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辩证

 中医缘的图书馆 2019-07-02
什么是阴阳辨证?阴阳辨证方法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阴阳辨证方法包括对阴证、阳证的辨证和阴阳失调所致证候辨证两方面。临床辨证时一定要加以区别,不可混淆。
                一、辨阴阳证候
                    阴阳辨证方法指辨别疾病的性质属阴属阳的一种辨证方法。中医学运用阴阳学说概括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对立统一的关系,疾病的证候虽然复杂多变,总不外阴阳两大类别,而诊病之要必然先辨明其性质属阴属阳,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因此,在诊断上可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的阴阳属性特点,将一切疾病分为阴阳两个主要方面。所以,阴阳是八纲证的总纲,可以概括其他六个方面的内容,即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也即“二纲六要”。阳证的辨证依据是人体功能亢进,能量代谢增高所表现的症状;阴证的辨证依据是人体功能不足,能量代谢低下所表现的症状。但阴阳证候之间不是截然分明的,往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应注意辨别。
                本法适用于对一切疾病的辨证。注意阴证与阳证的鉴别。
                (一)辨阴证
                    辨阴证指对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阴证包括里证、寒证、虚证。不同疾病所表现的阴性证候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一般常见的诊断依据: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蜷卧,倦怠无力,精神委靡,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形寒肢冷,纳差,口中无味,不烦不渴,或喜热饮,大便腥臭,小便清长或短少,腹痛喜按。舌质淡而胖嫩,舌苔润滑,脉沉微,或细涩,或微弱无力。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抑郁、静而不烦、功能衰退、清冷、暗晦等为主要特点。
                    ②精神委靡、体倦乏力、声低息微是虚证表现;畏寒肢冷踌卧,痰、涕、涎清稀,大便溏而微臭、小便清长是里寒的表现;脉虚、沉迟、弱、微、舌淡嫩、苔白滑均为属虚、属寒的体征。
                    ③阳证阴证的鉴别:一般来说,凡急性的,兴奋、功能亢进、明亮的均属阳证;凡慢性的,抑郁、静而不躁、清冷、功能衰退、晦暗的均属阴证。此外,阴证多具有起病缓、病程长的特点。本法常用于对一切疾病的辨证。应注意与阳证相鉴别。
                (二)辨阳证
                    辨阳证指对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阳证包括表证、热证、实证。不同疾病所表现的阳性证候也不尽相同,一般常见的诊断依据:症状表现为面色潮红或通红,发热,肌肤灼热,神烦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语声壮厉,烦而多言或骂詈无常,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大便或硬或秘,或有奇臭,恶食,小便短赤,腹痛拒按,身热足暖。舌质红绛,苔色黄或老黄,甚则燥裂,或黑而起芒刺,脉浮数、洪大或滑实有力。
                [辨证要点]
                    ①本证具有亢奋、躁动、功能亢进、红赤、分泌物黏稠等为主要特点。
                    ②恶寒发热、脉浮是表证的表现;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壮热、渴饮、痰涕黄稠为热证的特征;语声高亢、喘促痰鸣、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是实证、热证特点;舌红绛,苔黄、灰黑,脉实、洪、数、滑为实热之体征。此外,阳证多以起病急,病程短,机体反应性强烈为特点。
                    本法常用于对一切疾病的辨证。应与阴证相鉴别。
                二、辨阴阳失调所致证候
                     (一)辨阴虚证
                    辨阴虚证指对精血不足或津液亏损致阴虚液少,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阴虚证又称阴亏证,阴液亏损证。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咽干口燥,头晕目眩,失眠,大便干燥,尿少色黄,舌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
                [机制分析] 阴虚证可因热病伤阴,或久病阴液不足,或者劳伤太过,或者年迈体衰而引起。阴液不足,形体失养,故有消瘦,头晕、目眩、失眠之症。阴液不足而失于濡润,所以症见咽干口燥、便干、尿少的症状。阴不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亢,产热相对过剩,因此病人会有低热、五心烦热、舌红脉数等虚热表现。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阴液亏虚,虚热内生为主要病机。
                    ②以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尿少色黄、舌红绛少苔、脉细数等虚热症状为辨证依据
                    ③有形体消瘦、口咽干燥、大便干燥等阴液不足之症。
(二)辨阴盛证
                    辨阴盛证指对阴寒之邪内盛,阳气受损,机体失温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阴盛证临床以明显的寒象、实象为特征。阴盛证是指阴气偏盛,脏腑功能障碍或减退,阴寒之邪过盛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恶寒,或形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或脘腹冷痛;溲清,便溏,或痰液清稀,水肿,苔白,脉紧或迟。
                [机制分析] 由于本证常由感受寒邪、湿邪,或过食生冷,寒湿中阻所引起,所以证见恶寒,肢冷,溲清,脉紧或迟等寒象突出的症状。阴寒太盛,阳气受到郁遏,脏腑功能障碍,所以有喜暖,冷痛,不渴,便溏等症状。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阴盛则寒”为主要病机。
                    ②有恶寒、形寒肢冷、脘腹冷痛、苔白、脉紧或迟等实寒表现。
                    ③可兼见喜暖、溲清、便溏等伤阳症状,以及痰液清稀或水肿、口淡不渴等水液停留的症状。此外,本证还具有病程短,多发生于寒冷季节或地区的特征。
                (三)辨阳虚证
                    辨阳虚证指对阳气不足,功能衰退,温煦失职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阳虚证是指机体阳气亏损,温煦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耗伤阳气或感受阴寒之邪日久伤阳等引起。阳虚证又称阳气不足证,多由气虚证发展而来,临床以全身功能低下症状和寒象共见为特征。
                [临床表现] 面色胱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精神委靡,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或水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弱。
                [机制分析]由于脏腑阳气不足,功能减退,所以症见少气懒言,精神委靡,脉沉弱之征。阳气虚少则产热不足,故有畏寒肢冷,喜热等症。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阳气亏损,温煦功能减退为主要病机。
                    ②以面色胱白、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泄的虚寒之象为辨证依据。
                    ③有少气懒言、精神委靡、尿少浮肿、脉沉弱等脏腑功能衰退的症状。
                    此外,本证还具有起病缓、病程长的特点,多见于禀赋不足、年高体弱、久病体虚之人。每遇夏季轻而冬季加重。本证在病机演化过程中常出现阳虚日久的阴阳两虚证和随之而生的水湿、痰饮及瘀血。
                    本法常用于对水肿、泄泻、心悸、虚劳、眩晕等病的辨证。应与气虚证、阴盛证相鉴别。
                (四)辨阳盛证
                    辨阳盛证是指对阳气亢盛,功能亢进所表现证候的辨证方法。阳盛证是指阴气偏盛,脏腑经络功能亢进,邪热过盛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感受阳热之邪,或感受阴寒之邪,从阳化热,或七情内,伤,五志过极化火所引起。
                [临床表现] 壮热,或持续高热不退,心烦失眠,烦躁,或发狂,口渴喜冷饮,汗出,面红目赤,大便干燥,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脉数等。
               [机制分析] 阳盛证候在临床上以明显的热象、实象为特征。由于阳热偏亢,产热过剩,所以有壮热,面红目赤,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明显的热象特点。功能亢进,机体反应性强烈,所以产热过多,见心烦,发狂等症状。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阳盛则热”为主要病机。
                    ②有壮热,或持续高热不退、面红目赤、汗出、舌红苔黄、脉数等实热症状。
                    ③可兼见阴津耗伤和心神被扰症状,如口渴喜冷饮、尿少色黄、大便干燥,及心烦失眠、烦躁或发狂等。
                   此外,本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本法常用于对消渴、便秘、春温、暑温、冬温等病的辨证。应与阴虚证相鉴别。
                (五)辨阴阳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是指阴虚与阳虚症状并见所表现的证候。常由阴虚进一步发展损及阳,或阳虚进一步发展损及阴所引起。
                [临床表现]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咽干燥,自汗或盗汗,低热,消瘦,失眠,尿少水肿,溲清便溏,面色淡白或颧红,脉沉迟无力或虚数。
                [机制分析] 本证以阴虚和阳虚同时存在为其基本病机,所以既有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特点,如低热等症。又有阳虚功能减退的表现,如畏寒等症状。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阴液不足和阳气虚弱并见为主要病机。
                    ②若为阴虚不能化生阳气,则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候,有低热、盗汗、咽干、消瘦、失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数等症状。
                    ③若是阳虚不能化阴,则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候,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尿少水肿、口咽干燥、消瘦、失眠、脉沉迟无力等症状。
                此外还具有起病缓、病程长的特点,往往表现为某些脏腑的阴阳虚损证候,多有阴虚或阳虚或气血亏虚病史,多见于久病虚弱之人。本法常用于对虚劳、眩晕、心悸、胸痹心痛、肺痨等病后期的辨证。应与阴虚证、阳虚证、气血两虚证相鉴别。
                (六)辨亡阳证
                    辨亡阳证是指机体阳气突然脱失,而致全身功能严重衰竭所表现危重证候的辨证方法。常由邪盛,正不敌邪,或大汗、大出血以致阳气暴脱所引起。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精神疲惫,神情淡漠,甚则昏迷,舌淡润,脉微欲绝。
                [机制分析] 由于阳气突然大量脱失而不能约束汗液,故有冷汗淋漓之症。阳气严重脱失,功能亦为之突然衰退,所以有面色苍白,肢冷,神疲或昏迷等症。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阳气突然脱失为主要病机。
                    ②以冷汗淋漓味淡、四肢厥冷、面色苍白为辨证依据。
                    ③有呼吸微弱、精神疲惫、神情淡漠,甚则昏迷、舌淡润、脉微欲绝等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症状。
                    此外,本证具有起病、病势重的特点。多有失治、误治、失水、失血病史。本法常用于对各种疾病严重阶段的辨征。应与亡阴证相鉴别。
                (七)辨亡阴证
                    辨亡阴证是指机体阴液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功能严重衰竭所表现危重证候的辨证方法。
                [临床表现] 大汗淋漓,味咸而黏,面色赤,四肢温和,肌肤热,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口舌干燥,渴喜冷饮,齿燥,目眶深陷,舌质红绛而干,脉细数无力.
                [机制分析] 由于阴液大量脱失,机体失于滋润,故有口干、舌干齿燥之症。阴液脱失不能制阳,而相对偏盛,故有面赤、肌肤温和,脉细数的热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阴液亡失,阴竭阳浮为主要病机。
                    ②以大汗淋漓、味咸而黏、面色赤、四肢温和、肌肤热、烦躁不安、息促、渴喜冷饮、舌质红绛而干、脉细数无力的症状为辨证依据。
                    ③有口舌干燥、齿燥、目眶深陷等阴液濡润功能严重衰竭的症状。要注意对亡阴证与亡阳证的鉴别。亡阴证的特点为汗热味咸、肌肤温热、喘息烦躁、渴喜冷饮、面舌色红、脉细数;亡阳证则表现为汗冷味淡、肌肤逆冷、气息微弱、口不渴、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这里从证候的阴阳属性和脏腑内的阴阳失调所致证候两个方面介绍了相关证候的辨证方法及其内容,除了对阴证、阳证的概念及其内容进行掌握以外,尤其要结合脏腑辨证的内容,对阴阳失调所引起的阴盛证、阴虚证、阳盛证、阳虚证、阴阳两虚证、亡阴证、亡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以及各种证候的辨证要点要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予以掌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