活动洗洗脸,一下午都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出行宜清凉,居室宜通风 夏季不要穿得太厚,衣服颜色尽量以浅色为主,这样才能少吸热。衣服的布料尽量选用棉质及亚麻,这样容易吸汗和透气。 居室宜清凉,早晚室内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 夏至养生“三避”为先 夏至已至,由此正式进入了盛夏时节。此时温度高,对人体会造成某些负面影响,容易造成损伤。夏至养生应遵循“三避”原则,即避暑、避湿、避寒,使身体保持在健康稳定的状态。 一、要注意避暑 高温环境下,人容易发生体温调节机制紊乱而引起“中暑”,若不及时处理,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如意识混浊、狂躁不安、昏迷等症状。 避暑应当注意采取的主要措施: 1、中午前后不要外出,尤其要避免暴晒; 2、避免剧烈运动和强体力消耗; 3、保证汗腺功能正常,不要损伤汗腺; 4、借助自然风、风扇、空调等降温; 二、要注意避湿 高温是使人中暑的主要因素,但在一定条件下空气中的湿度也与中暑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在夏季不仅要注意避暑,还要注意避湿。 避湿的主要方法: 1.远离潮湿环境; 2.借助饮食利湿(具有去湿作用的食物主要有:鲤鱼、赤小豆、金针菜、莴苣、薏仁米、扁豆、冬瓜等); 3.空调设备除湿; 4.药物去湿。 三、要注意避寒 中医认为:夏季为了散热,人的皮肤毛孔开泄,最易感受风寒、风湿及湿热之邪,罹患疾病。 避寒主要包括: 1、防腹中寒 一是要注意尽量进食温热饮食,不贪吃冷饮、冷食; 二是睡觉时一定要盖“肚子”; 三是早餐时适当吃点生姜,民间所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是有一定道理的。 2、防躯体寒,防止躯体受寒主要是要正确使用电扇和空调。 3、防头、脚之寒,夏季不要用冷水洗头,冲脚,易导致各种疾病。 ![]() 夏至养生药膳斋 五味枸杞饮 原料:醋五味子5克,枸杞子10克,白糖适量。 制作:五味子和剪碎枸杞子放入瓷杯中,以沸水冲泡,温浸片刻,再入白糖,搅匀即可饮用。 功效:滋肾阴、助肾阳。适用于“虚夏”之症。 ![]() 龙眼酸枣仁饮 原料:龙眼肉 10 克,炒枣仁 10 克,芡实 12 克。 制作:炒枣仁捣碎,用纱布袋装。芡实加水 500 毫升,煮半小时后,加入龙眼肉和炒枣仁,再煮半小时。取出枣仁,加适量白糖,滤出汁液。 功效:养血安神,益肾固精。 ![]() 教你数“夏九九” 你可能知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可你知道与“冬九九”形成鲜明对照的“夏九九”吗? “夏九九”以夏至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北方农村的“夏九九”歌是这样的: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 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 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 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 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