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溪派熹公后裔迁徙四川、贵州的考证分析

 荷香月暖 2019-06-27

2019年6月27日

广西   贺州钟山   董全吉

【摘要】明清时期,四川移民剧增,由其以清康熙乾隆年间为盛。董氏江西谊、让、谦三大庭之一的泉溪派熹公后裔,大规模迁徙四川的也是清朝时期,是继熹公后裔迁徙鄂西北、秦岭陕西、河南之外,迁徙较多的地方。然而,族谱记载的麻城支系至今已经失考,是迁徙四川、陕西还是河南,至今成谜,难以查询;“湖广填四川”也因族谱有很多失考,外迁失考而无法考证。

通过族谱已有的记载,进行归类整理。 以供各地寻根溯源。但愿能够得到一些帮助。  

1、四川移民元末明初大量迁徙,以清康熙乾隆规模最大

“湖广”,是指今湖北、湖南两地。元朝设置湖广行中书省,包括今湖南省全境及湖北、广东、广西的部分地方。明清虽已分省,因相沿成习仍称湖北、湖南两省为湖广。据史料记载“湖广填四川”, 《资州志·杂编》记载:“本境分五省人:一本省,二楚省,三粤省,四闽省,五赣省。”,陶澎在《蜀輶日记》中说:“今则楚人半,而吴粤之人亦居其半”。明清时期的从湖广到四川的大规模移民潮。其中,从清康熙十年(1671) 大规模开始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 为止的移民运动堪称规模最大,历时105年之久。

在元末明初,曾发生移民活动:一是元至正十一年( 公元1351),红巾军刘福通起于颖州( 今安徽阜阳) ,张士诚起于高邮,徐寿辉和明玉珍在湖广起义。被血腥屠杀。居于湖广地区特别是湖广东北部随、麻、薪、黄一带的百姓躲避战乱相继 “避地入蜀”“避乱入蜀”“ 避兵入蜀” ;二是徐寿辉1357年派部将明玉珍攻取四川。1360年,徐寿辉被陈友谅所杀,陈友谅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明玉珍不服陈友谅,便在四川建立了“大夏国”,大量以农民军身份入川的湖广人,而且多是湖广东北部之随州、麻城一带人。明玉珍失败后,这些人仍留在四川定居;三是明初入川“实蜀” 的湖广人。朱元璋在打败明玉珍、攻占四川后,下令迁移一部分湖广人到四川开垦。嘉庆修《宜宾县志》就说:“大抵来自元明者多吴楚”人。

康熙时期有政策性移民,到乾嘉时期流民自发迁移,并最终形成大规模浪潮,从祟祯六年( 1633) 起到崇祯十七年( 1644),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一直转战于湖广各地。崇祯十一年( 1638) ,张献忠曾在湖广西北部的谷城假降于明总理熊文灿,农民起义军由起初的两万人发展到十万人。祟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曾在湖广的麻城、武昌、长沙和荆州等地区数次扩大部队。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率领大西军主力西进四川。大多数人都在四川居住下来。

清军入关后,顺治二年,清政府在湖北设立“湖广四川总督”一职。顺治三年,清军由汉中入川,在西川射杀张献忠,之后进军到成都、重庆。紧接着是清政府的政策性移民。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招民垦荒、鼓励湖广人入川开垦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同时,清朝初年,湖广地区数十州县经常性的发生水灾、旱灾、蝗灾和疽疫,造成大量灾民不得不逃亡外地。康熙二年,湖北武昌等十八个州县发生大水灾,康熙六至八年,湖南衡阳连续三年大旱,康熙十年,石首、武昌、均州、枣阳等二十个州县先后发生了水灾、旱灾和瘟疫,而湖南邵阳一带则发生了旱灾和螟灾。

康熙六年(1667),朝廷开始下达更加严厉的行政令,敦促川民回川。有招民授职都在设法吸引移民。康熙十年(1671) ,清政府并明令规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政府又作了关于“以四川民少而荒地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 的规定。同年,还作了凡他省人民“在川省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分”的规定。到了乾隆时期还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康熙时期移入大约155万人,雍正时期限制流入,到了乾隆时期,由于一味放任,连带着嘉庆时期,一共流入400多万人口。

2、较少记载泉溪派麻城的熹公后裔迁徙之谜

翻阅湖北阳新的《豢龙董氏宗谱.醇儒堂》,会发现很多湖北的熹公后裔迁往四川、重庆。如四川金堂、南充、万县、达州、巴州、黄龙溪、成都、仁寿、瞿县、开县、云阳,贵州安顺、毕节、贵阳等地。但是,泉溪派麻城的熹公后裔至今失考,记载麻城迁徙四川的反而不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曾几何时,流传有“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 在四川,如果你问他们祖先在哪里,他们会说湖广的人填在了四川,而麻城就占了湖广迁移人口一半。许多家谱都有江西等地迁来湖北及转迁四川等地的记载。在当时明清统治者强迫移民推力下,江西的移民大量涌入麻城,麻城移民几乎同时涌出迁往四川,从而形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移民潮之一。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川渝两地70%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来自麻城孝感乡,印证了“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的说法。而根据移民宗谱内容显示,由湖北麻城、宜昌、武汉等最终经长江三峡水路,进入四川是“湖广填四川”移民的一条主要路线。

元明大战,湖北作为各方势力角逐的主战场,同时,由于战乱、天灾等原因,造成了大量族谱名讳与迁徙失考。从湖北阳新的《豢龙董氏宗谱.醇儒堂》就发现,每一世代都有失考的先祖,有时候辈分相同的十几人在族谱中列名记载的也只是几人。因此,很多迁徙无法在族谱中反映出来;同时,由于迁徙之后,失去联系;再者,各分谱有自己的相对详细的记载。

如:“熹公----珪公-----山广-----有林-----孝均------汝楫------艺俊-----硕”硕公由湖北麻城迁通羊,生子一艺道(行福三,葬石门洞,周氏葬咸丰原),艺道生子二:甫祥(失考)、甫寿(P80字康成,葬事峯山原。生子一:临六。临六,咸峰山武宁大沙州义宁州山奚口祖也,生子四:信一、信五、信七、信十……)湖北阳新的《豢龙董氏宗谱.醇儒堂》P55记载的世字辈21人,但有标注的只有一人即世章公,字均文,号竹亭,妣胡氏、熊氏、赵氏,生子七:希明(失考)、希能任开封府项城县令,转升广西太平府通知、希泰(失考)、希宪、希青、希斌(迁陆安)、希贤(失考)。希宪与弟希青宦游麻城白藁铺,希宪公遂留家黄土坎,希青公自黄田迁居巡司坑。希宪公生子一:司孟(字仲文,生于洪武六年1373年,自麻城黄土坎徙大冶洋湖象鼻地。生子二:胜宗、胜全),希青公生子四:司铎duo(字仲圣,号朝封,生元至正十年1350年,失考)、司才(字仲能,自麻城白藁铺迁大冶白岩山下。复迁大冶洪口,生子七:必荣、必华、必富、必贵、必广、必远、必先)、司祥(字仲熊,迁大冶县果城里,复迁安昌乡啟一里,生子一:山)、司情(字仲态,迁道士洑,失考)P297瑞潮公长子相纲公,字安方,迁徙麻城双庙关,葬于麻城金家冲。生万历甲午年,陈氏生康熙丁酉年,生子五:天训、玉、俊、玙、乐。失考。同样,P296P298仅仅记载12位相字辈董氏,生有天字辈的有44人,但天字辈标注记载的只有9人。天字辈后的子字辈也很多失考;与乾坑开基祖仲卿公(见P70)同辈的,记载55人就有45人失考。可见,失考人数众多。P412洪明公,生于乾隆四十二年,从迁麻城县城北门外九十里旧饭店湾。锡熏公,生于乾隆十四年,迁麻城县百万处;P27伯权,迁徙麻城

至今麻城仅仅保留有流坑派合公后裔,这些泉溪派熹公后裔失考的包括迁徙居住麻城后,也就成为谜一样消失?是迁徙至四川,或是陕西,还是其他地方呢?至今失联。

3、迁徙失联与族谱失考,无法考证迁徙

泉溪派熹公后裔分布江西、湖北等地,包括在江西等地迁徙失考的,就无法进行记载了。

加之地名变化,如隋开皇十年(590),废庐陵诸郡,置吉州,改石阳县为庐陵县。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庐陵郡复改吉州,吉水属之。武德八年(625),改吉州为庐陵郡。十国吴高祖天佑七年(910年,用唐年号),杨吴占领吉州,沿承唐制。升吉水镇为吉水县,元宗保大八年(950),吉水由场复县,仍隶吉州。仁宗至和元年(1054),析吉水县之兴平、明德、永丰、龙云(含报恩镇)、云盖五乡置永丰县。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吉水由州复为县。洪武九年(1376),江西行省改为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之下设道,吉安府属湖西道,吉水县属之。

从湖北阳新的《豢龙董氏宗谱.醇儒堂》记载的是主干,发脉于江西泉溪。

如:仪(泉溪里)--碤(葬德安学堂冲)---艺靖(吉州太守)---董槐(南宋右丞相,封地安徽定远);涛公长子三奇公(P239),字贞卿,又号积布,原居广济今武穴董官房垸,生于嘉靖庚申1560,万历辛卯举乡试,以国子监任吉州,调四川达州六年,承恩擢zhuo夔州府府尹。生子四:职、赋、式、铎。后裔分布吉州、达州、夔州。那么,很多人会以族谱记载吉水县,却忽略了迁徙的失考。

同样,P66记载,佐公,行十六郎,由江西瓦家坝迁圻水。也证明佐公之前的先祖迁徙至瓦家坝。查其上一辈与其父辈同辈的出生时间,记载有道揆公生于绍熙三年壬子1192,殁景定三年壬戌1262。那么,在瓦家坝生活的泉溪派熹公后裔实际已经失考。

嵩公之孙固公之子杰公(P47),字尚仁,为蜀州司户,后调官鄱阳县令,遂家焉。同辈分的有林公之子孝均公,生于北宋哲宗赵煦元符三年庚辰年(公元 1100年)出生;懋长公(生于同治十年),从荆竹小坡迁往鄱阳黄源坝;也与鄱阳产生关联……

4、泉溪派熹公后裔迁徙四川的记载

乾坑开基祖仲卿公(见P70,第23世)生子三:彦通(字文运,生一子恭,失考)彦达(失考)彦道(失考)。同辈分的思贤生于永乐戊戌1418年,殁于天顺甲申1464年。

谱载:(1)、司孟公(P59,第28世),孟户肇始祖,自麻城黄土坎迁大冶洋湖(大冶陈贵杨董),生子二:胜宗、胜全。司孟公派下迁居江夏、保安、罗田、西蜀(四川)、陕西、浠水等地。

(2)、伯瑜公(第29世)的子锡舞,孙永强、永盛、永成迁徙四川(见后);

(3)、桂公(P367,第29世)生子五:益敏、益清、益福、益荣、益芳,孙嗣:兴爵公迁四川,益清迁河南淅川,正竞迁大冶,孙嗣谊兴迁汉口,自柳迁安徽芜湖。

(4)、兴节公(P113,第33世),明正德年间(1506~1521)子孙迁居西蜀西坝落业(金堂县刘场),兴爵、兴祥、兴福、等葬董家硚。

(5)、应舒公之子惟琳(P317,第33世)、应瑗公之子惟仙,俱迁四川;应时之子惟秀的子孙俱迁四川云阳

(6)、涛公长子三奇公(P239,第34世,见上文),后裔分布江西吉州、四川达州、四川夔州。

(7)、啟祥子二:太乾、太坤(P317,第35世),啟绪子三太明、太茂、太光,啟康子三太荣、太华、太富,啟富子二太官、太贵,啟礼之子太栋,11人俱迁四川

(8)、仕常公之子继必(P175,第36世),从董垸庄迁徙四川;名公之子生虔(P304),太信之子兴隆、永传之子兴诰(P317,第36世)、太文之子兴宗、太麟之子兴亨、太国之子兴玉,俱迁四川;太远之子兴序,迁四川云阳。

(9)生得之子(P304,第37世)瑞普、生璧子三天瑞、应瑞、保瑞,俱迁四川;瑞廷,迁徙四川成都;兴智之子永升、大炯之子志忠,俱迁四川

(10)、朝介之子日喜(P174,第38世)、朝块之子日子、朝璋之子日证,俱迁四川;相裕迁四川成都;永忠之子嘉荣迁四川,永幸之子嘉智迁四川云阳

(11)、志利公子二应仁(P109,第39世)、应智,志奇子英春、志举子二应成、应继,志齐子二应荣、应昌,俱迁四川;日恩之子用川迁四川为县梧桐桥;相堂之子天楷、相原之子天化、亨相之子奉天,俱迁四川;相谟子二天泰、天度迁四川开县;相吉子二天俊、天盛俱迁四川南充地充;

(12)、应国之子国祥(P108,第40世)迁四川重庆金堂县,应亿子国任、应舒子二国富、国贵,应成子国暹、应昌子国现,以及锡舞,俱迁四川

(13)、国杰之子道烘(P109,第41世)、锡舞子三永强、永盛、永成俱迁四川;国棣子道燿迁四川重庆金堂县;子常之子应道迁四川瞿县;承试迁四川黄龙溪

(14)、其禄之子生汉(P219,第42世)、其光之子生万、其逢子四生敏、生周、生礼、生盛,俱迁四川;其泰子四生琏、生璠、生衍、生珍,其贵之子生志,俱迁四川达州;其盛之子生邦,迁四川巴州;其健之子生洪迁四川成都仁寿县

(15)、生柱之子本朋(P219.第43世)迁四川万县;生国之子本富、生文之子本荣、生福之子本麟,俱迁四川达州;生淮长子本有、生忺之子本胜,俱迁四川仁寿县;生淮次子本千,迁四川井监县

(16)、本秲之子世李(P224,第44世)迁四川

(17)、登云公(P267,第45世)迁徙贵州安顺普定,鸿阳之子全荣(P251,第46世)迁贵州贵阳,银川(P267,第47世)迁贵州毕节纳雍

201962718:24荷香月暖初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