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高考数学理科Ⅱ卷解析版[解答题]

 LEARN&STUDY 2019-07-02

前言#

解答题的顺序变化是比较大的,而且压轴题目也发生了变化。

三、解答题#

例17【2019年高考数学试卷理科新课标Ⅱ第17题】如图,长方体ABCDA1B1C1D1的底面ABCD是正方形,点E在棱AA1上,BEEC1.

(1).证明:BE平面EB1C1

分析:需要证明线面垂直,往往先要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

解析:由已知B1C1平面ABB1A1BE平面ABB1A1,故B1C1BE

BEEC1B1C1平面EB1C1EC1平面EB1C1B1C1EC1=C1

BE平面EB1C1

(2).若AE=A1E,求二面角BECC1的正弦值;

解析:由(1)知道BEB1=90,由题设可知RtABERtA1B1E,所以AEB=45,故AE=ABAA1=2AB

D为坐标原点,DA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DA|为单位长,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C(010)B(110)C1(012)E(101)CB=(100)CE=(111)CC1=(002)

设平面EBC的法向量n=(xyz)

{CBn=0CEn=0,即{x=0xy+z=0,所以可以赋值取n=(011)

设平面ECC1的法向量m=(xyz)

{CC1m=0CEm=0,即{2z=0xy+z=0,所以可以赋值取m=(110)

于是,cos<nm>=nm|n||m|=12

<nm>=120,则如图所示,二面角的平面角为120

所以,二面角BECC1的正弦值为32

解后反思:

1、当然,本题目同样可用点C做为坐标原点来建立坐标系。

2、如果我们选取的坐标系不同,很可能<nm>=60,则仿照如图所示,二面角的平面角为60,则二面角BECC1的正弦值还为32

例18【2019年高考数学试卷理科新课标Ⅱ第18题】11分制乒乓球比赛,每赢一个球得1分,当某局达成1010平后,每球交换发球权,先多得2分的一方获胜,该局比赛结束。甲、乙两位同学进行单打比赛,假设甲发球时甲得分的概率为0.5,乙发球时甲得分的概率为0.4,各球的结果相互独立,在某局双方1010平后,甲先发球,两人打了X个球该局比赛结束。

(1).求P(X=2)

分析:先需要弄清楚X=2的含义,然后考虑其对应的实际比赛情形,再对应到概率的计算中。X=2意味着1010平后,甲、乙两人又打了2个球该局比赛结束,此时的比分为1210或者1012,要么情形一:甲领先乙为1210,要么情形二:乙领先甲为1210;当为情形一时,甲先发球且赢球比分为1110,然后乙发球甲赢球得分1210,比赛结束;当为情形二时,甲先发球且输球比分为1011,然后乙发球且甲输球得分1012,比赛结束;

情形一对应的事件为"甲先发球甲赢球"且“乙发球甲赢球”,这涉及的两个小事件“甲先发球甲赢球”和“乙发球甲赢球”是相互独立事件,则应该相乘,故概率为0.5×0.4

情形二对应的事件为"甲先发球甲输球"且“乙发球甲输球”,这涉及的两个小事件“甲先发球甲输球”和“乙发球甲输球”是相互独立事件,则应该相乘,故概率为(10.5)×(10.4)

  • 详细正规的解析过程如下,

解析:X=2意味着1010平后,甲、乙两人又打了2个球该局比赛结束,

令事件A为"甲先发球甲赢球",事件B为“乙发球甲赢球”,事件C为"甲先发球甲输球",事件D为“乙发球甲输球”,

则事件AB相互独立,CD相互独立,且积事件ABCD是彼此互斥,且事件AC相互对立,事件BD$相互对立,

P(x=2)=P(AB+CD)=P(AB)+P(CD)=P(A)P(B)+P(C)P(D)

=P(A)P(B)+[1P(A)][1P(B)]=0.5×0.4+(10.5)×(10.4)=0.5

(2).求事件“X=4且甲获胜”的概率。

分析:“X=4且甲获胜”,意味着甲乙两人又打了4个球,且最后两个球一定必须是甲连续两次赢球,那么前面的两个球可能是“甲赢球乙输球”和“甲输球乙赢球”,故这4个球的输赢组合一定只有“甲赢+甲输+甲赢+甲赢”或者“甲输+甲赢+甲赢+甲赢”两种情况,再详细分析得到“甲发球甲赢+乙发球甲输+甲发球甲赢+乙发球甲赢”或者“甲发球甲输+乙发球甲赢+甲发球甲赢+乙发球甲赢”,接下来就可以定义事件,并利用事件关系求解了。

  • 详细正规的解析过程如下,

解析:“X=4且甲获胜”,意味着甲乙两人又打了4个球,且前两个球中甲输一个赢一个,最后两个球一定必须是甲连续两次赢球,

令“甲发球甲赢球”为事件A,“乙发球甲赢球”为事件B,则“甲发球甲输球”为事件A¯,“乙发球甲输球”为事件B¯

则事件AB相互独立,则X=4对应事件AB¯AB+A¯BAB,且事件AB¯ABA¯BAB互斥,

P(X=4且甲赢)=P(AB¯AB+A¯BAB)=P(A)P(B¯)P(A)P(B)+P(A¯)P(B)P(A)P(B)

=0.5×(10.4)×0.5×0.4+(10.5)×0.4×0.5×0.4=0.1

  • 更加精简和高效的解答过程组织如下:

解析:设双方1010后的第k个球甲获胜为事件Ak(k=1234)

(1).则X=2对应事件“A1A2+A1¯A2¯”,A1A2相互独立,A1A2A1¯A2¯互斥,

P(X=2)=P(A1A2+A1¯A2¯)=P(A1)P(A2)+P(A1¯)P(A2¯)=0.5×0.4+(10.5)×(10.4)=0.5

(2).“X=4且甲赢球”对应事件“A1A2¯A3A4+A1¯A2A3A4”,A1A2A3A4相互独立,A1A2¯A3A4A1¯A2A3A4互斥,

P(X=4)=P(A1A2¯A3A4+A1¯A2A3A4)=P(A1)P(A2¯)P(A3)P(A4)+P(A1¯)P(A2)P(A3)P(A4)

=0.5×(10.4)×0.5×0.4+(10.5)×0.4×0.5×0.4=0.1

解后反思:相比较而言,我们对概率问题的理解还是不太到位,求解不太顺畅,所以建议做好文字语言到数学语言,再到概率符号语言的转化。训练次数多了,就习惯了。

相关链接:1、概率习题;2、体育比赛中的概率问题

例19【2019年高考数学试卷理科新课标Ⅱ第19题】已知数列{an}和数列{bn}满足a1=1b1=04an+1=3anbn+44bn+1=3bnan4

(1).证明:{an+bn}是等比数列,{anbn}是等差数列,

分析:考查等差等比数列的证明方法(定义法和等差[比]中项法),以及整体意识或字母的内涵和方程思想。

解析:由题设可知4an+1=3anbn+4①,4bn+1=3bnan4②,

由①+②得到,4(an+1+bn+1)=2(an+bn);即an+1+bn+1=12(an+bn)

又由于a1+b1=10,所以数列{an+bn}是首项为1,公比为12的等比数列;

由①-②得到,4(an+1bn+1)=4(anbn)+8;即an+1bn+1=anbn+2

又由于a1b1=1,所以数列{anbn}是首项为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注意细节】由an+1+bn+1=12(an+bn)不能得到an+1+bn+1an+bn=12,还需要条件a1+b10的配合;

相关链接:对数列中an的内涵的理解

(2).求{an}{bn}的通项公式;

分析:考察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

解析:由(1)分别写出数列{an+bn}和数列{anbn}的通项公式,

an+bn=1×(12)n1=12n1③,anbn=1+(n1)×2=2n1④;

由③+④,变形整理得到,an=12n+n12nN

由③-④,变形整理得到,bn=12nn+12nN

相关链接: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方程思想

例20【2019年高考数学试卷理科新课标Ⅱ第20题】已知函数f(x)=lnxx+1x1

(1).讨论f(x)的单调性,并证明f(x)有且仅有两个零点;

分析:利用导数工具,求导后解不等式或者利用图像直接回答;在证明零点时常常要用到零点存在性定理;

解析:[首先回答函数的定义域, 原因是对函数的一切研究,都是基于其定义域基础上展开的],f(x)的定义域为(01)(1+).

由于f(x)=1x1(x1)(x+1)1(x1)2=1x+2(x1)2,在定义域上观察导函数,f(x)0恒成立,

x(01)时,f(x)>0f(x)在区间(01)上单调递增,

x(1+)时,f(x)>0f(x)在区间(1+)上单调递增,

注意,函数在x=1处是没有定义的,即函数图像在x=1处不是连续的,又结合单调性可知,x=1应该是函数的渐近线。

另外,函数在某一段(ab)上单调,并不能说明函数图像在区间(ab)内一定有零点,最令人信服的就是用零点存在性定理,找出相应的零点来。此时就涉及到赋值法。

一般来说,函数中如果包含有y=lnx,则我们一般尝试x=1x=ex=e2x=1ex=1e2这些特殊值,原因是它们的函数值比较好计算。

因为f(e)=1e+1e1<0f(e2)=2e2+1e21=e23e21>0[此处涉及到估值计算],所以f(x)(1+)内有唯一的零点x1,即f(x1)=0

同理同法操作,f(1e2)=11e2+11e21=e231e2<0f(1e)=11e+11e1=2e1>0,所以f(x)(01)内有唯一的零点x2,即f(x2)=0

[当然,如果我们的数学素养更好,注意到上述尝试的几个值e1ee21e2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还可以这样改进证明过程。]

接上,同理同法操作处,由于f(x1)=lnx1x1+1x11=0,即lnx1=x1+1x11x1>1,则0<1x1<1

故有f(1x1)=ln1x11x1+11x11=lnx11+x11x1=lnx1+x1+1x11=0,即f(1x1)=0,故f(x)(01)内必有唯一的零点1x1.

综上所述,函数f(x)有且仅有两个零点;

相关链接:1、导数法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的策略

(2).设x0f(x)的一个零点,证明曲线y=lnx在点A(x0lnx0)处的切线也是曲线y=ex的切线。

分析1:本题目我们还是比较容易能想到用同一法证明,写出在点A处的切线方程,在写出曲线y=ex上在点B处的切线,然后证明两条切线是同一条直线即可,不过此时有一个难点,就是求点B的坐标,联想:y=lnxy=ex两个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且由第(1)问可知,两个零点的横坐标互为倒数,故可知尝试验证点B的坐标是不是(ln1x01x0)

【解析1】:由于eln1x0=elnx0=(elnx0)1=1x0,故点B(ln1x01x0)在曲线y=ex上;

由题设可知f(x0)=0,即lnx0=x0+1x01,故直线AB的斜率为

kAB=1x0lnx0ln1x0x0=1x0x0+1x01x0+1x01x0=1x0,

又由于曲线y=ex在点B(ln1x01x0)处的切线的斜率为k1=eln1x0=1x0

又曲线y=lnx在点A(x0lnx0)处的切线的斜率k2=1x0

kAB=k1=k2,所以曲线y=lnx在点A(x0lnx0)处的切线也是曲线y=ex的切线。

分析2:我们还可以分别求得在点A处和在点B处的切线方程,通过变形说明这两条切线是同一条直线即可。

【解析2】:由于eln1x0=elnx0=(elnx0)1=1x0,故点B(ln1x01x0)在曲线y=ex上;

由题设可知f(x0)=0,即lnx0=x0+1x01

y=lnx得到,曲线在点A(x0lnx0)处的切线方程为ylnx0=1x0(xx0),整理得到y=xx0+2x01

y=ex得到,曲线在点B(ln1x01x0)处的切线斜率为k=eln1x0=1x0,故其切线方程为y1x0=1x0(xln1x0),以下的难点在化简,详述如下:

y=1x0(xln1x0)+1x0,即y=1x0(x+lnx0)+1x0

y=1x0(x+x0+1x01)+1x0,化简为y=xx0+x0+1x0(x01)+1x0

y=xx0+x0+1x0(x01)+(x01)x0(x01),则y=xx0+2x0x0(x01)

y=xx0+2x01;到此,经过点A和点B处的切线方程都是直线y=xx0+2x01

故曲线y=lnx在点A(x0lnx0)处的切线也是曲线y=ex的切线。

解后反思:①有意识的积累常用的数学常识,有助于数学更深层次的学习;②强化数学运算能力;③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数学题型和相应的解法思路;

相关链接:1、单切线和公切线问题 ;2、同一法

例21【2019年高考数学试卷理科新课标Ⅱ第21题】已知点A(20)B(20),动点M(xy)满足直线AMBM的斜率之积为12,记M的轨迹为曲线C

(1).求C的方程,并说明C是什么曲线;

分析:本题目可以用直接法得到曲线的方程,难点是要注意到不是恒等变形,需要添加条件。

解析:由于kAM=yx+2kBM=yx2,由题可知,kAMkBM=12

yx+2yx+2=12,化简得到x2+2y2=4

再整理为x24+y22=1

[此时,务必要注意,我们是将分式形式转化为整式形式,这一过程有去分母的变形,一定会扩大字母的取值范围,故需要添加条件才能保证变形前后是恒等变形,以此题为例,由于有分母,故需要|x|2,或者对应到y值加以限制也是可以的,比如y0],

即曲线C的方程为x24+y22=1(|x|2),或者x24+y22=1(y0),所以C为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且不含左右顶点。

(2).暂略。

例22【2019年高考数学试卷理科新课标Ⅱ第22题】在极坐标系中,O为极点,点M(ρ0θ0)(ρ0>0)在曲线Cρ=4sinθ上,直线l过点A(40)且与OM垂直,垂足为P

(1).当θ0=π3时,求ρ0l的极坐标方程;

分析:当θ0=π3时,由ρ=4sinθ,得到ρ0=4sinπ3=23

求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有以下两个思路,可以比较看,哪一种更简便。

思路1:过点A的直线l的斜率为k=1tanπ3=33

故直线l的普通方程为y0=33(x4)

再用y=ρsinθx=ρcosθ代入上式,

变形直线的极坐标方程为3ρcosθ+3ρsinθ=43,整理为

ρsin(θ+π6)=2或者ρcos(θπ3)=2

思路2:如图所示,在极坐标系下直接思考和运算,在OAB中,已知OA=4A=π6,则OB=2

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P(ρθ),则在OPB中,已知OP=ρPOB=π3θOB=2

ρcos(π3θ)=2,也即ρcos(θπ3)=2

解后反思:相比较而言,在极坐标系下求直线的方程,我们只需要借助解三角形就可以搞定了,原因是在极坐标系下ρ的含义一定是极点到动点的线段的长度,这样就可以顺利借助解三角形来完成了。

(2).当MC上运动且P在线段OM上时,求P点轨迹的极坐标方程。

分析:同样的,求P点轨迹的极坐标方程,我们也可以有两个思路来考虑,

思路1:在直角坐标系下思考求解,然后转化划归。

设直线OMy=kx,则直线APy=1k(x4)

则两条直线的交点P的参数方程为{y=kxy=1k(x4)(kk1)

两式相乘,消去参数,得到y2=x(x4)

x2+y24x=0,转化为极坐标方程为ρ2=4ρcosθ

ρ=4cosθ,对应的θ[π4π2)

再思考当k不存在时,点P落在原点,也满足题意,对应θ=π2

综上所述,P点轨迹的极坐标方程为ρ=4cosθθ[π4π2]

思路2:如图所示,在极坐标系下直接思考和运算,

设动点P(ρθ),在OAP中,OP=ρ,我们很容易得到cosθ=ρ4

ρ=4cosθ,且θ[π4π2]

P点轨迹的极坐标方程为ρ=4cosθθ[π4π2]

解后反思:由这两小问题的解答过程比较分析,同意的问题,当放到极坐标下思考和运算会变得很简单,之所以我们感觉难,是因为我们对极坐标系很不熟悉而已。

相关链接: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的考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