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吃饭的时间和次序对吗?这样吃,甚至可以战胜糖尿病!

 妙音禅韵 2019-06-28

什么时候吃饭最好,什么时候最差?

风靡已久的断食疗法对身体健康有帮助吗?

我们看看,美国糖尿病协会怎么说。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本年度的年会上,最受与会者关注的内容,就是关于时间生物学在体重、代谢和血糖控制中的影响,说白了就是——“啥时候吃饭效果最好/最差?”

(严重超员的现场)

早饭要吃得像个皇上

阿拉巴马大学的助理教授Courtney Peterson,她演讲的主题是:间歇性断食与生物钟。

(间歇性断食和昼夜节律)

Peterson教授所讲的“间歇性断食”,也是她的主要研究对象,当中有一种叫做Time-Restrict Feeding(TRF)。

和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断食概念不同,TRF不是指一周断食一天、或一月断食三天这样长间隔的断食,而是指每天断食一段时间(一般必须大于12小时)。比如说,如果你能够从晚上6点到早上6点都不进食,就完成了12小时的TRF。

目前,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TRF的普遍好处有以下几种:

◎ 体重下降更多;

◎ 脂肪代谢更好;

◎ 血糖水平更低或者胰岛素水平更低;

◎ 血脂和血压数据更好;

◎ 细胞迭代速度更慢;

◎ 炎症水平更低,氧化应激降低;

◎ 衰老减缓且寿命延长。

为证明这种每日断食的益处,在小鼠实验中,将小鼠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小鼠一天中只有8小时可以进食,即一天有16小时在断食;对照组则随时可以进食。20周之后可以发现,同样是吃高脂肪食物,每天断食的实验组小鼠体重在30g左右,而没有断食的对照组小鼠,体重高达50g。

此外,在葡萄糖耐量试验(一种糖尿病确诊实验)、胆固醇、肝脏脂肪变性(重度变性即成为脂肪肝)和TNFα(杀伤癌细胞的细胞因子)几个指标上,是否进行过TRF,结果有明显区别。

TRF间歇性断食有这么多益处,跟进食时间有多大关系呢?

会不会仅仅是因为进食时间少导致吃的少呢?

并非如此。

多项研究都已发现,热量相同的食物,如果在临睡前或睡觉时间吃,会比在白天吃更能增肥。

也就是说,晚饭吃得太晚或者吃夜宵,会更容易让人长胖——同时也对于身体代谢带来更大的伤害。

除了小鼠,在人身上也进行了9项的TRF研究,它们都遵循同一个原则——把一天中吃东西的时间压缩早上和中午。

这些人类TRF研究中发现的益处有:

◎ 饥饿感降低或进食量降低;

◎ 体重降低或体脂减少;

◎ 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下降,同时胰岛素敏感性增高;

◎ 血压下降;

◎ 提升脂肪氧化(加强燃脂);

◎ 降低氧化应激(衰老和疾病风险)。

此外,人类TRF研究明确发现,吃饭的时间太晚,即使断食也照样对你有害。

如图,进食时间设置在下午5点到晚上9点,就算进行断食,也对心血管健康有害,导致血糖、胰岛素、血压、血脂水平恶化。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晚一点吃饭后果会这么坏?

因为我们的身体遵循着自然的昼夜节律。

如图,在这种以24小时为周期的昼夜节律中,我们的身体遵循着新陈代谢、生理变化和行为习惯的规律。

凌晨0-3点之间,我们处于深度睡眠中;

凌晨3-6点之间,全身器官节律放慢,体温达到全天最低;

清晨6点,肾上腺释放可的松激素,促使我们醒来;

上午6-9点,血压迅速升高,新陈代谢开始旺盛;

上午9-12点,神经兴奋性增强,机体各系统活跃,精力充沛;

下午3-6点,反应敏捷,协调性强;

傍晚6-9点,血压升到全天最高值,这时的我们需要放松;

晚上9点,褪黑素开始分泌,准备入睡。

这套节律系统受到两个方面控制,一方面是身体内在的因素,比如体温的变化,以及可的松、褪黑素等激素的调节;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比如晒太阳、吃饭、入睡及醒来的时间,以及体育活动等。

内外两方面必须相互协调,人体的节律系统才能正常运作。一旦不能协调,比如不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就将导致代谢紊乱。

(中央生物钟的内外影响因素)

那么,什么时候吃饭最好?

Peterson教授认为,下午三点以前把晚饭吃了是最好的。

8位处于前期糖尿病阶段的男性参与了研究。断食组的三餐分别安排在早上7点、上午10点、下午1点;对照组的三餐则安排在早上7点、下午1点、傍晚7点。

(更好的控制全天血糖水平的结果数据,图中显示对照组血糖峰值远高于早TRF组)

断食组的血糖水平控制效果远远好于对照组,血糖波动幅度小,餐后血糖峰值也较低。

但是,下午三点以前吃完晚饭,也太早了!很多人都做不到!

因此,为了提高可行度,她寻找了另一个替代方案——早饭吃大餐,晚饭少吃、早吃。她认为,早中晚的食物量比例应该是50%:30%:20%。

如图,在对于93位超重女性的研究中发现,相对早饭吃得少的人,早饭吃得多的人体重更稳步地下降,而且饥饿感明显低于少吃早饭的人。

早饭吃得少的人,往往每到晚上十点十一点饥饿感就会很强,再忍不住吃个夜宵什么的,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在对于II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也发现,早上吃大餐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明显更好,胰岛素水平也更稳定。

(女性排卵功能数据对比)

更神奇的是,早上吃大餐竟然可以让女性的排卵功能也得到促进!Peterson教授解释说,身体的各项功能都与身体节律有关,早上吃大餐与身体节律相匹配,自然能够有利于与其有关的其他功能。

即使是晚睡的人,也最好遵循身体节律。对于晚睡者来说,就算晚上会比别人容易感到饥饿,晚上少吃、早上多吃也比晚上吃得多、早上吃得少更有利。

Courtney Peterson

早餐应该在起床后1-2小时内吃,要正常起床,早上接受日光照射,帮助昼夜节律协调。

对于想通过“不吃早饭”来实现断食的人群,Peterson泼了一盆冷水:相关研究显示,不吃早餐会增高全天血糖水平的——不论你是否有II型糖尿病。

总而言之,早上吃大餐,晚上不仅要少吃,而且要早吃。尽量在6点前吃完饭,不要把晚饭拖到夜间。

吃饭讲次序,最后吃碳水!

来自Weill Cornell Medicine的副教授Alpana Shukla,她的讲题则注重于吃饭的顺序。Peterson教授告诉我们该什么时候吃饭,Shukla教授则告诉我们:吃饭的时候该按什么顺序吃。

吃饭的时候先吃蔬菜和蛋白质,吃完这两样再吃碳水化合物!

Shukla教授说,低碳水饮食之所以难以实现,是因为“碳水太好吃了,我们喜欢吃,所以很难低碳水饮食”。

如果无法做到低碳,一个替代方案就是改变吃饭的顺序,把碳水化合物放到最后。

临床研究中,将志愿者分为两组,一组先吃蛋白质和蔬菜、后吃碳水化合物,另一组先吃碳水化合物、后吃蛋白质和蔬菜——结果相当让人震惊。

红色线为先吃碳水组的餐后血糖,蓝色线组为后吃碳水组。后者显然平稳得多,也低得多。

考虑到很多人吃饭的时候,是碳水和蛋白质以及蔬菜同时进食的,Shukla教授设计了这样的试验——

第一组先吃碳水,第二组先吃蔬菜和蛋白质,第三组则是混在一起吃。

图表中是三个组的餐后血糖水平,蓝线是先吃蛋白质和蔬菜,黄线是先吃碳水,绿线是混着吃。绿线也发生了明显的峰值,而且和黄线走势很接近,只有蓝线依然很稳。

可以看到,混着吃其实和先吃碳水没多大差别……所以,碳水一定要最后吃!

在场的专家在最后都申明:什么时间吃、按什么顺序吃,固然重要,但是,吃什么,是影响力更大的一个核心因素。

比如Peterson教授的小鼠试验,尽管断食会影响同样饮食结构的小鼠的健康,但是改变饮食结构的力量是巨大的,健康饮食结构的小鼠就比高脂肪饮食结构的小鼠更健康,并且这种差距比断食造成的差距更大!

所以,即使吃对了时间和次序,如果你大量摄入难以代谢的脂肪,比如薯片、薯条、甜甜圈,断食也救不了你……

这样看来,摄入优质、有活性的脂肪,也许是改善健康状况的第一要务,巴德维博士的先见之明令人惊叹;而吃对时间和次序,则是我们预防和逆转代谢类疾病需要养成的重要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