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后还是孩子的那个年代,不管老师还是家长,面对孩子犯错时,都习惯用批评和惩罚的方式。 有些孩子越惩罚越皮,有些孩子越惩罚越老实。总的来说,这种教育方式好像对80、90后的孩子受用。 但当80、90后为人父母的时候,想运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育孩子,却似乎起不到作用了。 01教育现实——惩罚对孩子基本无效作为80后妈妈的小琪,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 她儿子今年6岁,性格比较活泼,平时光要管住他就得花不少力气。尤其是学习这块,小琪希望孩子能用功读书,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不过小琪越对孩子管得严,孩子反叛得越厉害。孩子平常放学后都要在外面玩一圈再回家,按照小琪的规定,玩可以,但必须保证7点准时做作业。 孩子本来规则遵守得挺好,后来小区里新来了个小伙伴,两人每天约着打弹珠,之后孩子的心就野了。 晚上做作业的时候敷衍了事,速度倒是挺快,质量却一言难尽。每次小琪检查,几乎都找不到完全正确的答案,气到怀疑人生。 后来实在忍不了,小琪明确告诉孩子:“从明天起,放学回家就开始做作业,不完成就不能出去玩。” 小琪本以为这种惩罚至少能让孩子心里着急,第二天她硬逼着孩子在书桌前坐下来。可去检查的时候,才发现孩子根本没有动笔。 小琪责骂了孩子几句,没有再管他,晚饭也没招呼孩子吃。可情况并未好转,虽然没和小伙伴去玩,可也没静下心来做作业。 面对这种情况,小琪真的手足无措了,本想惩罚一下,让孩子对学习上心,没想到起了反效果。 02孩子犯错后别急着惩罚,不要反受其害像小琪这样,瞬间觉得为人父母者很无力的家长,还有很多很多,如今的孩子对“惩罚”的教育方式根本不感冒。 父母小时候可能从这种教育方式中受益过,可到了孩子身上却遭遇了反效果。不仅没在学业上更努力,反而“破罐子破摔”,对父母的批评也无动于衷。 其实,孩子一犯错就急着批评和惩罚,不是种恰当的教育方式。越受罚越叛逆的状态不是个例,一些孩子在遭遇挫折、面临处罚时,内心的动力就已经丧失了。 ▼长此以往,易引发“习得性无助” 总结来说,孩子犯错后受到“惩罚”,容易患上“习得性无助”心理。 这种心理伴随着消极情绪、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效能感。孩子一旦被这些感觉控制,就会得过且过、失去前进的动力。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研究而提出的。 它是指由于个体重复性的经历失败、挫折,或者遭受惩罚造成的对事物无能为力、丧失信心,从而自我放弃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对现实的无力和逃避。 ▼心理学实验中,“习得性无助”心理的体现 塞利格曼为了验证这项理论,用狗做了一个实验。 他把狗关在笼子里,用噪音和电击进行惩罚。小狗被关在笼子里无法逃脱,只能四处逃窜,哀怨不断。 经过反复实验后,最后一次,塞利格曼把笼门打开,同样用噪音和电击对待小狗,小狗不但不找机会逃跑,反而下意识哀嚎和颤抖。 本来可以主动逃跑,却被先前的情绪影响,绝望地等待痛苦的到来,这种现象就被称作“习得性无助”。 实际上,人类和小狗的心理类似,就像遭受电击绝望忍受一样,人在同一件事上总是失败,就容易丧失信心。他们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突破,进而放弃努力。 对孩子来说,遭遇挫折也好,来自父母的“惩罚”也罢,都可能影响前进动力。一旦孩子内心对自己缺乏信心,无论父母如何帮助,也是徒劳。 现实生活中,孩子患上“习得性无助”心理,对学习生活,都会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 03想确定孩子是否患上了这种心理,可参考以下表现一.低成就动机 所谓成就动机,指的是人在集体中从事某种活动,希望获得成绩的心理动力。 若成就动机高,孩子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拼尽全力投入。即使遇到挫折,也会凭借顽强的毅力战胜它。 患有“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孩子,成就动机低,对人生没有确切目标,学习时不容易集中精神。 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不会对成功抱有期待。哪怕知道父母有期望,孩子也未必会去实现。 二.低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简单来说,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它表现为认同感和连续感。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自我概念有助于维持生活的意义。 “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孩子,自我概念通常是低于其他人的。因此,他们常常表现出不自信,认为自己是集体中最不受欢迎的那一个。 三.消极定势 原本人遇到挫折,心情就容易沮丧。“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孩子,面对大家的批评或是父母的惩罚,都有可能一蹶不振。 他们会从内心否定自己,无论父母多努力帮助,仍然会采取消极态度对待。 每个孩子都有犯错的时候,关键是父母不要就只会用一招“惩罚”解决问题,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引起充分重视。 04如何避免孩子患上“习得性无助”?一.面对挫折,教孩子正确归因 每个人都可能面对失败和挫折,而态度会决定结果。 就好比一个胖子想减肥,因为基数比较大,自然花费的时间更长,中间还会经历反反复复变胖又变瘦的过程。 如果因为越减越肥就放弃努力,自然没有瘦的希望。 如果能正确归因,认识到这是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自然就会有不断努力的动力。 二.父母不要追求完美孩子,学会鼓励 全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成绩优异,不过这种愿望也要因人而异,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考试。 世间没有完美的孩子,父母要取长补短,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长处。不要总是用短板和其他孩子比较,让孩子去做适合的事,更容易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心。 三.多赞美孩子,培养孩子的逆商 孩子做不好没关系,请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如今大部分孩子经不起挫折,逆商太低,稍遇打击就容易意志消沉。本来对某件事非常感兴趣,因为父母的批评,丢失了兴趣,这是得不偿失的事。 因而,凡事多积极评价孩子,让孩子尝试着失败,积累克服困难的经验,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孩子的“逆商”,才不至于一遇困难就“破罐子破摔”,这是孩子将来能走得更远,必需的一种品质。 孩子若犯错父母先别急着“惩罚”,运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多鼓励少批评。 当孩子和父母的行为观念产生冲突时,不妨试着换位思考,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本能,更利于解决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