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学习笔记147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9-06-22
各论/第七章,补益剂/补气/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生脉散
(生脉散《医学启源》
【组成】人参五分(9克)麦冬五分(8克)五味子七粒(6克)
【用法】长流水煎,不拘时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1. 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2. 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

   生脉散这个方,从出处来讲,说过很多地方,最早说到包括象《千金方》这些,后来,也说过李东垣《内外伤辩惑论》,这个也就是说,说的出处不统一,现在把它确定下来,是张元素《医学启源》。
   当然以往认为这是李东垣的方这个多一点,李东垣本身是张元素的学生,名气到后世比张元素大,他两个实际上,在生脉散主治方面,一人是抓住一头。
   最早张元素提出来,它是用于久咳肺虚的,肺虚气阴两伤的。
   生脉散运用传统当中看,不管是用于暑热汗多,或者用于久咳肺虚,都是以气阴两伤为病机的一个特点。
* 张元素是用在久咳肺虚方面的。
* 李东垣提出生脉散的时候呢,是用于暑热汗多的,所以后来都变成李东垣的,认为是他的,其实《医学启源》里就有的。

   这两个主治呢:
* 用于,暑热汗多,唐代就用了,人参、麦冬、五味子,这几味药啊,唐代用得比较多,比如《千金方》、《外台秘要》里面呢,这些药就比较多,特别五味子在唐代用得很昌盛、很多,所以孙思邈直接提出来,五味子是个保健药,过去作为热天保健药。
   所以由汉朝发展到唐朝,气候温暖,夏天较热了,所以耗气伤津汗出多,这种情况就比较突出了,所以从养生来讲,孙思邈说,“夏月常服五味子,令人延年”。
   这个五味子,我们尝过,吃起来不好吃,现在要把它作为保健饮料可能不太好做,除非你有什么办法,单吃它、熬汤,不好吃,但说明从唐代认识到,五味子这种敛阴、生津、敛气,对待暑天气阴不足,多见的气阴不足、气阴两伤是比较适合的。
* 用于,久咳肺虚,是到了这个金朝,张元素他开始的。

   所以后来这个主治呢,不同的书里有时候强调不同的一个方面,但是现在一般这个教材呢,把两项都结合起来。
1、 暑热汗多,耗气伤阴,
   反映出这个由暑热逼迫津液导致多汗,多汗伤津可以咽干口燥,多汗以后呢,气随汗泄造成短气、神疲乏力气虚特点,所以气阴两伤从临床表现来说,比较典型了。
   但从这个暑热、耗伤气阴,跟前面清暑益气汤证,是不是有点象呢?
   清暑益气汤,从病机上来讲,是暑热耗伤气阴,这还是暑热耗伤气阴都是汗多,都是气短,都是神疲乏力的,脉也都是虚数,舌象可以舌红少苔。
   那它们的运用,在主治的区别在哪里呢?
   区别还是很大,虽然都可以用于暑天,但是,
& 清暑益气汤证,
   它是暑热还在,关键是暑热还在,还有发热,尽管没有暑热开始伤暑的时候发热那么重,但暑热还在。
   所以它是一种清补兼施,清暑益气汤证,既有清暑热,它用黄连、知母、西瓜翠衣、荷梗、竹叶,清暑热,这方面的药力还是很突出的。同时在益气养阴。
& 补中益气汤,
   这个方是纯补无泻,用于暑热之后引起的正虚为主的,暑热一般不明显了。
   这是两个方,主治都是属于汗多,两个主治的一个差别。

2、在久咳肺虚,气阴两伤方面呢,
   久咳肺虚,气阴两伤,它还是一个以虚为主,气阴两伤,咳嗽虽然有,干咳少痰,甚至于无痰。痰多不宜使用。
   所以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气短,一咳,咳得汗出,这都是气阴不足的表现。

   从这个主治来看,突出强调的是正虚。
   所以它的作用呢,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当然敛阴止汗更突出,最早这个结构啊,用在暑热汗多。

   方义分析:
* 人参在这个方里,是君药。
   当然如果说伤阴,譬如说阴伤还在,考虑到阴伤为主,人参还可以用西洋参,
 @ 气虚症状突出,那可以用人参,甚至由于质量问题,用别直参啊这些。
 @ 汗多、阴伤、咽干、口燥突出,那用西洋参,所以现在选用的方法可以不同了。

* 臣药,麦冬
   麦冬和人参相配,气阴双补。

* 佐药,五味子
   五味子在这个药里边也很重要,因为它是敛阴止汗、敛肺止咳,这两方面兼顾的。

   这个生脉散的基本结构,体现了气阴兼顾,那就是说在久咳肺虚或者是暑热汗多的后期,正虚无邪状况下使用。
   当然我们现在用这个方,变化已经比较大了,这个证治要点还是气阴两虚当中,一些共同特点了。

   在随证加减方面,
* 仍然有一些虚热的,热不重,可以用西洋参偏凉代替人参。
* 病情急重的,可以加重全方用量,现在来说,有很多用生脉注射液。

* 现代的运用上,有差别了,除了我们用于这种热病啊,暑病啊,引起气阴两伤、或者咳嗽气阴两伤之外呢,很多用于心血管系统的病变,还有休克的抢救,这效果呢还是确凿的。从剂型改革到现代研究还是很成功的。
   生脉注射液,除了少数病人用的时候有一些反应,各地很多药厂生产,跟各地药厂生产可能有点关系了,但临床我们观察还是不错的。
   汤剂和注射剂,也进行了很多比较,但是有不少观察认为,从发挥作用来讲,纠正气阴两伤这种状况来讲,汤剂还是效果更好,这个承认它,那注射剂呢现代推广比较多,为什么呢?
   譬如它用来抗休克,那汤剂不方便,注射既比较方便,也及时,象心肌梗塞这些,心血管方面的他用这个方,注射剂比较方便,所以这个在医院里边一般用得比较多,实际上汤剂的作用还是不错的,这个是通过比较观察来的。所以这个方也是剂型改革里边比较成功的。

   当然汗出,是它的一个挺重要的临床运用的一个指标,
* 所以外感引起的有外邪或者阴虚、虚热盗汗这类都不适合使用。
* 它是用于一种纯虚无邪,而且有气阴两伤这种情况。
   这个往往现代在涉及到气阴不足的,很多病当中把它作为一个小的组合开方子开在里面,也这样运用了。

   这个生脉散呢,不单是我们中国大陆用,也流传到海外,就是注射液这类有些他们也要观察研究,就是认为它对血压、象抢救休克啊,对血压它有双向调节,中医有很多方有这个特点,这个方还可以用来降血压,血压高的可以降,低的它可以升,它是一个双向调节。
   过去呢,在六十年代,就提出这个临床观察对血压双向调节,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大家这方面的认识更多了,所以这是一个现代新药研究当中不断要争取提高等级的方。

   这个方,放在补气里面呢,分类上,有些认为应该在这个气阴双补,但是分类上没有气阴双补,只有阴阳双补,气血双补,所以还是一般放在补气里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