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拿下300个柜的大客户,关键还看这四点。

 恣意流转 2019-06-26
  

他们有一个年采购300个柜的潜在大客户,一直没拿下来。

于是,在某次展会上,在了解到客户对某个新产品的需求之后,他们便一口气订购了一批新设备专门用于研发新产品,并顺利邀请到了客户到他们工厂进行面谈。

面谈过程是和谐且愉悦的,唯独有一个问题:

在长达三个小时的面谈中,客户就同一个问题问了四次,而她们一次都未能够回答上来。

这个问题就是:

对于这个新产品,你们的定位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准备怎么做?规划是什么?

这显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但作为一名年采购量为1500万-2000万美金的客户来说,他决定采购的因素其实已经不再局限于产品本身了,而应该会是战略层面的东西。

譬如:

供应商高层的理念和我是否一致?

他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和我是否是匹配的?

这款新产品是否能够补全或改进目前我的产品结构?

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来分析和回答这几个问题呢:

第一个问题:产品的定位是什么?

也就是要回答“我是谁”、“客户是谁”、“需求是什么”、“竞争对手是谁”这四个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重点是要解决:“我是谁”,以及“客户是谁”的问题。

事实上,这两个问题是相辅相成的,毕竟【定位】本来就要求我们能够区别于他人。

考虑到我们永远无法满足所有的客户,因此,【定位是什么】,基本上就已经决定了,我们可以服务的客户是谁。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自认为中高端或者中低端的定位,市场未必就认同。

就好像,我的同事自称是吴彦祖,可是加了他微信的妹纸,自从发现他不是那位“吴彦祖”之后,一般都会先心里有落空,继而就有想揍人的冲动了。

所以正确来说,我们应该是“被定位”。

这个定位必须是一个经过大量市场调查后的准确结果,是一个市场给予我们的位置,而不是靠拍脑袋之类的动作自动生成的。

其次,“我是谁”就决定了我能卖给谁。

例如,我是专业做空调的,那我就应该去寻找专业的渠道客户。

因为他们对产品的功能和安装的便利性,都会有所要求,在这类客户身上,我才能为他们创造价值。

至于从零售渠道来的客户,就不太可能是我的目标客户了。

因为他们可能什么功能都不要,只要机器便宜能用就行。

这样看来,我的定位与他们的需求是不符的,在他们身上浪费再多的时间,也只是在虚度光阴。

第二个问题:产品的目标是什么?

每个月卖多少货?不对,那叫销售目标,而不是产品目标。

所谓产品目标,其实可以分为【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

内部目标指的是:

产品本身需要完善的部分,一般是新增、完善、补全或者替代现有产品系列之类的;

外部目标则是指:

企业通过产品想要达到的社会影响和效果,例如提高品牌形象、进军低端市场、增加利润率等。

那么,为什么客户想要知道你的产品目标呢?

因为这个目标对于产品研发和规划来说,都太重要了!

大家都知道,国内大多数的研发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抄袭,一类是拍脑袋。

抄袭其实并不可怕,人有我有,大家相互借鉴其实也是在共同进步。

最可怕的是拍脑袋,基本全凭老板的个人喜好在开发:今天老板觉得热,大家做的就是空调;明天老板觉得冷,大家就做成暖气了,完全就是一个没有既定目标的研发过程。

所以,当客户问我们“产品目标”的时候,其实他是在考察,这家企业是否有产品研发理念,从而考虑是否会长期合作。

工厂有没有研发理念决定了,客户在未来是否能够取得源源不断的具备市场价值的产品支持。

而未来那么长,他不可能就只跟你买这一款产品吧?

因此,假如你的目标只是“拿下这一单”的话,那你跟客户的对话,基本上就会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只能是越走越远。

毕竟,如果你跟客户的理念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客户很容易就会觉得你缺乏大局观和战略意识,自然不可能对你的产品感兴趣了。

第三个问题:产品的规划是什么?

很多人以为产品规划,就是在产品研发之前考虑怎么开发的问题,但实际上,产品规划应该是一条滚动向前的线。

它不但包括产品开发前的规划,还包括开发中的调整和产品开发后的修正以及更新换代。

那么,客户为什么要问你产品规划的问题呢?

因为他想知道这款产品在未来到底能够走多快、走多远、以及能够走到哪一个点。

这些都将涉及到他的长期利益。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你给客户推荐一款空调,虽然客户很喜欢,但是这款产品的模具明年就要废弃了。

这时候,客户到底是买还是不买呢?

假如客户买了,那他明年就得更换产品,且不说事前所有的宣传、铺垫、目录都得统统换掉,甚至售后都会有问题。

还有销售的产品培训,各种推广方案,销售策略……这些全都得重新规划,

所以,如果我是客户的话,就不会买。

毕竟再好的产品也需要配套支持,因为这些都是有成本的,只做一次的生意,不符合长线利益。

因此,我们在规划产品的时候,一定要先考虑好相关的配套。

很多时候,产品的研发也并非越快越好,关键还得看支持力度能不能跟上。

最后一个问题:战略是什么?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局部的胜利左右不了全局的失败”。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人或者一家企业缺乏“战略性思维”的时候,他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只看得见眼前的利益。

等到他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线上,以及在一个较高的维度上,去看待和思考当前的问题时,我们才认为这个人或者这家企业是有“战略性”的。

譬如,拿企业来说,我们就至少得看到未来的三到五年后,公司将会发展成怎样,或者我们希望它发展得怎样。

说回这个订单的问题,在看到订单庞大的金额时,很多老板会立马想到一个叫作“战略性亏损”的战略。

譬如,总惦记着现在用亏损的价格接单,明天再从后续的订单中把亏损给赚回来。

想得倒是挺美的,可很多人都把它做成了只有亏损没有战略的一次性交易。

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这几点:

1.准备亏多少?

2.想要亏多久?

3.未来预计能赚多少?

4.什么时候开始赚?

5.怎么赚?

所以说,战略并不仅仅意味着看多高、看多远,更重要的是看到之后,我们要怎么去实现这个目标。

战略固然重要,但也终究需要靠一个又一个战术上的胜利去实现最终的战略胜利。

战略和战术之间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

最后站在采购的角度总结一下:

其实不光是大客户做采购,我们做的任何一个采购决定都是多方因素综合考量下出来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凭价格、质量、货期这些单一因素可以决定的。

所以我一直都觉得,新入行的小白们,真的没必要立刻赶到战场上去和客户们厮杀。

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除了一腔热情你还能说什么呢?除了价格你又能和客户扯什么呢?

以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