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与北碑
魏碑是指北朝在中国北方所形成独具一格的字体,除了北魏、东魏、西魏之外,还有北齐、北周,因此正确的名称应是“北碑”。惟当时重要的碑刻大多在魏朝,所以大家都称之为“魏碑”,因其强调刀法及金石趣味,具有深厚、清晰、古拙三大特色,所以是学习书法必经过程。 北碑自阮久、包世臣、康有为大力提昌后,为后人所重视,更影响书风发展,其主要原因系北碑古朴深厚,最适合楷书奠基,有兴趣不仿一起来写魏碑。 ![]() 魏碑的种类 丰碑:是置于寺庙、祠堂、坟墓前的石刻文字,如张猛龙碑、高贞碑,石材完整,刻工细致,字体清晰严谨。 摩崖:刻于崖壁或耸立的岩石上,如郑文公碑,一般字体大,形质雄伟。 造像记:如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大多以平口切刀方式缕刻,方峻严整字体扁平。 墓志铭:前面所提到的碑刻造像记及摩崖皆立于地面,墓志铭则埋入圹内,铭石较小,刻工精细,又长期在地下,保存完好,如元羽墓志。 我们原先称刻在铭石上面的为碑,后来凡是写出刻石感觉的称为“碑体字”或“碑书”,帖则写在纸帛上,延袭“二王”书风,历经宋、齐、梁、陈,因工具及南北地域性格的差异,形成三种不同的风格。 第一、 魏碑以笔就刀,重金石气,也就是在书写时已经考虑到缕刻的趣味,帖有时也入碑,惟为保存年的特性,往往以刀就笔刻出笔意与笔趣。 第二、 碑笔则直截了当,收笔深而重,有铁画银钩之感,帖强调韵律感,收笔浅而轻,有流畅飘逸之感。 第三、 碑的结构组合性高,体势较低,帖则连惯性高,体势亦高。 魏碑的写法 因为北碑刻石颇多,无法一一介绍,兹选择最具代表性,对学习书法最有帮助的孙秋生造像记解说。孙秋生造像记是龙门四品中字数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一品,在古阳洞南壁最上层,从此碑可看出隶书迈向楷书过渡型的结构及原使用笔法,其特征有下列几点: 第一 、结体矮小平扁,重心低。 第二、 结构紧凑紧密,空白少。 第三、 点画组合性高。 第四、 用笔方峻锐利,突显刀法,有“刀八笔二”之称。 第五 、笔力强劲,兼采中锋及侧锋。 龙门造像记用笔,重要的必须注意两点: 第一 、走笔时用锋的腹部牵引,使笔尖跟随在后。 第二 、显笔处三顶点,这与圆笔正好相反,为了让大家了解其写法,分别就下面点划说明并示范。
【右切点】先压右上角再拉右下角 【右挑点】先压左下角再挑右上角
【下平点】先压左角再拉右角
【左挑点】先压左下角再挑右上角
【切横】先将笔锋转至上角再往下拉
【燕尾横】先右下角往上挑,象隶书的燕尾 【三角横】先压右下角再挑左上角 【直竖】先将笔锋转至左角再拉右下角
【垂露竖】用笔腹收笔 【悬针竖】用笔尖收笔 【竖尖钩】先压右下角再导锋收尖钩 【斜尖钩】侧拉后往上挑钩 【浮鹅钩】先在左下角转笔后往上拉 【戈钩】先压右下角再上拉 【尖直撇】先压右上角再往左下角拉 【挺腹撇】笔画快到末端时重压再提起 【长弯撇】注意气要连贯 【点水挑】 【向挑】 【钩挑】 【俯捺】 【仰捺】 【长捺】
【短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