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唐百姓的起居饮食

 老黄牛的书馆 2019-07-04

唐朝时,粟、麦、稻三足鼎立,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稻米流脂粟米白”。北方粮食以粟、麦为主,比如敦煌文献“定兴等户残卷”中,一个叫安庭晖的人,其七口之家,一年的口粮消费是小麦八硕(石),青麦(青稞)七硕,豆七硕,粟三硕,糜六硕三斗,麻子七斗。洛阳含嘉仓出土的粮食,则以粟为主。日本僧人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提到海州东海县令李夷甫“以新面二斗寄张押衙献州刺史”,似乎面粉在唐朝,起码在山东地区,似乎是比较贵重的东西。

唐朝稻米的地位持续上升,虽然产量没有超过粟麦,但由于唐朝处于历史上的气候温暖期,因此在关中、伊洛、河内、黄淮、幽蓟,乃至东北,都出现了水稻种植区。在唐代奠定的基础之上,到宋元时期,稻米就稳居全国粮食产量的第一位了。

唐朝仍将面食统称为“饼”,比如蒸饼(馒头)、胡饼、汤饼(面条/面片)、环饼等等。汤饼还有馎饦(宽面片)、冷淘(凉面)等种类。 饭有蒸煮两种做法,北方多吃粟米饭,南方多吃稻米饭。平民吃的饭以糙米为主,宫廷贵族官僚吃精白米(比如后面提到的“清风饭”)。北方粟米区,也有将肉丝、鸡蛋等“杂味”浇在黄米饭上面的“御黄王母饭”,这是韦巨源“烧尾宴”中的一道主食,应该是有钱人的吃法。此外唐朝的粥和馄饨(类似于今天的饺子)也是常见的食品。

唐代也是荞麦和青稞(特别是荞麦)种植的鼎盛时期,唐之前、宋以后,荞麦青稞只是在高寒地区种植的救荒作物。而唐朝之前一种常见的食用谷物——雕胡米,在唐朝开始走向衰败。雕胡米的营养在禾本科作物中是最高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5%,稻米只有8%左右。但是菰的落粒性很强,要将其驯化为成熟一致又不易掉粒的栽培作物非常不易,因此直到唐代,雕胡米的来源都是以采集收获野生菰的子实为主。雕胡米味道滑腻芳香,李白“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杜甫“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王维“琥珀酒兮雕胡饭,君不御兮日将晚”。但由于雕胡米的产量不如另外几种谷类作物,产地也限于湖沼地区,因此古人多用它跟稻米或者粟米混合在一起煮粥煮饭。

有一种“菰黑粉菌”在菰茎中寄生之后,会刺激薄壁组织的生长,使幼嫩茎部膨大,成为茭白,味道甘脆,但菰就不能再抽穗结实了。唐朝之前虽然也发现茭白可吃,但主要是采集现成的茭白,产量有限。唐末五代乱世之后,大量中原人口迁移南方,为种植稻米而开垦湖田,菰的生长范围大面积缩小。菰黒粉菌的孢子是留在地下茎里越冬的,到了宋代,人们发现把茭白挖起来种植在湖田里,第二年会产生新茭白,于是菰的主要用途已经从收获雕胡米改为人工培育茭白了。偶尔遇到不染菌、能结籽的植株,反而看作“公株”,一旦发现便除去。所以元明之后,能开花结籽的菰变得罕见,明朝人甚至以为只有“野茭”才能产雕胡米了。

唐朝的肉类来源,唐玄宗时曾禁宰牛马驴,但仍然“尚未全断”。民间主要肉类来源有猪羊鸡鸭鹅。隋唐沿袭北朝鲜卑风气,羊肉是当时最大宗、最受欢迎的肉类,宫廷、官僚皆以羊肉为食,羊肉被视为上等肉类。《唐六典》亲王以下常食料,每月给羊二十口、猪肉六十斤、鱼二十头、酒九斗;三品以上常食料,每日羊肉四分(一只羊的4/10),四五品每日羊肉三分(一只羊的3/10)。记得某本笔记(名字忘了)说唐朝某人(名字忘了)落魄时做梦,梦见自己被神仙领到一处羊圈前,里面有上万只羊,神仙说这都是你未来的食料羊,后来果然成为高官。猪有圈养、牧养两种方式,是平民消费的主要肉类。北方禽类以鸡鸭为主,南方以鸭鹅为主。广州四会县令何泽“惟以饮啖为事,尤嗜鹅鸭……常豢养鹅鸭千百头,日加烹杀”。还有些生活奢靡的土豪,“好食竹鸡,每年不下数百只”,“日食鹿肉三斤,自晨煮至日影下门西,则喜曰‘火候足矣’”。贫民则是有陈年粟米、豆屑杂糠可吃就不错了,甚至往往“极贫,无饭可吃”(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行记》)。而且唐朝盐税高,贫民由于吃不起盐而“终年淡食”。

唐朝时,鱼类养殖基础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唐朝之前,食用鱼类有捕捞和饲养两种来源,人工养鱼一直以生长快、饲养方便的鲤鱼为主。但唐朝国姓李,曾一度禁食鲤鱼,因此到唐朝时,出现了著名的“四大家鱼”——草鱼、青鱼、鲢鱼、鳙鱼。唐朝食鱼,上层多喜鱼脍,但对鱼的质量要求比较高。下层的食鱼以烹制熟食和腌鱼鲊为主。鱼鲊做法“以盐、米酿鱼以为菹,(发酵)熟而食之也”,日本京都著名的鲫鱼寿司做法非常相似,一层米饭一层鱼,撒上盐,有股独特的臭味。

唐朝沿海地区多有海产,比如海鮸、海虾子等等,一般是加盐腌渍之后进贡朝廷或贩运至内陆。海鮸“皮色光彻,有如黄油,肉则如糗,微咸而有味,味美于石首含肚”,海虾子“色如赤琉璃,光彻而肥美”。其他海味还有石首、珧柱、比目鱼、海镜、海蜇、蚝肉、乌鲗、鱼唇、石花菜等等。

唐朝人吃“糖蟹”、“蜜蟹”,一般容易望文生义以为是用糖或蜂蜜腌渍的甜螃蟹。但实际上“糖蟹”是糟蟹,“蜜蟹”则是酒渍蟹。陆游《老学庵笔记》:「唐以前书传,凡言及糖者皆糟耳,如糖蟹、糖姜皆是。」南宋《嘉泰会稽志》:「古所谓糖蟹如何……皆谓糟蟹耳,当时语如此。沈存中以为蜜渍鱁鮧之比,又云北人嗜甘,故鱼蟹加糖蜜,皆非也。好食蜜溃鱁鮧乃宋明帝,岂北人耶。今淮浙贡酒渍车螯柱,谓之蜜丁,曾子开有蜜丁诗,然实未尝用蜜也。蜜鱁鮧类此,史官妄加渍字尔。」

唐朝乳制品有牛羊乳、酥、酪、醍醐、乳腐(乳饼)等等。乳腐是唐朝新出现的食品,用细绢过滤牛奶,入锅煎五沸,点入醋,使其如豆腐一样渐渐凝结(云南大理的乳扇是用木瓜水点化),漉出,以绢裹之,用石压成饼状,加盐,入瓮储藏。酪并不是今天的西式奶酪,而更接近老北京的“酪”,是半凝固的乳制品。唐人普遍爱食酪,直接饮用,或在米饭和粥中掺入酪,或者在吃樱桃时浇上糖和奶酪。

汉代时蔗糖制作法从印度传入,但产品并非结晶糖,而是向甘蔗糖浆中加入乳、油、米粉使其凝结而成的粗制红糖,叫“沙餳”或“石蜜”。熬煮制糖法约在唐代时从印度传入(在这之前中国做粗蔗糖用的是曝晒法)。明代发明了淋黄泥水吸附脱色制白糖的方法。唐敬宗宝历元年,从宫里传出一张“清风饭”方子,令御厨造进。用水晶饭(米饭)、龙睛粉(蔗糖浆、牛乳、米粉调成的石蜜磨粉)、龙脑末(冰片粉末)、牛酪浆(牛乳、奶油)调毕,入金提缸,垂下冰池,待其冷透供进。宫中只有大暑节气才做这种消暑食品。

唐代以前,中原糕点多为糯米黄米蒸制,用豆面、蜂蜜、饴糖等调味的糗饵、糕糜、粉糍、粔籹之类。南北朝开始流行乳酪杏酪一类甜品。唐代东西交融,使用乳酪、酥油、石蜜、蔗糖、糖霜等配料油煎和烤制的糕点花色也变多。韦巨源烧尾宴食单里的巨胜奴就是加了酥和蜜的寒具(油煎环饼。巨胜=芝麻)。还有用饴糖(麦芽糖)制作的丝餳、轻餳、胶牙餳等等,丝餳类似今天的龙须酥。

唐朝的“糕”也多指黄米、糯米蒸制的食品,今天意义上的糕点,在唐代叫“馃子”,日本沿用了这种叫法。韦巨源“烧尾宴食单”里,有七返糕、水晶龙凤糕(类似于糯米枣糕)、玉露团(加乳制品做成的酥糕)等。

唐朝水果与前代大致相同,常吃的水果有桃、李、杏、梨、石榴、葡萄、甜瓜、甘棠、枣、柑橘、樱桃、荔枝等等。唐代(包括隋朝及五代)从域外传入的物产有莴苣、菠菜、扁桃、阿月浑子(开心果)、无花果、树菠萝、西瓜、蚕豆、海枣(椰枣)、油橄榄、孜然、高昌葡萄酒、三勒浆等等。

三勒浆做法是从印度传入的,原料有诃梨勒(诃子)、毗梨勒(三果)、菴摩勒(余甘子),加白蜜和清水酿造,属于果药酒。此外唐朝受欢迎的“胡食”还有胡饼(类似于烤馕)、胡麻饼(芝麻烧饼)、餢飳、毕罗、搭纳、古楼子(羊肉饼)等等。毕罗就是夹馅面饼。李匡乂《资暇集》:「蕃中毕氏、罗氏好食此味,因谓之毕罗,后人加食旁为饆饠字,非也。」毕罗有甜咸各种馅,比起主食而言,更类似今天的点心。

古代的酒是粮食酿造酒,酒精度很低,糖分高,易酸败。一般自酿酒多呈浑浊绿色,且漂有白蚁状米滓。唐朝酿酒,为了防止米酒酸败,发明了投灰法,加入石灰或草木灰;为杀死微生物、阻止酒液变质,又发明了慢火低温加热(类似今天牛奶巴氏杀菌)的“烧酒”法,比如剑南烧春(跟今天那个剑南春白酒是两码事)。

唐代虽然酒精度有所提高,但由于工艺不进步,酿酒谷物糖化之后仍不能充分酒化,所以味道普遍偏甜。古人说酒是越甜越贱,带点苦最好,一点甜味没有那是最高境界(“酒以淡为上,苦洌次之,甘者最下”),跟西方人几百年来钻研葡萄酒去糖是一个路数。跟西方追求葡萄酒脱糖一样,中国古代也一直在追求提高酒精浓度、脱去甜味,增加辛辣口味。唐朝好的米酒已经能酿造至15度以上,呈琥珀色,类似今天的好黄酒了。

唐朝调味品有豆酱、麦酱(甜面酱)、豆豉、豉汁(类似于酱油)、醋、梅浆、酒、蔗糖、饴糖、蜂蜜、酪等等。酪除了直接作为食品外,在唐朝也是常用的调料,摆盘供蘸食。

至于食品烹饪方法,仍然是烧、炙、炖、煮、煎、炸、生脍之类。原提问有回答说唐朝没有炒菜的,这是半瓶子醋。南北朝齐民要术就有炒鸡蛋做法了(卷六·养鸡第五十九:「炒鸡子法:打破,著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擘葱白,下盐米、浑豉,麻油炒之,甚香美」)。宋朝之前炒菜不流行,一是铁锅不普及,二是宋以前炒菜多为芝麻油,香气过重,易掩盖食物本身香味。唐宋时期开始开发芸薹(油菜)的菜籽油,其优点是味道清淡,不像麻油那样有浓烈香气、夺去菜肴的本味,所以宋代菜籽油产量提高后,中国开始流行炒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