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里面的“巨缪焠”刺法

 邹沁洋 2019-06-28

针灸里面的“巨缪焠”刺法是什么意思?

1.“巨缪焠”刺法的认识

《素问-调经论》云:“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那巨刺、缪刺和焠刺又是什么呢?

【巨刺】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调经论》说:“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由于经脉在人体大都有左右交汇的腧穴,如手足三阳皆左右交会在督脉的大椎穴,足之三阴也都左右相交会在任脉的中极,关元穴,因而脉气能左右交贯,故左经有病,取右经的腧穴也能治疗;右经有病,常可取左经的腧穴而有效,这种刺法称为巨刺。

2.【缪刺】与“巨刺”相似,用于邪在于络,未传入经脉,九候的脉象没有出现病脉的病症。其法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交叉取穴上是相同的,在适应证和方法上有区别,《素问-调经论》说:“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

《素问-缪刺法》详论此法,并说明它与巨刺的区别:“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素问-调经论》王冰注“巨刺者,刺经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和“缪刺者,刺络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

3.【焠刺】将针烧红后刺入体表的刺法,《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用于治疗寒痹、瘰疬、阴疽等病症。《素问-调经论》称“焠针”;唐代王冰注:“焠针,火针也”,“焠”字原是火入水,焠刺当是指烧针后再刺。燔也是火烧的意思,《针灸大成》卷四:“火针,一名燔针。”但《类经》张介宾注:“燔针者,盖纳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也;此言焠针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之,不但暖也,寒毒固结,非此不可”,其意指燔针是进针之后用火烧针使暖,有似后世所称的温针,焠针即火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