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类基本物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气对人体有推动调控作用、温煦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及中介作用;血对人体有濡养作用及化神作用。 【基本概念】 1、气的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2、血的概念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素问·调经论》强调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在脉中循行于全身,所以又将脉称为“血府”。脉起着约束血液运行的作用,血液循脉运行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周而复始。 【气血关系】 气与血都由人身之精所化,而相对言之,则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气有推动、激发、固摄等作用,血有营养、滋润等作用。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1、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① 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② 气能行血 气能行血,是指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疏泄调畅。 ③ 气能摄血 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气能摄血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
2、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 ① 血能养气 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在人体各个部位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故血足则气旺。 ② 血能载气 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 【日常保养】 中医认为,人体经络之气血一个昼夜12时辰要运行“五十营”,就是运行14条经脉50周。与此相应,为了符合营气和卫气的流动,呼吸就要放慢,6.4秒一次呼吸是最正常的。呼吸放慢,我们脉搏渐渐也会放慢,生命进程也就放慢,寿命就越长。所以说慢呼吸,长寿命。五十营呼吸养气法就是把呼吸放慢到6.4秒,并形成一种习惯。这里介绍一种顺呼吸的方法: 第一是吸气的时候腹部隆起,呼气的时候腹部收缩,这叫做顺呼吸。《老子》曾说过,天地就像一个风箱,人体在呼吸时如能做到腹部有节律的隆起、收缩,像是在拉风箱,就达到要求了。 第二是慢呼吸有四个要求,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深,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要放慢;匀,要匀称;细,就是要细微,不能粗猛。 还要注意:“吸人一大片,呼出一条线。”吸进去的是自然环境中的清气,要吸入一大片,呼出来的是体内的浊气,要慢慢呼出,呼出一条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