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药分上中下三品 《神农本草经》书中讲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正好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按照其功能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 把药分为三品,应天地人三才,天为阳应气,地为阴应形,人是由天地之气交生成的,因此上应天之气,下应地之行。 上品一百二十种应天之气,养命,长人之寿命,其性属先天;中品,养性,保人之健康,顺调阴阳之性;下品,治病,逆调阴阳之气。 道家思想与其他宗教与哲学思想不同,对生死的看法有其独特的地方,人生在世是最幸福的,追求生命的永恒是主旋律。当人的阴阳属性与天地相合时,即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因为自然是永生的,人的生命也因此可以永远存在。 不但从哲学思想上有其认识,也要借助天地之气结晶之品,来实现长生不老的理想。上品之药都是围绕着这样一个哲学思想而规定的。 在这些药物中,采用了很多金石类药物,这些都是天地阴阳之相结合的产物,是天地之精华。而现代标准来衡量,很多药物都是有毒的,为什么古人却视之为生命之宝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这些药物是养命的,先天之品,不是短时间内能看出结果的; 二是道地药材及其制作方法,制作这些药物的时候,需要高超的炼制方法,例如朱砂,据今天试验表明,当朱砂烧制成五彩的颜色时候,是无毒的,而黑色时毒性最大,在炼制朱砂时,火候掌握很重要; 三是古人的体质与今天的人不同,古代人的食物中很少含有重金属,食物简单而且局部,今天人们食物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很多食物还有重金属,例如深海鱼类等,因此有些金石类药物对补充微量元素也许有好处。 02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黄帝内经》云:“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地间万物都是以阳生阴长形式生成,天然药材自然也不例外,天之气为之生,地之味为之长。在自然状态下,天地之四气五味成就了药材之形态及性味。 药物经过炮制,或者煎煮,而制作成各种剂型,病人食之入胃,人体摄取药物的气味,代谢药物之形。具有天地阴阳属性的气味,进入人体后,阴阳气味相互转化,试图恢复该药材的本来面貌,从而发挥作用。 以麦门冬为例,我的大学中药老师讲麦门冬的时候说,麦门冬之所以能够滋阴,是因为麦门冬充满汁液,而且其它所有滋阴药都有这样的特点,比如沙参、知母、玉竹等等,形态上汁液饱满,含有大量水分。 当时将信将疑,药物的津液如何补充到身体里呢?如果是煮成汤药,并没有吃药物的形呀。如果是因为津液充足而补阴,喝水能补阴吗? 现在就可以解释这些问题了,药物的形态决定于药性,其天之气和地之味的相互作用生成麦门冬的形,人服用后,麦门冬的气味进入人体,两者相互作用,试图恢复麦门冬的状态,在阴阳气味相互作用时,也就储存了身体中的津液,从而起到养阴作用。 03 食物与药物有别 药物有气味,食物也有气味,两者有时交叉使用,有些食物就是药物,例如,山药、薏米、芡实等,两者应该如何区别呢?《内经》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 首先,药物偏性大,所以有“药者毒也”一说,药物作用于人体,是以药物之偏性纠正人体之偏性的过程。 其次,药物多用于攻邪,食物则多用于补精。药物之气重于味,食物之味重于气。如果将两者对比,药物重于气为阳,食物重于味为阴,经云:“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药物主生杀,食物长藏。 最后,人们食用药物和食物的目的不同。药物是取其气,而去其形,用以攻邪;食物取其味和形,用以补精。换句话说,人饿了是要吃饭的,而不能以药代饭,大部分药物是不能被人体吸收的,也就没有营养作用。为了说明什么是取其气而去其形,举一个例子,在我所居的美国流行着一种日本式的茶道,称为“抹茶”。 抹茶是用天然石磨,碾磨成超微粉状的、覆盖的、蒸青的绿茶。起源于中国的隋朝,在唐朝、宋朝达到顶峰,特别在宋朝,已经有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艺(点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朝以来,中国开始流行用茶叶泡汤弃渣的喝法,点茶便告失传,传统茶磨也随之绝迹。 九世纪末(日本的平安中期)抹茶随日本遣唐使进入日本,点茶被日本人民所接受并推崇,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茶道。明朝以后中国人喝茶的时候不再吃茶叶了,只喝茶汤,茶叶经过开水浸泡之后,茶中的气味溶在茶汤中,而去掉茶叶的形。 中药的摄取方法与之相仿,常用的汤剂,是生药经过水煮后,取其药汤,去掉药渣。饮用药汤,即是去其形,而取其气味。食物则不只是喝汤,还要食用其形,目的是补精,《黄帝内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喝茶的目的与吃饭不同,是品茶中的气味,而不是以茶叶来充腹。 而有些药物是以丸散膏丹之形,进入人体的,此形不能被人体吸收,但消化代谢的过程会相对缓慢,留在身体内的时间比较长,多用于慢性疾病。 汤剂进入人体后,其气味直接调节人体之气的寒热温凉,升降沉浮,以及阴精的收藏与化气,作用迅速,力量也强。 喝抹茶属于食其形,与药物的丸散膏丹类似,如果已经习惯了品茶的气味,喝抹茶会感到茶的后劲很大,容易出现恶心、头晕、甚至呕吐等症状,我们称之为“醉茶”。这就是药物之气味与食物之精形的区别。 作者简介:朱燕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