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长青清霜飞雪 2019-06-27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关于朋友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板题)齐读课题

2.关注课题,谁来说说““弦”什么意思(琴弦),“绝弦”怎么理解(摔断琴弦),题目《伯牙绝弦》你又是怎么理解的,带着理解再读课题。

3.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4.《伯牙绝弦》是我们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是《杨氏之子》,还记得学习《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的方法吗?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利用工具书;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5.大家说得方法都很好,今天我们就先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137页,自己把读文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老师先来看看同学们对课文的朗读情况。(指生读)

(学生评)(第一次读就能读得这么流畅很好,但对于文言文光读正确、流畅不够,还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3.关注大屏幕(课件),同学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停顿的。

4.自己试着读一读。(谁能试着读给大家听)。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事呢?生畅谈(板:伯牙、子期)

1.课文写了伯牙和子期的什么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深入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为此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学习指南。(课件出示)

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哪个组先来汇报。(汇报)

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很好。再观注课文前三句话(课件出示)有一个字连续出现了多处,你发现了吗?是哪个字?(善)

这个“善”字共出现了几次,(4次)意思一样吗?(不一样)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中这两个“善”字什么意思?)前两个“善”字是什么意思?(擅长、善于)

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总结: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一个“善”字竟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2.课文第一句话说(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文中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再读课文,用“——”画出相关句子。

汇报:(“志”心里想,心里想什么都能说出来。善哉:好啊!可见钟子期都能体会到。)

(1)1. 伯牙心里想到高山,能弹出高山来,心理想到流水也能弹出流水来,也就是心里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来,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的琴技?(出神入化、得心应手、信手捏来)

因为伯牙的琴技已经出神入化、得心应手,钟子期才这样赞曰“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生齐读)

2.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谈)(巍峨的山峰、雄伟的泰山)(想象力真丰富!真会用词!)

小结:泰山被誉为五岳之首,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登泰山晓天下”,年轻的杜甫曾登上泰山的峰顶,情不自禁的赞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峨峨兮的泰山吧。(课件出示图片)

此时你会情不自禁的赞曰泰山真  (气魄)   泰山真 (有气势)   泰山真(宏伟) 

把你们的赞叹送到这句话中再读一读。(配乐齐读第二句话)

3.(课件)这就是伯牙心里想的江河,听,这就是子期听到的琴声,如果你是子期,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江河?(生自由谈)(澎湃的江河娟娟流淌、江河的浩瀚)

读出你们的感受!(齐读第三句话) (听出了江河的浩荡之情,听出了你是真在赞美伯牙。)

(3)透过琴声,我们欣赏了泰山的高大,江河的宽广!同学们想一想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这些吗?(不是)

伯牙还为了什么?(诉说志向)

小结:古人也常以琴言志,诉说心声,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着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诉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在用琴声表达自己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明白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第2.3句)

(4)既然伯牙擅长弹琴,那么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杨柳、春雨、云雾、炊烟……)(像峨峨泰山、洋洋江河,前面加上重叠的形容词会更有味道。)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皑皑白雪、蒙蒙云雾、萋萋芳草、依依杨柳……)假如现在你是子期,仿照这句话(课件)也来赞赞伯牙吧!(志在清风,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好极了);志在明月,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好皎洁的明月呀!);志在杨柳,善哉,依依兮若杨柳(那么柔美)……)

小结:其实这正是(生齐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师板:所念  必得之)

我心有所想,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这就是——知音。(板: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5)其实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不会)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谈)(合情合理)

师: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心听懂他的琴声,所以他经常一个人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想到,终有一天,此时此地,有一个砍柴的樵夫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高兴、激动)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真是“知我者,子期也。”让我们带着这份激动与快乐再来这段(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课件出示前4句)

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前半句和后半句相对应)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样在句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一个(倾诉),一个(回应)。

(6)可是世事难料,第二年秋,当伯牙带着这份快乐与激动再与子期相约时,伯牙面对胡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胡墓碑。

(课件出示5句)学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你读懂了什么?(伯牙终身不弹琴)

师:伯牙摔琴仅仅是不想弹琴吗?(不是)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结束艺术生命、寻觅知音)

小结:伯牙不再寻觅知音,他觉得是对子期最好的怀念,这也是对知音最好的诠释。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四、深悟知音

 1.2000多年前的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他用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方式追悼知音,让人心酸,更让人感动,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齐读全文。

2.从同学们的眼神中,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77个字写出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同学们,学习了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很懂你的人,就可以称他是你的(齐读)知音;当然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满怀着希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齐读)知音。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能背的背诵,不能背的朗诵。)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在音乐声中结束)

  板书:

          25. 伯牙绝弦

伯牙       钟子期

所念       必得之 

知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