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圣杜子美:除了满腹愁肠,我还有满眼的阳光

 泰荣林黑皮 2019-06-28

人年轻的时候多喜欢李白的诗,

到中年就开始喜欢杜甫的诗了。

彼时的郁林,

正为诗仙着迷,

沉醉于李白的豪放飘逸。

身处逆境时喊出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或者吼一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心中的闷气也疏散了不少,

实在大快人心。

正如老师所说,

当时十分不喜杜老夫子。

杜夫子太沉重,太抑郁,

让人喘不过气来。

如今,静下心来,

细细品读杜甫的诗,

似乎可以从字里行间

看到一个青衣素服的文人,

他背着双手,愁眉深锁,

低首沉吟。

偶尔抬起头,

人们便可以看到

他悲怆忧虑的表情。

杜甫留给读者最深刻的印象

大概可以概括为四个字:

忧国忧民。

经历些世事后再读杜诗,

开始慢慢体会到诗圣的情怀,

尽管有些沉重,

但是博大无边,

其中装着社稷苍生,

战乱的国家,

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

他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卷了,

还心系天下寒士,说出: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自己搬家走了,

还关心着无食无儿的旧时邻居,

嘱咐自己的吴姓亲戚:

“不为穷困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又呈吴郎》)。

隔了一千多年读来,

仍然为这种博大的人文情怀

感动无比。

而这样的情怀和胸襟,

在李白的诗中是很难找到的。

李诗尽管豪放飘逸,

却总是绕不开个人的经历与情感,

相比之下,

境界到底还是小了一些。

杜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这些名句都是杜诗中的经典。

杜诗中为自己哀叹的诗句极少,

只有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等几句。

如果总是这样沉郁顿挫下去,

杜甫的一生和他的诗歌

就都是灰色调的,

总是少了点什么。

而且,总是这样沉重下去,

多累啊。

幸亏,到公元759年,

杜甫来到了成都。

次年春天,

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

在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

在这里,诗圣终于过了一段

较为舒心的日子。

于是,流传下来一些

风格明快色调明朗的诗歌,

成为杜诗中一抹轻快闪亮的色彩。

上元元年(760),

饱经离乱的杜甫

在春暖花开的时节,

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

一连写成七首《江畔独步寻花》。

最有名的是第六首:

黄四娘家的鲜花遮往了庭前小路,

花儿千朵万朵,沉甸甸地,

把枝条都压弯压低了。

“压”“低”二字见出

争相怒放的花朵重重叠压的盛况。

流连不舍的蝴蝶

在百花丛中时时游戏飞舞,

安闲自得的黄莺

似为诗人的来到而传出一串娇啼。

这两句细微的刻画,

写出了蝴蝶轻捷的舞姿

和黄莺动听的歌声,

显示出春意盎然的景象。

这首赏景题材的绝句

既像一首美妙绝伦的乐曲,

又像一幅醉人的春光画。

全诗无一句抒情,都是写景,

但景中又无不寓情,

诗人欣赏着春花满枝的美景,

倾听着黄莺啼叫的动人歌声,

那种心旷神怡、轻松愉快的心境,

洋溢着一种健康愉悦的兴致,

清新优美。

大约是上元二年(761),

杜甫在草堂已经过了一段

近似隐居的寂寞生活。

有一天,好友崔县令来前来拜访。

诗人非常高兴,

打开了蓬门,清扫了花径,

把家中最好的酒菜

拿出来招待好友。

于是,一首《客至》流传至今,

还走进了高中语文课本:


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

诗人说,

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

菜肴很简单,

买不起昂贵的酒,

只好用家酿的陈酒,

请随便进用吧!

我们听出了诗人

竭诚尽意的盛情

和力不从心的歉疚,

体会到了宾主之间

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更感受到了字里行间

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这首诗,让我想起了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孟浩然去拜访隐居的朋友,

享受美酒美食,

更享受到了清新恬淡的田园美景,

读来令人神往。

过 故 人 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看,如果宾主互换一下,

《客至》就成了《过故人庄》。

原来杜甫写起田园诗来

也是一流的。

  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烛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这个春天,

杜甫还写了《春夜喜雨》,

诗中处处流露出

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成了千古名句。

宝应元年(762)冬季,

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

打了一个大胜仗。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

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

其部将相继投降。

杜甫听到这个消息,

以饱含激情的笔墨,

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在这首诗中,

诗圣表现出了少有的豪放,

“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一联堪与诗仙媲美。

看,杜甫豪放起来也毫不逊色。

此诗被后人称为杜甫

“生平第一快诗”

代宗宝应二年(763),

安史之乱平定了,

杜甫回到成都草堂。

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

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

不禁欣然命笔,

四首绝句一挥而就。

第三首最有名,流传最广,

我们孩提时就背过:

    只是,

幼时不懂这首诗好在哪里。

“黄鹂”和“白鹭”,

“翠柳”和“青天”,

还有白雪,色彩明丽,

是一幅十分动人的图画。

“含”字用得十分巧妙,

写出了透过窗户看到的景致,

如今人们照相时取景

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有诗论家说,最后一句

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

路径之难暗示

诗人抱负得展之不易。

还有诗论家说,

社会安定了

东吴的大船才能出现在这里,

表现了诗人内心

对安定和平的期盼和向往。

郁林愚陋地认为,

不妨就把这一句

解读为写景的句子,

诗人看到了这艘东吴来的船,

就把他写进诗里,

刚好是一幅和谐的画。

这些明朗轻快的诗

让我们看到了

诗圣沉郁顿挫之外的一面,

看到了杜甫的笑容和豪放。

感谢严武,感谢浣花溪畔的草堂,

宽慰了诗圣那颗

忧国伤时千疮百孔的心

感谢杜甫,

留下了这些宝贵的诗篇,

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陶冶着我们的情操。

郁林,ID: yulin13477709926,有书公众号领读达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多个自媒体平台特邀作者,教师,用生命热爱文字的人,愿和你一起折腾美丽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