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洵的家教良方

 三成家庭教育 2019-06-28

阅 致 世 间荐 臻 而 至

现代社会,物质世界大大丰富,内心世界却越来越不淡定。尤其咱小老百姓们面对子女教育这样的头等大事,总是殚精竭虑,浮躁万分。

为了择校,不惜几代人的积蓄买学区房;为了课外的补习,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进行恶补,唯恐落后,唯恐误了孩子的前途。

前几天,一位搞设计的朋友电话咨询技术问题时,不自觉又到了孩子的话题身上,为何现在的社会那么浮躁?为何现在的家长那么浮躁?为何现在的小孩那么辛苦?子女的教育又该如何去抓?

纵观历史,各朝各代,名人辈出,大师璀璨,倒是到了近代,真正的大师仿佛寥若晨星,是否可以从古人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家庭教育中探索出一点良方,供夜深人静时的思索呢?

还是聊聊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的“三苏”父子吧。

“三苏”父子均位列“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名气最大。

在“三苏”中,“大苏”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最为后世所熟知;

“小苏”苏辙官做得最大,成就斐然;

苏洵在文学发展史上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创作的《六国论》等名篇,传之后世,谓之经典。最关键,苏洵培养出了苏轼、苏辙,苏洵是他们的父亲,更是他们的家庭教师。

一门三文豪,苏洵又是怎么培养两个儿子的呢?

1

自由空间,释放天性

在孩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有一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其中的苏老泉,就是指苏洵。在他二十七之前,他四处旅游,天天游山玩水。他父亲苏序也没有逼他,知道他这儿子绝顶聪明,真要读书,必是大才。

但是当时的考试体制把他给限制了,将来一旦要开始读书的话,那必有不同凡响的表现,所以他纵而不问。

从27岁开始,由于科举的不如意,苏洵主动闭门研习孔孟的书、韩愈的书、司马迁的书,终有领悟到了读书的真谛。

读《诗经》觉得宽和仁厚;读《楚辞》觉得精深博大;读孟子和韩愈的文章,觉得淳朴而敦厚;读司马迁和班固的文章,觉得雄健而刚强。

这才是自由的阅读,为自己而阅读,为解决人生问题而阅读,不是为了考试而阅读,所以心生喜悦。等到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已经非常丰厚的时候。

这时候写出的文章,下笔千言、纵横捭阖、思路宽广,一直要写到那种深入细致地探究到了思想的末梢的程度,那笔才能停得下来。

但正因为积累得特别地丰厚,内心特别地忠诚,所以写出来的东西特别地扎实,令人信服。

后来,欧阳修说:苏洵到了京城之后,天下的少年学习者们,纷纷地向他仿效,学习他的文章,人称“老苏”。

一介布衣,靠着这数十年的苦读、自由的思想和写作,终于成就了文章宗师,而不是靠着官威,也不是靠着什么关系。

苏洵自己尚且如此,教育儿子,更加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释放他们的天性。让他们广泛阅读,不加约束,最终出现了千年文豪苏轼,其驾驭各类文体的能力,至今叹为观止。

苏洵的读书之路,也给今天的我们一个启示:一个人只有为自己的内心而活,他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而自由的灵魂,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作品。

尤其在孩子成长过程,不能以我们认为所谓正确的事情去要求,给他们成长和思考的空间,真正的认识自我审视内心,决定自己发展方向。需要理解他们内心世界,给予营造好的家庭成长氛围。

2

陪伴孩子,一起读书

苏洵在苏轼哥俩很小的时候,就陪伴他们读书。并跟他们一起讨论历来的兴废成败的动因。

苏洵指导他们很快地进入成熟的写作。苏轼十来岁的时候,苏洵指导他写了一篇议论文《夏侯太初论》,而且苏洵还教导他两个儿子写《春秋论》、《孟子解》、《论语略解》、《孟子解二十四章》。

让他们写对经典的理解。十来岁的孩子,天天让他写:对《论语》的看法、读《论语》的感想、读《孟子》的感想,注释《论语》,注释《孟子》。

闲来还一起探讨,帮助兄弟俩洞悉世事的能力。

苏轼、苏辙小时候和其他小孩一样,也非常顽皮,不思学习,贪图玩乐。

苏洵经常教育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然而这样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教育收效甚微。

尽管如此,苏洵并未采用“棍棒”教育的方式,而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入手,积极引导,诱其入门。

每当孩子玩耍打闹时,苏洵就躲在他们能看得见的一个角落里看书,聚精会神,神采飞扬。

当孩子们围过来时,他又将所读之书“藏”起来。孩子们发现了父亲的这个“怪现象”,以为他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便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

渐渐地,他们也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从而驶入了成才的正轨。

陪伴是最好的老师,父母是最好的榜样。现在很多父母没有注重孩子成长过程,只是一味的追求结果,陪伴他们成长会让他们感觉到学习能使他们成长,从中感到快乐,感到学习不是负担,也不枯燥。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以身作则的带动,给以辅助引导。

3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苏洵经常游学四方,回家后常把途中见闻告诉苏轼、苏辙兄弟,借此增长他们的见识。

在苏轼10岁时,苏洵从虔州回来,对苏轼说,在虔州天竺寺有白居易亲笔书写的一首诗,笔势奇异,墨迹如新,诗云:“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这首联珠叠璧式的奇诗,给少年苏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7年后,他贬官惠州,途径虔州,特地前往寻访,可惜诗已不在,仅存刻石而已,让苏轼十分懊悔。

苏洵还经常以他游学中的一些感受教育两个儿子。

他说,今后的文章技巧将越来越高,而思想内容将越来越差。因为他所接触的一些读书人都“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

苏洵告诫苏轼兄弟不要为文而文,认为文章“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强调文贵自然,不要为作文而作文,直至胸中有话,不吐不快,“不能自已”的程度时,才能写出好文章。

苏轼后来回忆说:“自少闻先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

父亲的行为深刻地影响了兄弟俩。

苏轼被贬到黄州之后,黄州这个地方除了长江水,没什么好看的,他弟弟苏辙去黄州探望他的时候,两个人就在黄州周围有一座山叫西山上去玩儿。

他陪他哥哥去游山玩水的时候,就想到在童年的时候,他跟他哥哥出去玩的情景,苏辙在他的回忆当中是这么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苏辙《栾城集》,看到有那好山好水,我哥哥就把衣襟卷起来,撩起衣襟先跑上去。

又说:“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苏辙《栾城集》

要是他一个人出去玩的时候,你就看他,在山石之间,在泉水的旁边,“翩然独往”,一个人很潇洒地、飘然地就去了,看见那个有花有草的地方就摘朵花下来;

看到有泉水的地方就喝泉水,看到那个松子掉下来,他捡一颗松子或捡一松塔,在自然和山水之间非常逍遥地、非常潇洒地游玩,看见的人都以为是个小神仙呢。

4

因材施教,各取所长

苏轼、苏辙兄弟的性格大不相同,苏轼热情奔放,苏辙沉静恬淡。

“知子莫若父”,苏洵深知两个儿子的脾气性格。他见苏轼性不忍事,无意中得罪不少人,就取名为“轼”。“轼乎,吾惧汝之外饰也,故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

对于内敛的苏辙则取名为“辙”,“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适当“动辄由他”,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福祸。

虽然个性文风截然不同,苏轼、苏辙兄弟的感情却丝毫未受影响。相反地,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

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还常常说自己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5

提高审美,修炼气质

读苏轼的文章,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其中的美,文字之美,篇章之美,感悟之美,常常将自身的经历与儒释道传统哲学结合在一起,意境悠远。

也使其仿佛笼罩上神仙一般的气质,如梦如幻。这有儿时的教育应该也是分不开的。

苏轼从小生活的环境是非常好的,既很雅致,同时又很有趣。

苏轼小时候,十二岁的时候,家里头跟他弟弟苏辙一块儿玩,在地上挖东西。

就挖出一块石头来了,这块石头特别地特殊,非常地光滑。苏轼后来形容说像鱼的皮肤一样非常地滑嫩,而且是青绿色的。

用墨在上面,拿这个笔研墨、弄墨的时候,它非常地吃墨。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砚台的材料,而且它不存水,这是上好的砚。

兄弟俩把这挖出来之后给他爸爸,苏洵一看并没有指责他的贪玩,苏洵一看这块石头说“此乃天砚也。”那就是上天所赐的天生的一块砚。

这样的砚是非常高级的,是有砚之德,但是“于形略不足尔”。说这长的形状有点差劲,但是已经具备了砚台所应该有的内涵和品质。

砚台的内涵和品质是什么呢?就是默默无闻地为毛笔和墨汁付出,它有潜在之德。

后来就把这砚台交给他两个儿子,说你们好好地使用,这叫“文字之祥”,你们用了这个砚,将来写文章就会与众不同。

苏轼后来遭了“乌台诗案”被抓到监狱里头,被贬黄州,这方砚就找不着了。

后来又过了好几年之后,突然有一天在书架子上翻书,突然看见这方砚,大喜过望,非常高兴,把两个儿子叫来,告诉他们当年这个砚台来历,它是天之砚,有砚之德。

虽然现在装这砚的匣子有点不怎么好看,可是这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它天然所成,又具有砚之内涵,是砚中之极品。

所以你们拿这砚就想到文章之事。这就是小时候的环境,这说明他父亲苏洵对他的这个教育是无处不在的。

气质是一个人从内到外的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然后所发挥的一个人内在魅力的质量的升华。

气质是在长久的内在修养平衡以及文化修养的一种结合,是持之以恒的结果。

气质从小培养,在成长过程中给予影响,为人父母的言行性格是十分重要。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