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某,女,36岁。 患者咽喉肿痛半年余,音哑,不能发出声音,伴咽喉痞闷,大便偏干,小便自调。舌苔薄白润滑,脉浮。 处方:██。 服药6剂后,咽喉肿痛及痞闷明显减轻,已能发出声音但不清晰。上方加味又服6剂后说话声音如常人。 答案下期公布 广告伤寒论、注解伤寒论作者:叶磊,张庆凯,周鸿飞 京东 上期答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傅某某,女,21岁。眩晕两个多月,某院诊为“美尼尔氏病",久治不效。 头晕时轻时重,严重时天旋地转,不敢睁眼,甚至恶心呕吐,耳如蝉鸣,胸满心烦,心下悸动,舌苔薄白,脉弦细涩。 综合脉证,诊为肝郁气结,痰湿不化,寒热挟杂之证。 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甘草,去铅丹。 2剂后诸证减轻,10剂后消失,继服20剂而愈。(朱进忠医案) 解说:本案眩晕非肝阳上亢,亦非气血两亏,乃肝郁气滞,痰湿不化,寒热错杂之候,故以本方治之。 原文复习 《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各家论述 黄元御:下伤中气,胃逆而为胸满。胆木拔根,而为烦惊。心神扰乱,而为谵语。乙木郁遏,疏泄不行,则小便不利。己土湿动,机关壅滞,则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枣、参、芩,补土而泻湿,大黄、柴胡、桂枝,泻火而疏木,生姜、半夏,下冲而降浊,龙骨、牡蛎、铅丹,敛魂而镇逆也。 曹颖甫:伤寒八九日,正二候,阳明受之之期,本自可下,惟下之太早,虽不必遽成结胸,而浮阳冲激而上,水湿凝沍而下,势所必至。浮阳上薄于脑,则谵语而烦惊,水湿内困于脾,则胸满而身重,所以小便不利者,下既无气以泄之,上冒之浮阳,又从而吸之也。以太阳寒水下并太阴而为湿也。 因有胸满身重小便不利之变,故用柴胡汤以发之。以阳明浮热,上蒙脑气,而为谵语,上犯心脏而致烦惊,于是用龙、牡、铅丹以镇之。以胃热之由于内实也,更加大黄以利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