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和远方

 三中包喜华 2019-07-02


中国的现代诗歌,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诗人的作品,就是一行行文字的组合,晦涩难懂。有的现代诗歌,读着读着就仿佛坠入了五里云雾,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有很多人声称,现代诗歌越来越远离读者,走进了象牙之塔。现代诗歌百年发展的历史,现在还不够成熟,属于滥觞时期,问题是存在的,也是不应回避的现实问题。

可是现代诗歌是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就其自身属性而言,曲高和寡实属正常,如音乐的美声唱法如戏剧里的国粹京剧如毕加索等这派那派的绘画作品,大多受众者接受起来也肯定很难。不懂的,你能说它就不好吗?

读现代诗歌读什么?读感觉。用感觉的耳朵听,用感觉的鼻子嗅,用感觉的嘴对话。如果读者能不吝惜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面对现代诗歌就不会摇头失语,就会陶醉于作品中,愉悦的审美就会被唤醒。读者的微笑就是诗坛所需的面孔,诗歌的春天就真的要莅临了。

我不赞赏人人都写现代诗歌,这不是嫉妒,它太需要灵性之光的照耀。我希望人人都去读现代诗歌,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因它是艺术的,艺术的就是审美的;它既能陶冶读者的心灵,又能给读者希望的远方。读者一旦有了远方,就有了憧憬就有了生活的勇气就有了奋进的力量。

读者欣赏着现代诗歌美的形式——诗行参差错落的美,走入现代诗歌的腹地,抚摸着现代诗歌平滑细腻的肌质,感受着内蕴丰富的语言张力。徜徉其间,快乐其间,现代诗歌的生命活力就会得到彰显,就能体会到现代诗歌艺术的多元。

百年的中国诗坛,涌现了不少常读常新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恰是来自于生活,反映了百姓心声,正如鲁迅所说的:文学的精品取之于民间。民间隐藏着闪闪发光的艺术珍珠,现代诗歌要关注现实生活,让这样的“珍珠”闪光。现代诗歌才能有意境之通幽,意象之朦胧,理解层次上之“曲径”。否则就要日渐远离人民大众,诗坛就不会有它辉煌的盛况。

诗人写旧体诗凭灵感,创作现代诗歌也是这样。古典诗歌优点固然多多,可李杜诗峰何人能攀越?宋词元曲的出现实属必然。直到“五四”时期,中国现代诗歌没有纵向继承和发展,一改旧体诗的束缚,对西方现代诗歌进行了借鉴,实在是中西诗歌混血儿的自由生成。这样就突破了固有模式,艺术从来都是创新前行的,诗人也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现代诗歌必须有好的形式好的内容,能吸引住读者眼球的那种,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现代诗歌是生命力最强的、最具前途和魅力的。郑振铎说:诗歌的要素应为情绪、想象、思想及形式。为此,从中国古文化遗产中借鉴什么;从西方文化中拿来什么,这是诗人要思考的问题。想象中,现代诗歌是一个体态轻盈,具有阳刚阴柔之美的混血儿。这不是痴人说梦。更新创作观念,敢于向文学的禁区挑战,胆气要足,不因循守旧,要敢于打破常规,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创新实践。

现代诗歌是读者群中的小胡同,若有了小巷子,就等于有了居民区。诗人就应把“好看”的现代诗歌往有人的地方领,猛吸他们的眼球。诗歌的胡同虽然窄,但那可是民众的栖息之所。民众也,文学之灵魂也。用新颖的形式和贴近百姓生活的内容,给读者以审美和教益。

中国二十一世纪的文学会走向何方?文学中的诗歌,还能坚持多久?若想让读者爱上现代诗歌,除了读者要提升自己的修养,诗人的作品还必须得给读者能看得见的远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