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NDA2OTY1Ng%3D%3D&idx=1&mid=2247484162&sn=eed2eeaae95af7136d093a9ef2f91d0b 经济学通识 每周三篇 陪你共读 三位经济学家 冯兴元 朱海就 黄春兴 联合主讲 正一君书院出品 欢 迎 入 群 欢迎扫描或长按识别以上二维码加入 经济学通识365学友群 冯兴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杨 华 正一君书院研究员 如你没有时间看完本文 请点击下方音频,轻松听完今日分享 全文字数:2049字 阅读时间约:7分钟 德语国家有着举行私人研讨会的学术传统。这种学术传统影响了著名的奥地利学派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现代人类史进程。其实,这种学术传统从远的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比如苏格拉底经常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做演讲,这种演讲与其说是演讲,还不如说是私人研讨会。这是因为,在苏格拉底的演讲之后,往往展开的不仅仅是听众的提问和大师的回答,而可能是大师接着一个听众的话茬紧咬不放地提问、提问、再提问,直到听众的回答不能自圆其说。这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式提问”。而这种“演讲”,后人称之为“苏格拉底式研讨会”。 从1918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维也纳是欧洲一大学术中心。那里荟萃了几大著名学派:心理分析学派,纯粹法学理论学派,逻辑实证主义学派,以及奥地利经济学派。该时期也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米塞斯在维也纳发挥其重要影响力的时期。他因为在1912年出版德文版《货币和信贷理论》而崭露头角,又在20世纪20年代发起计划经济的可计算性辩论而名闻遐迩。他和学生哈耶克对货币与经济周期的杰出研究使得他们预见到1929年大萧条的发生。米塞斯在维也纳定期举办的私人研讨会非常有特色,影响了一大批学者。参加者中有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其中包括哈耶克,马克卢普,哈伯勒等。甚至连时任伦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的罗宾斯也曾不远千里飞往维也纳参加会议。 有关米塞斯的私人研讨会,哈伯勒曾经写过回忆。按此,研讨会每星期五晚上7点在米塞斯所在的维也纳商会的办公室里召开。米塞斯坐在他的办公桌旁,周围的人都围着他。会议先由米塞斯本人或另一位同仁就经济理论、社会科学方法或经济政策问题做一概述,然后展开讨论。比如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及相关问题就属于大家最喜欢的话题。每次会议总是讨论热烈,一直持续到晚上10时。其后,大家走到附近名为“绿锚”的意大利餐厅”就餐。在餐厅里,大家继续讨论本次研讨会主题的细节问题。时间越晚,大家的语调就压得越低。在11点半左右,那些还没有尽兴的同道还会移到维也纳大学对面的艺术家咖啡继续讨论。艺术家咖啡是当地经济学家最喜欢聚会的场所。米塞斯总是属于移师艺术家咖啡人员当中的一员,他也是最后一个离开咖啡馆回家的人。他从来没有在凌晨1点前离开过。 1934年,由于维也纳的时局已经越来越不利于米塞斯这种学者的言论和生存,他离开维也纳到日内瓦高等国际关系学院任教。费利克斯·考夫曼还写了一首歌为米塞斯送行,其中部分歌词内容为: 再见,米塞斯教授 在未来的岁月, 米塞斯小组将何去何从? 日内瓦遥不可期, 我的手指不会停止敲击。 这个问题永远萦绕我心, 研讨会就是我的全部, …… 来吧,我们欢聚一堂,在这周五 米塞斯私人研讨会的时刻。 我定会来,哪怕是在五月 那是迄今为止最美妙的日子。 哦,花开花落,事理必然 然而你将发现,真理永不落幕。 真理充满我们之间,直到最后一刻。 当你开始辨论 你会发现,很快又到深夜! …… 确实,米塞斯热衷于寻找和坚持真理。他经常喜欢在自己的私人研讨会结束时,关掉灯并为与会者点上一支蜡烛照明。“如果你点燃了真理的烛光,追求真理的人们就能够发现你” 。 米塞斯1940年从日内瓦辗转到达美国。他最初经历了一段阴郁的低潮期。大约从1943年开始,在他身边又开始重新聚集起一批新的学生、好友和仰慕者,同时纽约大学和经济学教育基金会的两份工作也解决了他的生计问题。 纽约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达成了协议:学院邀请米塞斯开经济学研讨班,米塞斯的薪水则由私人基金会支付。这一安排定期延续。米塞斯于1945年2月以“访问教授”的身份开始了他的研讨会,一直持续到1969年5月。他由此将维也纳的私人研讨会传统带到了纽约曼哈顿的一个地下室,将奥地利学派的传统带到了美国,而且开创了以其行动学为中心内容的新奥地利学派传统——其标志就是1949年其英文版《人的行动》巨著的问世。事实证明他的研讨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一开始,参加研讨班的就不仅有纽约大学商科的学生,还有来自校外的各色人等:新闻记者、商人、作家和其他大学的学生。研讨会成了纽约周边对古典自由主义学术研究感兴趣的知识分子的聚集点,同时也吸引了很多国外来访者。在纽约,米塞斯在纽约大学研讨班的学生会和他们的教授一起去儿童餐厅用餐,再去拉斐特咖啡馆继续探讨课上的话题。研讨班的学生包括伊斯雷尔·柯兹纳、穆瑞·罗斯巴德等,他们最终构成了米塞斯新奥地利学派的坚实核心,互相支持,抱团取暖,度过20世纪50至60年代的漫长“学术严冬”,促成20世纪70年代“滞胀”时期自由市场经济学在欧美的回归。其标志是哈耶克1974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自此之后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哈耶克的得奖理由就是其对货币理论和周期理论的贡献。其得奖也是对其老师米塞斯在这方面开创性研究贡献的肯定。可惜米塞斯在1973年去世,未能见证哈耶克得奖那一天。奥地利学派的思想也通过哈耶克影响了里根和撒切尔在80年代的“保守主义革命”。总之,没有米塞斯,就没有哈耶克,就没有……, 这个世界就缺了很多,歪了很多,灰了很多。总之,德语国家的这种私人研讨会,体现了参与者个人的兴趣,但增进了公众的利益。从经济学角度看,它体现了私人的成本,公众的受益。 请思考以下问题: 1 德语国家私人研讨会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中国古代有没有私人研讨会? 2 私人研讨会如何组织,才能更好满足参与者的个人兴趣,同时增进公众的利益。 参考资料: 1 约尔格·吉多·许尔斯曼:《米塞斯大传》,黄华侨主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 2 米塞斯,路德维希·冯:《人的行为》第七章,夏道平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年。 编 写丨冯兴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杨 华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硕士 正一君书院研究员 编 辑丨翠玉、青云 插 画丨山谷 朗 读丨William Wang 出 品丨正一君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