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了【美食物语】有奖征文活动
![]() 苏轼的身份很多,大文豪、千古第一才子、书法家、画家、诗人、散文家但我们依旧忘了一点,个人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点——美食家。 有苏轼的地方就有美食。 有人会说,我只听说有苏轼的地方就有好诗,有好词,美食没听过。 是不是,不是我说的了算,我们可以往下看。 公元(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老爹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这一年,应该说是大宋最辉煌的一年。 为此,笔者还特意查了一下。这一年的科举堪称历史上最牛逼的一次考试。 唐宋八大家之中的宋六家,历史性的齐聚京城。 除此之外,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为主考官。 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曾巩是考生一 苏轼是考生二 苏辙是考生三 就连陪同人员苏洵也在人堆里凑热闹。 如果说,你光看这六个名字还不算什么,咱们可以将战线再放长。 “程门立雪”的商标创始人程颐就在其中。 当然了还有他的亲兄弟理学大师程颐也是考生之一。 留下至理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作者张载,也加入了这个豪华的阵营。 除此之外,还有王韶、吕惠卿、章惇、林希、张璪、郑雍、梁焘、曾布未来的8位宰相人物,这样的阵容,如果不算豪华,那没天理了。 能高中,那绝对是战斗机的中战斗机。 这一年,二十一岁的苏轼凭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轰动京城。 正要大展拳脚,母亲就病故了。 好不容易守丧十月再次通过科举重回京城。 老天爷去不帮忙,老爹苏洵去世了。 等到孝完毕再回京城,京城似乎已经容不下他了。 这个集美貌与智慧一身的苏才子从此开启了贬官外调模式,同时也开启了美食的传奇。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 2月1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刚到黄州,人家就开吃了。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行李还没放下,就闻道了美味的鱼,看到翠竹就想到了香笋,一碗竹笋炖鱼就出锅了。 比起长江里的鱼,还是黄州的猪肉好吃。 因为黄州的猪肉价格实在很便宜,这让爱吃猪肉的苏东坡欣喜若狂,为此,他还写下《猪肉赋》叙述此事。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饮得自家君莫管。 净洗铛,少着水, 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 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东皮肉,二寸许的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慢火,少水,多酒。 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吃起来肥而不腻,大早上,打两碗,吃得一滴不剩,不胖才怪。 有猪肉吃,去哪儿都好。 这样的好日子,朝廷当然不能让你吃干饭。 所以,59岁时,朝廷让他去了惠州。 这是一个尚未开化的地方。 交通不发达不说,还自带仙气。 根本就不能住人。 但苏轼很快就发现惠州其实是个很美好的地方:“惠州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 当然,说句话的前提是这里有美食。 首先这里的荔枝就很不错,这种水果营养价值高,剥之如水精,食之如绛雪。比京城的葡萄好吃多了。 《荔枝叹》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每天吃上荔枝三百颗,情愿长期做岭南人了,不回去就不回去了没啥。 ![]() 除了荔枝,最好吃的应该算是羊蝎子。 因为是朝廷被贬斥的罪官,所以不敢与当地权贵争抢好的羊肉。于是苏轼私下嘱咐杀羊的人,给他留下一般没人要的羊脊骨,在这些骨头之间也有一点羊肉。 取回家后,苏轼先将羊脊骨彻底煮透,再用酒浇在骨头上,点盐少许,用火烘烤,等待骨肉微焦,再来吃。 味道吃起来比螃蟹的味道还要好。 这项得意的发明,让他很高兴,碰上了好友就请到家中吃上一顿。 吃了还不忘对弟弟吹嘘一番,老弟啊,你生活不错,多年公款吃喝,饱食好羊肉,把牙齿都陷进去了,也碰不到羊骨头,怎么能明白这种美味呢?在信末,苏东坡还幽默了一把说,这种吃法是不错,只是每次自己把骨头上的肉挑剔光了,围绕在身边的几只狗都很不开心。 朝廷一看,好家伙,你这哪儿是受罪,分明是怡然自乐嘛。 1097年,又将他贬到更为偏远的海南儋州,看你怎么吃。 但他们还是小看了苏轼吃货的本色。 65岁的苏轼啃猪肉感觉不雅观,就将猪腿肉煮熟后泡水至软再加配料,文火慢炖,味香,口感绵软而无油腻感,吃起来不费事不说,吃不感腻,这就是咱们吃的东坡绵蹄。 只要去过儋州东坡绵蹄就是你不能错过的美食。 人说苏轼很苦,那是世人的看法,苏轼却不这么看。 从北到南,从繁华的开封到偏远落后的儋州,苏轼似乎没什么不满,刚到惠州吃上了荔枝,苏轼就忍不住高兴的说。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 意思大概就是我活着就是为了吃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