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经典解读 三

 图书 馆员 2019-07-07

国医经典解读第14讲: 千古热痢专方—葛根黄连黄芩汤

大肠,中医称为“传道之官,变化出焉”,指大肠是主管传导糟粕的。大肠将小肠吸收后的水谷糟粕中的水分再吸收,使之变成粪便,并排出体外。如大肠有热,就会出现大便的异常,表现为两类现象:一是热注大肠后,迅速地损伤大肠的阴津,而由热化燥,表现为大便秘结;一是热在大肠,由于热性急速,使大肠蠕动加快,并迫使大肠内的津液外出,表现为大便泄泻,多见于各种肠炎。中医治疗前者要通腑泻热,即用泻药通下大便,用《伤寒论》里的承气汤(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而后者的中医治疗要采用清肠止泻的方法,可以分别用葛根芩连汤、黄芩汤或白头翁汤等。

葛根芩连汤是治疗热性泻利的良方,包括各种急、慢性肠炎,只要是大肠有热的,用之即效。肠炎有寒有热,寒证的表现怎样呢?如果拉出的大便松松散散不成形状,气味腥而不臭,甚至是吃什么拉什么,俗称为“直肠子”,多是寒证,《伤寒论》用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四逆汤等治疗。热证的表现怎样呢?如果拉出的大便是糊状,黏黏稠稠,粘在便盆上冲不下去,或拉出的虽为清水,但臭秽异常者,都是属于大肠有热,用葛根芩连汤治就最好。

经典条文】  《伤寒论》30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用法:上四味,先煮葛根,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方解本方证是因伤寒表证未解,邪陷阳明所致。此时表证未解,里热已炽,也就是说外邪由太阳进阳明,由表入里的时候化热,化热进入阳明了。如果阳明本身那个胃肠有积滞,就形成腑实了。热邪内迫,大肠传导失司,故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脉数,皆为里热偏盛之象。形成一种胁热下利这种类型。热邪往上逼迫,故见身热口渴、胸闷烦热、口干作渴;里热上蒸于肺则作喘,外蒸于肌表则汗出;治疗方法宜外解肌表之邪,内清肠胃之热。

葛根芩连汤,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4味药物组成,方中最关键的药物是葛根、黄连两味。

葛根的妙用:从这个方君药是葛根,用量比较大,重用葛根。用它两方面,一方面解肌透邪达到解表透热达外的作用,它偏凉性。对内呢能够清内热,葛根还有升脾胃清阳的作用。升阳有助于止泻。葛根有一段时间,从唐以后到金元时代,人们把它当作一个治泄泻一个很主要的药物。所以用它有升脾胃阳气,止泻的作用。这样它表里兼顾,对解表清里,止泻上都有作用。作为君药,用量也重用,葛根既入太阳经,又入阳明经,葛根通过升阳,身体前后的疾病都可以治,如治头痛,既可以治前脑门痛,也可以治后脑勺痛。

黄连苦寒,是中医的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重要药物。黄连是常用药物,《伤寒论》中有12方次,《金匮要略》中有7方次。黄连的提取物黄连素,已经成为现代治疗菌痢肠炎的常用药物。黄连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并有抗原虫、抗病毒以及抗炎、解毒、降压、利胆等药理作用。

用甘草既能够养胃气,防止苦寒药物伤胃,也能调和表里两组药,调和药性。是佐使药。

四药合用,外疏内清,表里同治,使表解里和,热利自愈。  

现代临床指症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心下痞,口干而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恶心呕吐、肛门处很热,像抹上辣椒的感觉,拉出的粪便很黏,舌苔厚腻。此为急性肠胃炎的表现,多因饮食不节或饮食不洁而发病,中医认为多由热邪下注大肠所导致。适合于里急后重型症状,“里急”是指肚子里面的内急,一阵一阵的肠痉挛既疼痛又想大便。''后重''是指大便刺激肛门时产生的便意。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大便了,因为基本上都拉完了。即使拉出来也只是水样便或极少量的伴有脓血样的大便。但是病人一直有''里急后重''的感觉,老觉得想拉,就一直在厕所不敢出来。本方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表证未解,里热甚者,均可加减应用。对热泻、热痢,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之。一般1剂腹泻即止。

临床应用】  

1、小儿夏季的腹泻  常常伴有发热、腹痛等,用本方最为有效。症见发热腹痛,下利不止,里急后重,肛门作坠,大便夹有红白黏液,舌苔薄黄,脉象濡浮,用葛根芩连汤加木香、槟榔、藿香、马齿苋等味。疗效确切。肯定比土霉素疗法强得多,不仅可以止住痢疾、腹泻,而且肚子不胀,舌苔不腻,消化好,最终结果非常好,而且形成慢性痢疾的机率很低。

2、肠道湿热调菌群:在中医辨治2型糖尿病早中期,很常见的证型之一就是肠道湿热证。辨证要点有二:一是大便黏臭,二是舌苔黄厚腻,此时选用以葛根芩连汤,疗效确切。在葛根芩连汤的基础上,如欲加强化湿之力,加荷叶、滑石;加强化浊之效,加红曲、晚蚕砂;若湿热伤阴,可予天花粉、石斛。

3、酒泄(肠激惹综合征):现在的人们酒都喝得很多,爱吃辣物,这些东西刺激性强,肠黏膜细胞受到刺激后分泌增加,肠蠕动就加快,于是就会拉肚子,从中医角度而言,属于大肠湿热的较多。可以加马齿苋30克,清热解毒,利水去湿。

4、牙龈肿痛:大肠与胃同属于阳明经,所以大肠热是阳明经热的一部分,大肠有热可以影响到胃,热可以到阳明经的任何一个地方,比如牙龈,上牙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下牙属于足阳明胃经,肠胃有热常是牙龈肿痛的一个原因,偏于胃热的用白虎汤,或清胃散,偏于肠热的就用葛根芩连汤。

5、酒糟鼻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所以阳明大肠经有热可致鼻疾,鼻炎、鼻窦炎等。属于大肠热者,都可用葛根芩连汤治疗。有些鼻窦炎经常流鼻涕不止,因热而致的,使用葛根芩连汤非常有效。有人用葛根芩连汤治酒糟鼻,也是这个道理。

6、泌乳素增高症:该病或见乳汁自溢,甚至没有结婚、生孩子就分泌乳汁,严重的伴有闭经,属内分泌失调病,因乳头属于阳明经所过,若阳明有热,逼迫津液外泄,在外为汗出,在下为大便泄泻,在乳就表现为乳汁自溢,泌乳素升高。故像《伤寒论》的白虎汤、葛根芩连汤等清阳明热的方剂,都可治这些疾病,有确定疗效,伴闭经可加一些补肾、通经活血的药,如吴茱萸汤。

7、小儿感冒腹泻:症见发热感冒,热痢下迫,小儿脾常不足,易被六淫所伤,后天喂养不当,更伤脾胃。湿热之邪蕴蒸于脾胃,脾失运化,下注大肠。《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加白术、陈皮、茯苓、补脾和胃。有腹痛加木香、白芍缓急止痛。有呕吐加藿香、竹茹降逆止呕,增强清利湿热、增脾之运化之功。有咳嗽加麻黄、杏仁一宣一降,宣肺止咳平喘。湿气重加藿香、生姜、半夏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止呕。

随证加减】  

·腹痛,加芍药。

·里急后重,加木香(温中行气止痛,能明显抑制在体大、小肠运动,降低其紧张性与节律性收缩)、槟榔(消积、下气、行水)

·呕吐,加半夏

·夹食滞,加山楂。

·里急后重要调气,用木香、槟榔。

·“下血”“先便后血”合黄土汤

禁忌】 虚寒下痢者,忌用。(腹泻而不发热、脉沉迟或微弱)不宜使用。如果患者腹泻的时间较长,腹部怕冷,或者进食稍凉的食物就出现腹泻,这一类症状都不适用本方治疗。在发病期间,应该坚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以免加重肠胃的负担。对于腹泻明显的患者还应该多喝糖盐水。

药理研究】  该方剂是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方剂,有强大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内、外毒素作用,抗细菌耐药作用,以及对绝大多数肠道致病菌的抑杀作用,对肠道感染源是有力的控制;有抗炎、抗氧化损伤以及对胃肠黏膜的修复作用,其增强免疫功能作用又可进一步加强其抗病原微生物的力度,因此对肠道感染性疾病可以大胆应用。广泛运用于西医病名的急性肠炎、胃肠型感冒、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小儿病毒性肠炎、直肠炎等病见肠道湿热病证者。

方药鉴别】  《伤寒论》里有三个清大肠热治疗泄泻、痢疾的方剂,分别是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这三个方子在临床上使用的几率很高,黄芩汤是热痢的基础上腹痛明显;白头翁汤为《伤寒论》治热毒痢疾所设,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组成,清热利湿止痢。

白头翁汤总以清大肠湿热最为擅长,有时大肠湿热并不表现为泄泻或痢疾,只是大便发黏,大便后肛门灼热感或肛门瘙痒,一样可以使用白头翁汤。白头翁汤的这四味药走中下焦,可以广泛用于下焦湿热的病症,其中治疗泌尿系感染就很好,对尿频、尿急、尿痛者,可加上茵陈蒿、车前子等。

国医经典解读第15讲: 补虚强壮第一大经方----薯蓣丸

补虚强壮第一大经方----薯蓣丸

经典解读薯蓣丸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篇, 言“虚劳诸不足, 风气百疾, 薯蓣丸主之”。

组方:山药90g 人参 21g 白术(麸炒) 18g 茯苓 15g 甘草 60g 地黄 30g 当归 30g 白芍18g 川芎 18g 阿胶 21g 六神曲(麸炒) 30g 大豆黄卷 30g 大枣(去核) 240g 苦杏仁(去皮、炒) 18g 桂枝30g 柴胡 15g 防风 18g 干姜 9g 桔梗 15g 白蔹 6g 麦冬 18g。

以上二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加炼蜜制成大小蜜丸,每天可以吃20克。

张仲景的描述又非常的简单,说:“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一个“诸”,一个“百”,太复杂了!是不是?气血阴阳都不足,而且“风气百疾”,那么多的病,他用薯蓣丸治疗。“风气百疾”这个“百”是很多的意思,我们一辈子一路走来,大病小病,多少都有很多邪气啊病毒啊留在我们身体里面,所以病毒会越来越堆积,堆积到多了之后会变成一个什么状态?“风气百疾”。但这些邪气团聚在身体里面,你用薯蓣丸去慢慢补。

有些人的脾胃消化机能实在是很虚热,气虚到什么都运化不动,吃这个桂枝龙骨汤嫌这个龙骨牡蛎不消化,吃小建中汤嫌麦芽糖不消化,这种时候怎么办?薯蓣丸。所以有些人体质还不够格吃小建中汤,薯蓣丸是很好的选择,而且薯蓣丸这个药是越虚的人越好补,就特别神效。

人在很虚的时候其实很难补,因为他的身体里面这里卡住那里卡住,补药根本就不能流通,你这个人如果要喝什么十全大补汤什么能够很补的,那个人必需要有大运动量,如果你身体没有到那个品质,那些大补药根本补补进来。比如说家里面也没有什么中医基础嘛,就是炖一锅鸡汤,人家送的什么人参啊,什么红枣枸杞子直接往里面丢嘛。觉得喝是很好喝,可是喝完之后我就坐在那边好像都动不了,觉得闷闷的,被补药闷腻到了。

把这条方子拆开的话,这个方里面包含有:四君子汤、四物汤、有理中汤、炙甘草汤、小建中汤、肾气丸、小柴胡汤、当归芍药散、杏仁茯苓汤、侯氏黑散、续命汤诸方的影子。这个方子使用的前提是阴阳气血俱不足,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预防和治疗老人家容易犯的风眩、中风、风痹、惊悸等疾病;它把这样一些方剂组合在薯蓣丸里面来解决百病。

所以这是张仲景经方里唯一一张养生的方子,能祛风,补劳,养真阳,退邪热,缓中,化瘀,安和神志,润泽容色;散寒邪、温瘴、预防诸风病、癫狂。

薯蓣丸的创立思想

1、脾、肾、心:薯蓣用30分,甘草27分,大枣百枚,也是方中用量较重者,具培补中土、益气强力之功。三药用量之大,充分体现了仲景治虚劳重视后天以大补脾胃为主的思想。使脾胃健运,气血阴阳化生有源。佐以四君补气、四物补血、麦冬、阿胶滋阴,干姜温阳,甘草汤温补心血,再用干地黄、薯蓣、茯苓、桂枝,用这几味药来温补肾气。共呈补气血阴阳诸不足之功,达到扶正目的。

讲讲山药,中国古时候男人那个房中要强,那山药还是常常在方剂里头出现的。山药它是又能够滋润又能够收敛还能够填补精髓,气喘病他也可以用大剂量的山药治好,肺痨虚劳到已经人都干枯掉了,用山药也可以填回来。方子里山药最多以这种虚劳来讲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但是现在的山药都不行,在选择上避免染色硫化的那种,自然晾晒,口尝标准要干、面、甜、糯、细腻;外观有清晰的纹理,颜色微黄,有质感,无刺鼻的异味,无酸味;

2调补气血为助: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损伤则气血生化乏源, 脏腑经络无以濡养,虚损之疾随之而至,进一步损伤则耗阳损阴。方中有四物汤、理中汤、炙甘草汤、小建中汤的方根,都是调补气血。

3消导祛湿:本方在调补脾胃阴阳气血的同时,配豆黄卷化湿和中,神曲消食健脾、使得脾升胃降。虚劳无比的人,他是不是消化机能很弱啊?我们要用补这个中焦的方法补到他消化机能强,那还有一点遥远嘛,那要3个月以后才强起来。但是我们现在,在他本人的消化机能还没有那么好的时候,就先用一点药来帮忙他,把他吃到的食物消化得很好,让他可以吸收到营养。   

大豆卷:发芽后晒干而得,用于湿热内蕴、发热烦躁、胸闷不舒、身重体痛等症,为发表之轻剂,外可透发表邪、内可化除水湿,用于湿热兼有表症者;豆芽一旦发芽之后,它就能够把身体里面的湿气推出来,能够畅通气血,而且它没有什么寒热。我们今天的时方中医在开补气药的时候可能会加一点陈皮啊,什么砂仁啊,来行气,古时候其实加豆芽就可以了。

4调理气机:本方入桔梗合柴胡之升,白蔹合杏仁之降,以恢复脾胃气机之升降出入。在于补剂中调主治节之肺, 以利一身之气机宣降、驱邪出表。

5、散邪:祛邪药妙用桂枝、防风、柴胡三阳合治,桂枝擅长散太阳之邪,防风散阳明之邪,柴胡散少阳之邪,使外邪在三阳得以消散。防风驱肌肉的风、骨节的风;

6剂型和服用方法:治虚劳注意剂型选择,丸剂是慢性虚损病人最适用的剂型, 以缓为功。病有速效与缓功之异,急病调汤药,缓调用丸药;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注意服药方法:本方方后注“空腹酒服”、以酒送服,目的在于借酒辛通,助药力发挥。

薯蓣丸的现代扩展运用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认为薯蓣丸可用作强壮剂,主治以消瘦、神疲乏力、贫血为特征的虚损状态,患者常有消瘦、贫血貌、疲惫无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食欲不振、骨节酸痛、大便不成形、容易反复感冒等表现。此类体质状态多见于恶性肿瘤术后及放化疗后,也可见于其他慢性虚损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结核、慢性肝病、慢性胃病、痿证、肾炎蛋白尿,可以减少蛋白丢失、慢性肾病、老年体虚、虚人感冒、免疫性疾病、脏腑虚损、气血俱虚、阴阳失调、营卫失和的各种慢性虚弱疾患等。这类疾病病机上多与虚、风、瘀密切相关。

补药其实是中医的领域里面非常难开的一种药。如果你的体质是这个,比如说我们讲大黄蟅虫丸证的干血痨的体质,你要吃肾气丸,未见得补得进去哦,它的药性在中间就被挡下来了。张仲景思想里,有干血痨的体质用大黄蟅虫丸;有这个阴阳双亏的体质用薯蓣丸;营卫不通的体质我们有小建中、黄芪建中;要攻入三阴的,我们有这个肾气丸;自律神经失调的有桂枝龙骨牡蛎汤等等。张仲景已经替我们攻克了很多很多在今天的中医领域里面,要帮一个人补的时候所面临到的难题。

真正中医对于癌症肿瘤来讲,他的王道思想是留人治病,很多情况下,生命岌岌可危,元气仅仅一丝尚存,如果再用攻击性的药物,往往玉石俱焚,人病均去。这种治疗方案,在中医认为是不可取的。在经方医学看来,肿瘤患者大多消瘦、食欲不振,当作虚劳论治。经方中的理虚方,有薯蓣丸、黄芪建中汤、炙甘草汤、大黄蛰虫丸等。

从留人的角度出发,给肿瘤患者提出了判断生命不息的三不原则:精神不垮,体重不减,胃口不倒。也就是说,只要你有希望,有信心,有勇气,只要你注意营养,保持体重;只要你有良好的食欲,你的生命就能不断延续的。这就是宏观的指标,这就是从“人”着眼的治疗价值取向。

很多患者吃一个月的效果,会明显的感受是觉得精力旺盛了,也不怎么觉得累了,这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现的最神奇的效果,逛街,站地铁没觉得累。十个指甲开始长小太阳,每天都很精神。

如果你吃补药,今天吃,明天就觉得“哇,有力气,有效了”,那你后天吃就会上火了,因为它对你来讲负荷太多,所以最好是吃下去的时候平平的,没什么特别感觉,这样子你可以几个月吃下,让身体变好,真的要补到造血机能也是要等三个月,要有耐心!

灵活加减

若气虚较重,可加重四君子汤药量;

血虚较重,则重用干地黄、芍药、当归、阿胶、大枣。

阳虚明显,可加重干姜用量,或可加附子温振阳气;

以阴虚显著,可重用麦冬、阿胶。

在邪实、气郁方面,视痰、湿、瘀、郁程度,分别加用其他祛痰、化湿、行瘀、理气药物。

国医经典解读第16讲: 急慢性阑尾炎的防治

急慢性阑尾炎的病因

二、急慢性阑尾炎的诊断依据四大症状

三、西医对于阑尾炎的处理办法

四、阑尾炎经方治疗秘方

五、预防慢性阑尾炎

阑尾炎经方治疗方:

1、薏苡附子败酱散:  阑尾炎中医古称肠痈,《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3条记载:“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是论述慢性阑尾炎的证治;

组成与用法:薏苡仁30克、附子9克、败酱草15克;

功效与主治:温阳排脓消痈,用附子以温阳化湿消除炎症附子用量小,主振郁滞之气而利痈脓的排出。薏苡仁利湿消肿毒解痹、解痉;败酱草排脓破血,二药配伍能增强排脓之功;是治疗瘀血痈脓而呈现寒热错杂证者。

主治肠痈内脓已成,腹皮急、按之濡,压痛不显著,面色苍白,脉细弱。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慢性盆腔炎;又有用于治疗引产术后脓毒血症,怎样鉴别有没有脓呢?《金匮要略》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着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这些运用无不闪烁着经典那穿透千年的智慧;

根据薏苡附子败酱散的适应证有“其身甲错”,常用其治疗皮炎、痂癞等皮肤病,用之多验。也就是说,本方可用于在肠胃之里的痈脓,也可用于在皮肤之外的痈脓。

2、大黄牡丹皮汤:  又如《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4条记载:“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是论述急性阑尾炎的证治。就是说,不但有急性阑尾炎的治疗经验,而且还有慢性阑尾炎的治疗经验。这些治疗经验之所以宝贵,是因用之多验。

原方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当无脓,当下血。

 方中大黄苦寒攻下,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郁结之毒,丹皮苦辛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两药合用泻热破瘀,芒硝咸寒泻热导滞,软坚散结,助大黄荡涤实热,使之速下;

在临床上,经方合用是针对于患者病情复杂的一种对治,如:大柴胡汤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为何还合用大柴胡汤呢?这是因为该患者有三阳合病之证(太阳发烧 阳明便秘 少阳口苦咽干 寒热往来)就可以合用;如大黄牡丹皮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和而用之可以促进炎症的吸收,防止反复发作。大柴胡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针对虚症的慢性阑尾炎等等;

分辨虚实之机要:同是慢性阑尾炎,是因临床证候的虚实不同而用不同的方子。即是说,中医治病,不是根据阑尾炎是急性还是慢性,而主要根据证的虚实寒热。中医治疗炎症,并不是见炎即用清热解毒,而是据证“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尤其是对慢性炎症,用温补的机会就更多,

辩证加减:

腹痛甚加川楝、元胡、没药各10g;

发热恶寒,恶心欲呕,大便秘结加半夏10g,生大黄6g,银花30g;

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加红藤30g,白芍20g,甘草10g;

腹胀纳呆加桃仁10g,夏枯草15g;

孕妇加桑寄生、黄芩各10g,川断15g;

白细胞或分类中性粒细胞增高者加蒲公英40g,连翘10g。

国医经典解读第17讲:专治肢体麻木痹症的黄芪桂枝五物汤

专治肢体麻木痹症的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作用在张仲景那里并不是补气,而是什么呢?重剂量疗风水浮肿,中剂量除痹;在《金匮要略》里,就有一个方子专治肢体麻木痹症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它主治血痹、风痹诸症,如冠脉搭桥术后、多发性肌炎不安腿综合症风寒痰瘀阻络所致的面神经炎末梢神经炎和产后指掌麻胀颈椎病神经麻痹,如腓神经麻痹(坐骨神经主要分支之一)、桡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雷诺氏综合症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硬化下肢静脉血栓糖尿病肢端坏疽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硬皮病慢性荨麻疹多汗症冰箱寒冻手 雷诺氏病中风后遗症肢体麻木症腰腿痛局限性冻伤坐骨神经痛肩周炎、末梢神经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腱鞘炎、筋膜炎、膝关节慢性滑膜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各种四肢麻木,或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无力为证治要点的外科症候群疾病

【出 处】《金匮要略》

【组 成】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主 治】血痹。阴阳俱微,外证肌肤麻木不仁,如风痹状。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脉微涩而紧。

【方 论】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脉微涩而紧。微脉是气血亏虚,

痹症的产生:由于营卫气血不足,已不能濡养肌肤,加上风寒入侵血脉,使血行涩滞,运行不畅,肌肤变得麻木不仁(脉微弱是指脉极细而软,似有似无,表示虚证,表示气虚血少或阳虚。紧脉为寒,寒为阴邪,主收引,寒邪侵袭机体,寒气困遏阳气,则脉管收缩紧束而拘急)

本方中黄芪益气实卫,《金匮要略》中的四个方子,黄芪在应对黄汗、水肿这类比较严重的疾病时,用量很大,黄芪五两。中药之秘在剂量,黄芪大剂量治水肿,中等剂量治麻木;《金匮要略》中有两个方,黄芪的用量稍微少一些,为三两,它们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和“乌头汤”。

桂枝温经通阳,白芍和营养血,黄芪、桂枝相伍补气通阳,生姜、大枣合用既可调营卫,又可健脾和中,重用生姜可助桂枝以散风寒通血脉。全方配伍起来,既可温养卫气营血以扶正,又可散风寒、通血脉,祛除邪气。    

临床运用

1、冠脉搭桥术后、多发性肌炎

主诉:心悸、胸闷,加重伴活动后气喘、伴恶心,出冷汗,胸痛,有压榨感并放射到肩背部,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左冠状动脉弥漫性狭窄,行冠脉搭桥术,平素仍感到四肢乏力,轻微活动后即感到心悸、气促,步行不过百余米即需休息,每天必须吸氧2小时,并且每天须服安定和吸氧入睡,生活质量很差。

特别对于痰湿体质的患者,效果更加明显,这种人平时易于出汗,畏风,易于浮肿,特别是下肢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这种人即《金匮要略》所谓的“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称之为“黄芪体质”。用中医的话来说,那就是阳气虚馁,水谷不化精微,而变为水湿痰滞留体内了。与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等有关。中老年中这种体型尤为多见。凡是黄芪体质的心脑血管疾病,大多需要使用黄芪。而且是大量。黄芪桂枝五物汤。所谓的血痹,也可以说是湿气占了血的位,大多是中老年人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及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应用的机会较多。尤其是那些舌体比较胖,肌肉松软,一动就气喘,两下肢浮肿的中老年患者。

处方:生黄芪80克,桂枝20克,肉桂10克,赤芍40克,白芍20克,丹参20克,丹皮12克,桃仁20克,怀牛膝60克,紫草20克,生姜4片,红枣20枚,体质明显改善,四肢有力,无明显气促、心悸、乏力、呼吸困难,精神状态改善,生活信心增强。

因为是心血管疾病,按当前用药习惯,加丹参。那么,那牛膝为何要加?主要是下肢浮肿,特别是有瘀血的腰腿痛、足肿以及血压居高不下者,用怀牛膝效果较好。

方中黄芪量大,为80克;怀牛膝量大,为60克。芍药量大,赤芍40克、白芍20克。桂的用量也大,肉桂桂枝共有30克。黄芪用大量,是考虑到患者食欲较好。凡能食而无力者,是我使用大量黄芪的指征。王清任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用到四两,相当于70克。牛膝用大量,有名家经验,用牛膝治疗嗜铬细胞瘤、腹腔恶性肿瘤等,用量极大,高达250克。发现也无异常感觉。后来治疗一些下肢血循环不好导致的浮肿、肝硬化腹水、肥胖患者的高血压等,大剂量使用牛膝后效果也不错。赤芍活血,可以消除血栓,故重用。

2、不安腿综合症:见双腿酸胀麻木,夜间和静止尤甚,似有蚁行,不知将腿放置何处,痛苦异常。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加木瓜、伸筋草以舒筋活络、桃仁活血化瘀、防风固表祛风、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

3、治疗风寒痰瘀阻络所致的面神经炎:患者表现出一侧面部肌肉麻木、发紧,口角往歪斜。面部表情肌瘫痪,触之有凉感,流涎。面部自觉凉麻怕风,得温则减,舌淡苔薄白润,脉浮缓无力,辨证属于素体虚弱,卫阳不足,汗出腠理空虚,风邪乘虚入络所致。治宜益气养血助阳、活络祛风。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50g、桂枝15g、当归15g、白芍30g、白芷10g、红花10g、僵蚕10g、全蝎10g、蜈蚣10g、干姜10g、大枣5枚。

4、治疗末梢神经炎和产后指掌麻胀:表现为肢体麻木欠温,持物无力,肌肉隐痛,间有针刺样痛,夜间加重,纳差怕冷,乏力懒言,面白,舌淡脉细,为气虚血滞,筋脉失养,原方加鸡血藤、姜黄、当归、木瓜、牛膝。

5、治疗颈椎病:原方加葛根升阳生津、羌活、鸡血藤、丹参、桑枝、威灵仙、穿山甲、全蝎。

6、治疗神经麻痹,如腓神经麻痹(坐骨神经主要分支之一)见下肢发凉,关节运动不灵活,舌淡,苔薄白,脉沉迟,原方加附子、鸡血藤、当归。

7、桡神经麻痹:见上肢软弱无力,手腕下垂,不能背曲,握力消失,痛觉减轻,原方加鸡血藤、丹参、当归、川芎、姜黄、熟地。

8、治疗坐骨神经痛:见腰部从臀部至足趾,掣痛刺痛,昼轻夜重,遇寒冷劳累反复发作,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以原方加独活、桑寄生、仙灵脾、鸡血藤、牛膝、川乌、乳香、没药、威灵仙、防风、当归等散寒湿,通经脉。

10、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硬化:(脉管炎,病变主要累及四肢远段的中、小动静脉,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肢体动脉阻塞后血流减少肢体缺血而引起。病情的轻重则是依据血管阻塞的部位),表现为下肢酸胀乏力、疼痛,走路加重,伴见肢体不温,肤色稍紫,或见足背溃疡,属气虚寒凝,血瘀阻络,原方加当归、牛膝、地龙、桃仁、乳香、没药、丹参益气活血通络;

11、下肢静脉血栓:  如右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见小腿不能屈伸,肿胀没指,触之不温,阵痛逐渐加重,畏风怕冷,舌淡紫胖大,有齿痕,舌下脉络瘀黯,脉沉缓而涩(疼痛以腹股沟部明显,沿病变静脉均有压痛,整个肢体肿胀,如病情发展,股静脉、髂静脉内大量血栓形成时可使整个下肢动脉强烈痉挛,患肢疼痛加剧,数小时内出现紫绀、肿胀、寒冷和感觉过敏、皮肤起泡、皮温降低、动脉搏动消失),原方加细辛、木瓜、苡仁、防己、炙草、牛膝、丹参、水蛭;

12、糖尿病肢端坏疽: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该病,凡符合气虚血瘀寒凝脉络症候者,疗效确切。因为长期服用糖尿病药物,发生不同程度的坏疽腿,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末端麻木,疼痛或发凉,肢软无力,足踝关节皮肤呈暗褐色,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微弱,深浅感觉减退,膝、腱反射减或消失,肌电图提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中医证型属气虚血瘀寒凝脉络者。

黄芪30g,桂枝10g,当归15g,白芍10g,红花10g,桃仁10g,鸡血藤30g,牛膝20g,川芎10g,地龙10g,桑枝30g,麻黄6g,细辛6g,甘草12g;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主要病机是气虚(或阳虚)血瘀,脉络瘀阻。气虚则无力运血,血瘀则脉行迟滞,二者均可导致脉络瘀阻,出现肢体麻木、疼痛、发凉等。治宜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方中黄芪为主药以补气;当归、白芍补血,桃仁、红花、川芎、当归、鸡血藤、地龙活血通络;桑枝引经,使药力直达四肢;桂枝、麻黄、细辛温经散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和用共奏益气养血、温经通脉、活血通络之功效。故取得较满意疗效。

连续用药1个月后评定疗效,患者自觉肢端麻木,疼痛或发凉等症状消失,深浅感觉及膝、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

13、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苔白脉缓,属“因虚致瘀”,原方加地龙、桃仁、红花。黄芪桂枝五物汤亦常用于微血管循环障碍疾病。

14、硬皮病:黄芪桂枝五物汤加鸡血藤、伸筋草、当归、红花可治疗硬皮病(双上肢前臂皮肤麻木发硬,呈褐色蜡样光泽,手指僵硬,皮肤活动受限,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15、慢性荨麻疹:颜面及手背出现大小不等的风疹块,色暗红,伴神疲乏力,苔薄黄略干,脉弦数,每年入冬天气变冷即出现,属表虚不固,营血亏虚,风寒入侵所致,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生地、丹皮、赤芍、黄芩、蝉蜕。

16、多汗症:时自汗出,汗出遍身,活动后尤甚,伴有恶风,疲倦乏力,纳差。诊见:遍身肌肤湿润,身凉,神倦懒言,声音低怯,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证属卫阳不固,营卫失调,治宜益卫和营,固表止汗。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30g,桂枝、煅龙牡各12g,白芍、浮小麦、麻黄根各15g,白术10g,防风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服上方7剂后,证情大减,守前法,继服十余剂,自汗止,诸症消失。

17、冰箱寒冻手 雷诺氏病:患者从冰柜中取鱼肉冰冻之物,双手受寒,当时即感双手麻木、疼痛,皮色变青紫,此后双手每接触冰冷之物,即发如前。医院诊为“雷诺氏病”,予谷维素、维生素、烟酸等药物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诊见:双手凉、皮肤干裂,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证属气血虚弱,寒凝血脉,肌肤失养。治宜调补气血,温经散寒通脉。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处方:黄芪50g、鸡血藤30g,白芍15g,当归、桑枝、川芎、桂枝各12g,细辛3g,生姜3片,大枣5枚,附子6g

18、中风后遗症:一侧肢体偏瘫,语言不利,口眼歪斜,面色萎黄,形体瘦弱,舌质黯淡,苔薄白,脉沉细涩。辨证为气血虚弱,脉络瘀阻。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药用:黄芪50g,桂枝、当归各15g,赤芍、白芍各30g,川芎12g,丹参、地龙、川牛膝、鸡血藤各30g,全蝎(研冲)6g,蜈蚣(研冲)2条,生姜4片,大枣6枚。每日1剂,水煎服。上方加减连服50余剂,症状基本消失,行走接近正常,生活自理,病告痊愈,随访1年病情稳定。

19、末梢神经炎:双手指麻木,夜晚尤其遇寒加重,遇暖后稍觉缓解,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涩。乃气虚血滞,脉络失养,经脉痹阻而致。治宜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用药:黄芪40g,鸡血藤30g,桂枝15g,赤芍、白芍、丹参、党参各30g,红花10g,细辛5g,当归15g,姜黄10g,桑枝30g,生姜3片,大枣6枚。

20、肢体麻木症肢体麻木症临床较常见,常因脑动脉硬化症脑供血不足所致,亦可由颈椎病、脑梗塞引起。祖国医学认为,肢体麻木属于血痹证,是由气血不足,感受外邪所致,肌肤血行痹阻。治疗应以温阳行痹,活血通络,故选用黄芪、桂枝、白芍通阳除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桑枝、白花蛇祛风通络,牛膝、红花活血行痹,诸药合用,营卫调和,气血得行,络通痹除。

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30g,桂枝30g,白芍30g,生姜15g,大枣12枚,牛膝30g,红花15g,桑枝30g,白花蛇10g。

21、腰腿痛:引起腰腿痛的主要疾病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等。腰腿痛这一临床症候群,有的属于痹症所致,有的属于外伤引起,有的属于肾虚、血瘀等等。对于痹症的治疗,若脉证表现为虚象,即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之。可以加怀牛膝10g,全当归10g,威灵仙15克;

22、局限性冻伤:应用本方加减: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鸡血藤、制附片。有瘀斑肿胀加桃仁、炮山甲、当归;有水疱加茯苓、苍术;

23、坐骨神经痛:应用本方加减:黄芪30-60g,桂枝10g,白芍21g,制川乌6-12g(先煎),制草乌6-13g(先煎),五加皮15g,川断15g,川牛膝12g,当归12g,威灵仙15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枚。血虚者重用当归、白芍;阳虚加附子;肾虚者重用补骨脂、仙灵牌;局部发冷,疼痛剧烈者加川乌、草乌。

【药理作用】

1、抗炎,镇痛;

2、扩张血管,增加血管血流量,活血化瘀:方中黄芪、桂枝、芍药可增加血管血流量,改善循环,从而增加组织供血量,加速病者的恢复。

3.增强免疫,促进细胞代谢;黄芪能使机体活细胞数明显增多,细胞生长旺盛,细胞寿命延长,使细胞的生理代谢作用增强。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古代血痹病的专方,主治以肢体麻木、自汗而浮肿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我经常用此方治疗身体臃肿龙钟的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其身体特征是面色黄暗或暗红,舌质多淡红或淡胖,或紫暗,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腹部按之松软,下肢多有浮肿;食欲虽好,但容易疲乏,头晕、气短,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晕眼花。此方服用后大多患者气力增进,浮肿消退。所以,可以将黄芪桂枝五物汤看做是一种调体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血痹、风痹,如肩周炎、末梢神经炎、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等疾患。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用温经散寒、祛风通络之品可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肩周炎、腱鞘炎、筋膜炎、膝关节慢性滑膜炎、退行性骨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而内科用之不多。故本方以四肢麻木,或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无力为证治要点。

国医经典解读第18讲:东方人的提神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

东方人的提神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

条文解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

仲景发汗汤剂,各轻重不同。如麻黄汤、桂枝汤、青龙、桂麻各半、越婢等汤,各有差等。至于少阴发汗二汤;则是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少阴病,此外感之寒凉,由太阳直透少阴,少阴本来正气不足,为少阴与太阳合病,是以少阴已为寒凉所伤,所以少阴脉沉,当以附子以温少阴之经。但是寒邪还未入里,只要尚未影响到胃肠功能的改变,没有出现便溏、腹痛等里阳虚证,即可以认为无里证而是单纯表证。阴病当无热,今反热,证明有寒邪在表,皮肤腠理郁闭为热,表阳虚弱无力抗争,那药物怎么解决呢?

用附子麻黄温里温表同时解表,附子之辛温,能通达上下,可升可降,可表可里。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从《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可见,附子既可以配伍里药温壮里阳,亦可配伍表药以温助表阳。再用麻黄开宣肺气,以发表间之热。

细辛的作用在这里辛温香窜,入髓透骨,能够启闭开窍,既能助附子以解里寒,去温暖命门,去拨动肾中机窍。又可以助麻黄用于表散风寒、以解外寒,能够开通上焦的清窍,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方,它具有极其强大的宣肺散寒,温通肺阳,开窍启闭的功力。

三药合力,温里解表,宣上温下,通彻表里,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化饮止咳、温经定痛、通阳复脉、开窍利咽等多种作用,其中以“温、散、宣、通”四字为要。使得来自太阳透入之寒,仍由太阳作汗而解;

扩展解读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因正气能与邪气相争,故机体功能相对亢奋,属于病位在表的阳证、实证;此时正邪斗争剧烈,邪盛正不衰,张仲景告诉我们可以直接用麻黄、桂枝等发汗解表即可,如太阳病麻黄汤证可以一汗而解;

而表阴证由于机能沉衰,正气不足不能与邪抗争,故无热恶寒,有热不恶寒,外感、内伤是互相影响的,临床此类多见于年老体衰之人外感。这种阳气不足、机能沉衰的患者外感,则不能单纯辛温发汗解表,当配入强壮作用的药物以扶正祛邪、解表兼以温阳,即强壮温阳发汗解表。类似的思路,后世有益气解表、养血解表、滋阴解表等。但温阳解表之法,始于仲景。

所以此乃温理而外解之剂!为太阳经少阴经同病,更准确的说是少阴阳虚证兼表证。也就是说在少阴病阳虚内寒的基础上又感受了风寒外邪,出现了发热、脉沉,病位也较深,且阳弱而无力鼓邪外出的一种症状。病情重的用麻黄细辛附子汤;病情轻的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可以说这是少阴感冒的核心本质!适合全身整体机能低下的病人又患感冒;

组方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扩展运用:临床上根据此条条文用本方的情况很少,其实际运用要远远超出《伤寒论》中太少两感的范畴。其中有些病证已不限于中医阳虚外感证,方中的三味药都是温药,对全身多器官都有较好的兴奋作用。

用方扩展原理:本方所主脏腑为太阳、少阴二脏。足少阴肾位于下焦,司气化,主骨与作强,若少阴阳衰,内不能温脏腑而易生内寒,外不能御表而易感外寒。寒凉所客诸经脉,则可见阳痿、阴缩、胸痛、舌强、喉痹、齿痛、暴盲、头痛等。本方既能温助阳气,又能通脉宣痹、化饮行水、逐寒止痛,故除用阳虚表寒证外,还常用于阳弱里寒诸证。现代临床根据其“温通”的功用特点,搭配起来,较多用于以下脏腑疾患方面的治疗。 

①肺系疾病:感冒属于阳虚感寒见发热

②心系疾病:以心动过缓为表现的心脏病

③肾系疾病:肾炎早期属于肺肾气化受阻见咳嗽、水肿尿少

④关节类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肝肾虚寒

⑤头面口齿病:急性咽炎属于寒客少阴见喉痛失音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阳药治疗阴病。临床上对于少阴症很多医生都没有把握,再把郑钦安提及的阴证依据展示一下: 1、少神或无神。2、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踡卧恶寒,两足常冷。3、不耐劳烦,小劳则汗出。4、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5、语声低弱。6、唇色青淡或青黑。7、痛喜揉按。8、满口津液,不思茶水,间有渴者,即饮也只喜热饮。9、女子白带清淡而冷,不臭不黏。10、饮食减少,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冷物全然不受。11、小便清长,大便通利。12、面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13、脉微或浮大而空。

扼要地说,突出在一个“神”字,凡是“起居、动静、言语、脉息、面色,一切无神”,即是阳气虚衰的阴证。

辩证清晰,本方可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病证。

为“毒药”平反这个方子现在很少用,因为三味药中医师对它的认识都不足;临床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医者畏惧麻辛附而不敢使用;有的即使遇到适应证,不敢按照原方用药,而必加减的面目全非,或喧宾夺主。若如此则疗效自然降低,甚至无效。

麻黄:麻黄发表出汗,其力甚大,冬月伤寒,皮毛闭塞,非此不能透发。一切水湿痰饮,淫溢于经络关节之内,得之霍然汗散,宿病立失。是一味发汗解表止咳平喘之要药。麻黄的茎和根均可入药,但作用却截然不同。麻黄的茎是发汗解表药,麻黄的根则是收涩固表止汗药,用于自汗、盗汗,为临床止汗专品。

“现代麻黄”常见的“副作用”为服药后出现心悸、失眠,甚则过汗气促,这种服药后心悸、失眠的情况,一般认为是因没有去上沫所导致,如《金匮玉函经·方药炮制》说:“凡煎药皆去沫,沫浊难饮,令人烦。”

最好选用陈麻黄,新鲜麻黄的颜色青绿,在成熟和收采以后逐渐变成黄绿色,随着存放时间日久,其颜色从绿变黄,时间长久,颜色变成全黄而晦暗。传统上,麻黄属于“六陈药”之一,《药性赋》云:“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麻黄、陈皮、半夏等药,应当在收采之后存放2~3年,方为良药。麻黄陈放以后药性变得醇和,其发散之性减缓,发汗而不易伤正,不出现过汗之象。

现代一般药店所备之麻黄,由于质量参差,除了甚少备有陈麻黄之外,更可能因麻黄的收采时间过早,未能成熟,导致麻黄色绿而鲜。质优麻黄在茎髓之中能见俗称“玫瑰心”的红色髓部,但若收采时间过早,则不见此红心,效果大打折扣。

伤寒论原本要求,麻黄也先煎去沫,但现在的麻黄质量远不如以前,泡沫煎不出了,故心烦。但除了可能是药物不陈的原因之外,还有两种可能性:①先煎不足,没有“去节”。麻黄除了需要去上沫之外,煎煮时还需要“先煎”,而根据药方中的功效,先煎的时间有长短不同,久煎麻黄能够缓减麻黄的辛散之性,而且麻黄似乎需要单独煎煮才能缓其药性,张仲景使用麻黄注明“去节”。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节间的毒性较大,而现代使用麻黄多不去节,或许亦为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②血虚不得用麻黄。因其发散使血更虚,可出现厥逆,亦可出现心悸、失眠。

现在一般中医师大都不敢使用麻黄,究其原因,一方面与现今麻黄质量下降有关,另亦因中医自身水平下降,这使麻黄变成了一种虎狼之药,医师一方面不敢处方,剂量只三五克即却步,又不敢生用而只选择炙用。其实,若能找到优质的麻黄,即使使用大量麻黄,亦不会出现不良反应,能体现其“正常”之速效。另外使用麻黄汤剂时,覆被微汗,汗出去药,这是张仲景强调的服用方法;所以,不应将药物质量的问题归咎于药物本身,应当还给麻黄“清白”!

细辛不过钱的说法:关于中草药细辛有这样一个说法,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这是受到李时珍的影响,历代中药师在碰到处方中有细辛时或是拒不调配,或是要求处方医师签名;其实“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是指单用细辛一味药而言。而且这个说法也只是教程说法,基本不准确。《伤寒论》里用细辛的量远远过钱。有名家用细辛超过过45g,也没出问题。关键是要对症。煎药时注意细辛煎煮时间比一般药要长(大于半小时),最好是拿筷子点一点药来尝,不麻舌了即可,细辛在煎煮三十分钟后,其毒性成分黄樟醚的含量能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中毒。

临床案例运用:

   1、过敏性鼻炎  以反复发作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特点。《秘传证治要诀》曰:“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乌、附、干姜之属”。鼻炎的根本在于肾虚,体寒,正气不足。中医没有过敏之类的说法,所谓的过敏性鼻炎其实就是寒凉引起的,所以保暖很重要。尤其是腰部和足部的保暖。平时手脚凉,腰膝凉的人基本都有鼻炎。

麻黄附子细辛汤有良好宣肺通窍,温阳助表、益肺摄涕之效。据报道有人以此方加味治疗本病取效满意,清涕多遇寒加剧者加附子30~60克,鼻塞不通、头痛、头晕加苍耳子、辛夷各15克,黄涕加黄芩20克,桑白皮10克。

2、肾寒咳嗽哮喘  《灵枢·经脉篇》云:“肾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肾寒犯肺,或暴哑,或咽痛,或咳嗽,此为元阳下亏,水冷金寒。因肺与肾属子母之脏,呼吸相应,金水相生,若阳亏于下,寒邪乘虚而入,循经入肺,故发咳嗽,其咳虽在肺而根在肾。其证舌淡苔白,身必恶寒而脉沉弱,痰常清稀而味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助火祛寒,使阴寒冰消,以治致病之本;反佐黄芩以清肺降逆;配桔梗开肺升散。验之临床,每收著效。

3、少阴咽痛   咽部红肿起白泡而破烂,舌苔白滑,脉沉细而兼紧,不渴饮。此系寒入少阴,有可能误用苦寒清热药,致阴邪夹寒水上逼,虚火上浮,取扶阳祛寒,引阳归元之法,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方中附子扶阳驱寒,麻黄开腠理,散表寒,得细辛之辛温,直入少阴以温散经脉寒邪,并能协同附子纳阳归肾,邪去正安,少阴咽痛自愈。

4、嗜睡  神倦嗜睡,头晕头胀,精神不振,常有消沉感。每日早晨昏睡不起,服用养心、安神、开窍、活血等方药,效用不显。阳虚不振论治,拟麻黄附子细辛汤。

《灵枢·寒热病篇》云:“阳气盛则慎目;阴气盛则瞑目。”说明嗜睡多由阳气不振所致。邪传少阴经,阴寒过盛,阳常不足,故少阴病有“但欲寐'一证。

5、风邪入脑头痛  中医古籍中在介绍头痛一证时,有言风邪入脑者。常以后脑为甚。有时连及巅顶,痛较剧烈。常因外感风邪,或因劳倦而发作。多呈慢性发作,且反复难愈为其特征。与现代医学之神经性头痛(如枕神经痛)比较接近。发作时常有疲乏,烦躁呻吟,出冷汗,恶寒,面色苍白,以手抱头,或用毛巾包扎。有的还有周期性发作,普通药物常难以奏效。处方如下:

麻黄9g,细辛5g,炮附子15g,制川乌10g,制草乌10g,制南星10g,川芎10g,全蝎5g,水煎服。可对入黄酒一小杯。对特别顽固的病人,可加麝香0.1g吞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体质:为了更好的运用本方,学会鉴别麻黄体质很重要;麻黄证中,无汗一怔最为重要。这是麻黄证与桂枝证的区别所在。桂枝证为表虚证,指身体肌表不固,汗腺分泌过多以致失常的状态。而麻黄证正好相反,为表实证,即肌表闭塞,汗腺分泌抑制的状态。所以前人有“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的说法。白胖子一般肌肉松弛,就是表虚,黄芪证、桂枝证多见;黑胖子多肌肉坚紧,就是表实,麻黄证多见;但两种胖子都有痰湿,白胖子多寒湿,黑胖子多湿热。

 麻黄体质,是易于出现麻黄证的一种体质类型。其外观特徵:体型略胖,肌肉比较发达或偏松,肤色黄或淡黄色,或浅黑色,皮肤较粗,较乾燥。平时不易出汗,身体比较壮实。唇暗或紫红,舌体偏大,舌质淡红,口不干,苔白。易闭汗或汗出不畅,易受寒,易鼻塞流清涕,肌肉酸重感,全身倦怠感,感觉不敏感,心下部重压感或腹胀,头重感,有浮肿倾向。体质倾向:多寒、多湿。

  如体型消瘦、肌肉坚紧、面红赤、身热多汗、舌质红,或血压高、心动过速者,麻黄及麻黄剂宜慎用或忌用。只要面色黑黄,身体胖壮,面部毛孔粗大,或是鼻翼两侧毛孔粗大,麻黄效果最好。

麻黄证有以下特点:

1、发热恶寒、头痛、骨节痛、身痛

2、无汗、咳喘、鼻塞

3、浮肿,小便不利

临床上可能三者皆具,也可能仅见其中之一,但只要有一项出现,就有使用麻黄类方的可能。

国医经典解读第19讲:膝关节风湿疼痛良方 桂枝芍药知母汤

膝关节风湿疼痛良方 桂枝芍药知母汤

原文解读现代得关节问题的人很多,开一大堆去风湿、除痹、活血化瘀的药也不一定有效,在古经方里就有一条方子,基本上一副药就见效的,那我们今天来学习下!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léi,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七)

“诸肢节疼痛”,就是四肢的关节全都疼痛。“身体魁羸”就是畸形和瘦,身体不是那么匀称,它是有些地方畸形。“脚肿如脱”,脚肿得很厉害,“如脱”,它疼得厉害,不光有水肿,也疼啊,“如脱”就是行动不方便。“温温欲吐”、“头眩短气”, 这都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表现的症状。

从仲景先师这一段精确简练的描述来看,本汤可用于治疗西医学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肢体变形、骨质受损的疾病。这个方子治疗下肢关节肿痛非常好使。如果是膝盖的风湿,那一剂知啊。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制川乌、草乌之类的,止痛效果会强一点,这里面附子是用到2枚,用量是比较大的,是因为它痛嘛,现在的附子质量也不行,所以要用川乌、草乌,但是要注意安全。在这里用了麻黄,出汗多的就不能用。

本证为久痹历节之证,乃病久正虚,风寒湿侵入筋骨关节,营卫不利,气血凝涩所致,以身体瘦弱,关节肿大、变形、剧烈疼痛,头晕气短为特征。因风寒湿侵入日久,有渐次化热之象,故要同时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本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诸方化裁而成,方用麻黄、桂枝、防风温散寒湿于表;芍药、知母和阴行痹于里,知母除烦热、养阴、消肿利水;附子、白术助阳除湿于内;甘草、生姜调和脾胃于中。合而用之,表里兼顾,阴阳并调,气血同治,为治风湿历节反复发作之良方。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关节痛,脓毒性、淋菌性、慢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畸形性关节炎之症治疗效较为满意,具有祛湿、驱风、清热、散寒、通络、活血、补虚的作用。

临床运用】一、风湿热痹风寒所袭时间长了导致发热,红肿热痛,两膝关节不可屈伸,风寒湿化热之象,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兼清里热。将此方用于热痹初起之关节红肿热痛、屈肿不利之治疗,每获良效。

、鹤膝风过去的人由于要下水劳作,边出汗边下水,或者湿气内痹,导致聚而成湿,痹阻关节,又招外风,入伤筋骨,风湿相搏。两足酸麻,继而足膝肿大,屈伸不能,诊脉沉弱,故脚膝肿大而成为鹤膝风。直接用本方,外用方:麻黄、松节、芥子各30克,研匀,用酒和调,布包患处。开毛窍以去风湿。

、肩周炎本病俗称“肩凝症”、“五十肩”,属中医痹症范畴,多发于中老年人。气虚血弱,肝肾不足为其内因:寒湿凝聚,阳气郁遏为其外因。本病起病缓慢,病程绵长,疼痛多昼轻夜重,后期常出现肩部肌肉萎缩。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制川乌、葛根、桃仁、川芎;

四、马尾神经炎

腰椎发生生理变异剌激神经并发马尾炎症,马尾支配的相关部位出现疼痛不适。一般就是臀部和会阴等不适,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制川乌、川芎、怀牛膝;

、流注(深部组织炎)流注是以发生在肌肉深部的转移性、多发性脓肿为表现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之深处,并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特点。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肌肉深部脓肿。漫肿色白,按之微热,约2―3天后,肿胀掀热疼痛明显,可触及肿块。伴寒战高热,全身关节疼痛,头痛头胀,食欲不振等。此证属中医“流注”,病因不外暑湿、湿痰、余毒、瘀血等数种,总由外邪侵入。但邪内未能入于脏腑,外不越于皮毛,行于营卫之间,阻于肌腠之内,在正气不足情况下而发病。当急予化瘀、温通、消散:用本方合赤芍、白芥子、金银花、姜半夏、云苓等;

六、软骨受伤膝关节软骨中没有血管和神经,只能从滑膜液中汲取营养,软骨较少,关节直接的摩擦和缓冲震荡及冲击力,走路感觉骨头碰着骨头,代表膝盖的软骨没了,西医开刀进去修理,把那个那个碎的骨头清出来,本来就已经磨损了给他清出来是不是更少?!桂枝芍药知母汤加一些像牡蛎啊、补骨脂、牛膝、熟地滋补肝肾;

加减法:

    水饮内停的:加葶苈、防己、薏苡仁等

    掣痛难以伸屈、得热则减者:倍加附子、草乌、川乌、麻黄;

    身体滞重、关节沉着肿胀、寒阴增剧者:青风藤、白术、薏仁、茯苓皮;

    日轻夜重者倍加知母、芍药(白芍易赤芍)。

    瘀血明显者加红花、乳香、没药、桃仁;

    腰腿痛明显者:桑寄生、盐制杜仲、川断、补骨脂,吃药时再嚼服胡桃肉(炙)l~2个。

    肢体僵屈者:加生薏米、木瓜、茯苓、白殭蚕;

    脊柱僵直、弯曲、变形者:金狗脊、鹿角胶、鹿角霜、白殭蚕、羌活;

    舌苔白厚腻者:砂仁、藿香;

    中运不健,脘胀纳呆者:可加陈皮、焦麦芽、焦神曲;

    湿痹重:加羌活、薏苡仁、乌梢蛇、青风藤

    热邪偏重,关节红肿热痛者:选加生石膏、忍冬藤、生地、黄柏等;

    偏重上肢关节僵痛者:选加威灵仙、片姜黄、制南星、川芎等;

    偏重下肢关节肿痛者:选加汉防己、独活、豨莶草、牛膝等;

    腰脊疼痛显著者:选加续断、杜仲、狗脊、虎杖、土鳖等;

    肢体麻木者:选加制南星、天麻、桃仁、鸡血藤等;

    久病肾气亏损者:选加地黄、桑寄生、淫羊藿等;

    僵痛难忍、久痛入络者,选加丹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等;

重者并宜选加虫蚁疏剔类药1~3味,如全蝎、蜈蚣、地龙、蜂房、僵蚕、穿山甲片等。

膝关节寒热方药辨别历节一证,有纯寒者,有纯热者,有寒热夹杂者。纯寒者,《金匮》已有乌头汤之治,其病多无汗,历节疼痛,屈伸不利,痛处作肿,冷而不热,体反瘦削,脉必沉细,体必虚羸;

寒热夹杂型 初起寒湿之邪,逗留关节,久则郁而化热,其症表现关节疼痛相同,惟多有汗,或汗出而黄,痛处肿甚,热而不冷,脉必带数,病必延久,治方宜寒热并用,如《金匮》桂枝芍药知母。出汗多少麻黄多桂枝;

纯属热证者,其痛处黄肿,发热更甚,拒按作痛,按之烙手,脉必弦数,舌必红绛,初由血虚有热之体,复感风寒,邪留于骨节,血虚则生热,风胜则化热,两热相合,两阳相并,肝火沸腾,流窜关节,无所不至,此时若用温通经络方,必致助其火焰,治疗方法有《千金》有羚羊散,犀角散二方,即为历节纯热证者之妙治。

国医经典解读第20讲:阳气压到阴经去生精 补肾祖方之肾气丸

阳气压到阴经去生精补肾祖方之肾气丸

 “八味肾气丸”首载于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至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也有记载,可谓是补肾的祖方,即后代的补肾诸方,基本都是在“八味丸”基础上变化而来。比如滋阴的“六味地黄丸”,补阳的“桂附地黄丸”“右归丸”,补阳利尿的“金匮肾气丸”等,它们都摆放在药房的显眼位置,而他们的祖先“八味肾气丸”却不见了踪影。

 “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等后世方有什么不好呢?不是偏凉,就是偏燥偏热。一般体质的人还好说,那些脾肾稍稍敏感点,吃后反应就比较大,会感到明显寒或上火,而“八味肾气丸”很少有这个问题。

 要想探寻“”的组方秘密,我们还是要到张仲景的著作里寻找答案;

【经典原文】1、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2、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4、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虚劳腰痛    这个就是治虚劳很重要,有一种虚劳是肾虚,肾虚的人是不是很容易腰痛、腰酸?这是一定的,因为肾刚好在脊椎骨正中间,应该说是命门了。

少腹拘急当一个人下焦不够暖的时候,他的肚皮、少腹都会处于一种很紧绷的状态,这样的少腹就是女生特别容易有瘀血、特别容易有月经痛的少腹,因为它不暖,所以它的肉都绷得很紧,就好象我们的手脚冷了都会缩成一团,这个你会感觉得出来,可是我们的身体主干一样会有冷了会缩成一团的现象,只是我们一般人对它的感觉不会很清楚,我们一般人只会觉得怎么样?只会觉得呼吸不太松,会觉得身体好象紧紧的,其实这就是他说的少腹拘紧,就是下半身少腹的地方有点紧绷。

少便不利当你的肾不好的时候,你的膀胱气化功能就会不好,所以不利有两种可能,一是尿不太出来,一是频尿,这两种都算。所以有这样子的一组症状组合存在的就是肾虚了。

短气,有微饮。就是一个人呼吸时觉得,有些人呼吸时会觉得吸气吸不深,我们中国人认为:肾这种东西是一种会收敛宇宙能量的脏器。所以你的肾很强的话,你呼吸就会觉得,这口气吸到丹田吸到肚子底下,甚至真人所说的吸到脚底板(圣人呼吸以踵)。如果肾很虚的话,你会觉得呼吸很浅。

微饮就是痰啊,随时会'咳、咳、咳'这样觉得不很顺畅,但是你说他有什么大的痰又没有,不是什么器质性疾病,而是因为他的肾或者脾不够好,以致于他身体的水份代谢功能减退,所以他身体里到处都有一点积水的现象,那这种情况有两个方子一个苓桂术甘汤,一个是肾气丸。苓桂术甘汤主治的脾胃区块不能把水消化掉,因为人的水液代谢一个是脾胃一个是肾,历代医家就把它分成:如果你吐气的时候气很短那你就用苓桂术甘汤,如果吸气的时候气很短那你就用肾气丸。因为脾胃区块的水很多的时候,你的肺会被水气压倒,那吸气会很短,那用了肾气丸的时候你身体多余的不能代谢的那些痰饮。

小便繁多就是我们糖尿病的尿崩证的现象,如果一个人有糖尿病的现象,他不停地口喝,一直喝一直尿,“滴滴答答”这样子,一直要跑厕所好象所小便收不住一样,感觉就象喝一杯水就要尿一杯水,这种糖尿病肾气丸可以救得回来。

妇人的转胞指妊娠小便不通。即孕妇因胎压迫膀胱,出现下腹胀而微痛,小便不通的一种病症,多与中气肾气不足有关,小腹膀胱区胀满有压痛。若发生在临产时,可见尿道口周围水肿、充血。本病常见于西医学所说的妊娠合并尿潴留,表现就是尿频尿急尿困难。一般无恶寒发热;倚息是指不能平卧的病状表现;宜肾气丸主之。

方剂解读肾气丸的思想

 干地黄240克,山药、山茱萸各120克,泽泻、茯苓、丹皮各90克,桂枝、炮附子各30克。

 诸药合用,补而不腻,温而不燥,为温补肾阳之良方。本方还具有清除自由基、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改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改善肾功能、利尿、延缓衰老、降血压等作用。

 主治病症 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阳痿遗精。肾阳虚衰而致阳痿、滑精、腰膝酸痛、乏力、尺脉沉细。②腰膝酸软。由于性生活频繁而致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频数、舌淡而胖、脉虚弱。③尿频。由于性生活频繁,使肾气虚弱不能固摄,膀胱失约而致的小便反多、夜尿频数,甚至小便失禁或消渴尿多等症。④现用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及支气管哮喘等属于肾气不足者。

西医所称的慢性肾炎、糖尿病、神经衰弱、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肾阳不足者,均可加减使用。

一、什么是肾气?简单的说,五脏藏精,而肾藏五脏之精。肾精转化成肾气,而人体三焦的动力来自于肾气。三焦密布全身,可以将肾气输到全身,参与全身的气化作用。人体脏腑功能本质上就是气化作用,现在流行的中医“气一元论”,大致就是这个道理。

   “肾气丸”不是专补肾阴肾阳的,而是专补肾气!肾气的概念比肾阴、肾阳更要虚无缥缈,很难说清它到底是什么。肾气是人体的根本之气,《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男孩女孩的发育动力都来自肾气足,男人的绝育也是因为肾气衰败,人为了把有限的肾精用于生存,自然就结束了生育功能。当然了,如果身体好,七十岁照样生娃。

  肾气肾精不足的人会有什么表现呢,比如会出现很容易发胖,体力不济,湿气重,脏腑代谢功能失常,睡眠不好,胃口不好,记忆力减退,性欲降低等。精足了,人体机能才能保持很好的状态,不容易生病,即所谓“正存于内,邪不可干。

体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的思想 张仲景的“八味肾气丸”用少量温药补肾火,加上较多的滋阴药,借助酒的温性,更容易补得进去,可激发脏器的潜能(而不是替代脏腑功能),使身体渐渐进入良性循环。“肾气丸”体现了《内经》所倡导的“壮火食气,少火生气”,而现在医生喜欢开的补肾药,要么是大队的滋阴剂或补阳药,只关注补,忽视了脏腑的自我恢复。

“肾气丸”的组成: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桂枝和炮附子,其中温热药只有桂枝和炮附子,且含量极低,各占1/27,其量可做微调。别看热药少,却恰到好处,能“少火生气”,阴药阳药都补得进去,非常巧妙。

这就是运用了《内经》的阴阳互根理论,在补阳时加入补阴之药,阳气就会得到更好地滋养而壮大,就像我们冬天取暖要用水暖一样,如果纯用补阳之药,不但阳气补不起来,而且容易伤阴津,出现口干舌燥、大便干结、面生痤疖,甚至流鼻血等,试想我们冬日取暖靠火烤,空气中没有水分调节,将会引起怎样一个后果?现在有许多人喜服温补之品,动不动就吃鹿茸、鹿鞭、狗鞭之类,吃的是口鼻流血,七窍生烟,但也没解决根本问题,故我们不要盲目去补,肾阳不虚的就不要吃这些温补之品,否则,阳气有余就会变成火的。即使肾阳虚,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去补,宜在补阳的同时,加上滋阴之品,使补力由“火暖”变成“水暖”,则补阳而不伤阴。明代大医家张景岳说的好:“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就是这个意思。

三、三补三泻+桂附的意义?

那我们来看去掉桂附六位丸的结构,所谓的:'三补三泻'。用的药最多的是地黄,地黄我们都知道是非常入肾的药;泽泻是泻肾邪的药,就是补得多泻得少;那山药是一个很滋补脾的药;然后茯苓可以把脾胃里面多余的湿气拔掉,让脾胃区块包括小肠区块的代谢都很快,可以把多余的垃圾清掉和去掉水邪;然后补肝的药选项择山茱萸,其他补肝的药补一补就会上肝火,只有山茱萸吃下去都不会把肝补爆,泻肝是什么呢?用牡丹皮,它是一种又凉又可以通瘀血的药,又可以去肝火又可以疏通肝的瘀血,所以都是补药多些泻药少些,你用泽泻在泻肾,你地黄才补得进去;你有牡丹皮在泻肝火,你山茱萸才更补得进去;你有茯苓在泻脾,你的山药才更补得进去

再加两味药。桂枝,桂枝是一种药性是通阳,就是你用了桂枝后全身的能量都会连接在一起,只要是有桂枝的药通阳,就是把全身的能量通起来;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铺铁轨,就是用桂枝以后全身的气脉都贯通了,三补三泻才有路可以走啊,这六味药形成三列火车,桂枝就是铁轨。古代桂枝和肉桂是不分家的,肉桂是用来补命门火的,肉桂是补肾阳,真正的好肉桂“味道越重越浓郁的越走下焦”,好的肉桂是越南的紫油桂,药性很强,甜甜的辣辣的

我们现在非常需要肝脾肾的代谢加强是因为我们现在的饮食很毒,古时候没有农药,所以古人需要不这么多代谢的功用。现代开方补肾一般要加重泄的程度,才能与时俱进!

直接吃肉桂,直接吃附子能不能补阳气啊,当然也补阳气。可是你单吃附子它所补的阳气就好象以命门为中轴,全身这样子冲散,弥漫在全身。可在张仲景的思想里最需要肾气丸是什么呢?是把阳气压到三阴经里面去生精。那要做到这件事情必须要用高密度的三阴经引经药去压缩那个附子的阳气,把它牢牢地带进三阴经并把它固定住,所以这三列火车真正的作用之一也在这个地方,就它借助这个“三补三泻”'的结构把附子的阳气收进去;

用这么多的阴药把那么一点的阳药带进去就是补那个“少火”,那个“少火”就可以让你脏腑的机能越来越好,就会让那个脏腑有它自己的阳气,就是它的机能恢复正常以后就会运作属于它自己的阳气。

如果要那些慢性的、器质性的病变,比如说前列腺肿大、糖尿病、甚至腿麻木等,这些病的话光是附子的效果不见得可以补得那么好,只有靠自身的阳气。

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1、肾气丸与糖尿病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糖尿病中医叫消渴病,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但是要注意的就是:现在西医说说的早期糖尿病实际上是血糖代谢综合症,跟消渴症没有多大的关系,临床上典型的三多一少越来越少见,甚至很难碰见。早期糖尿病多表现为“中满、内热、吸收减少”的特点,只有在“西医的治疗下”,代谢综合症变成糖尿病中晚期才会出现三多一少消渴的表现,本文下面论述的问题就只适合于“糖尿病出现了消渴”时的症状,可能并不一定适合于所有西医认为的糖尿病;

每一个年代有每一个年代的气运,就象清朝初年的时候治糖尿病几乎只用六味地黄汤就可以摆平,因为那个时候的人阳气旺,所以你只要补阴收纳那个火就可以了。可是现在你觉得你的阳气很旺吗?

中医认为,血糖属阴,它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血糖低就会出现没有力气、冒虚汗等气虚的表现。胰腺是分泌胰岛素的器官,而糖尿病就是由于胰岛功能受到损害,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脏腑的功能属于“阳气”的范畴,糖尿病的实质就是血糖不能被转换成能量,这个过程需要脾阳的参与。

血糖从五味来说,属土。血糖其实就是“谷精”。血糖不能转换成能量就是阴不能被转化为阳,正常的血糖是应该被人体利用的,从一个有形的东西,变成无形的能量,是一个由阴转阳的过程,而现在太阴脾阳不足,“阴”不能被转化为“阳”,导致血糖增高。

阴转化为阳需要太阴脾的力量,太阴如果不虚的话,就能够使血糖顺利由阴化为阳,并通过太阴脾的升清作用,把能量分布到全身各个细胞。而太阴的能量又是来源于肾中的元阳,人之先天为肾,后天为脾胃,中焦虚弱斡旋无力,一个关键就是肾阳不足,不能给脾土的“斡旋、气化”功能提供足够的力量,所以治疗上要从先天、后天的角度来入手。太阴脾虚,运化无力,不能把血糖转化为能量,所以病人善饥多食,这是机体的一种自救表现。

消渴,是因为太阴脾气化无力,不能把“水液”变化为具有生理功能的“津液”,以滋润细胞,故不断的饮水自救,因为是气化的问题,所以这种口渴表现为饮不解渴。

所以糖尿病是一个本虚标实的病,根在太阴。而坎中一阳是中焦斡旋的原动力,所以必须顾及肾阳,这就是《金匮要略》中用肾气丸治疗糖尿病很有效的原因,因为肾阳充足,太阴阳气才充足,血糖才能够被顺利利用。糖尿病要治理得很好就要用阳药,把那个阳药用三条引经药的效果把它压进去,治疗起来才会标本兼治。

你去看一般的中医,他听说你是糖尿病都是给你开降火凉润的药物为主,顶多是做到补阴来泻阳,就是不敢加阳药了。更加离谱的是,用西医药片的概念用中药如黄连、天花粉、玉竹、鬼箭羽、生地来“降血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些药物能够治疗消渴的症状,但是这不是在治疗糖尿病,更加不是在治疗生命!

糖尿病中晚期,随着肾小动脉硬化的不断加重,肾小管浓缩功能越来越差,就会出现这种“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的情况,从中医角度看是典型的下消,提示肾气的收摄功能严重衰减。

2、淋证

 小便淋急,次数多而量少,夜睡尤甚(每夜解溲多次),排尿时阴茎微痛,伴随有心烦,龙雷之火上炎,舌苔红的为阴虚型,肾阴亏损,虚火扰及尿窍所致。加枸杞15克,桑葚子15克

小便淋痛灼热型多湿热下注,加滑石15克;

3男子不育

婚后多年不育,头昏,耳鸣,神倦,自汗,食少,面色无华,夜卧少眠,性欲减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以两尺脉尤甚;检查精液:量少,80%死精,20 9/6活动力差。主以温肾补火,阳生则阴长、精成,从本而治,拟金匮肾气汤加味治之。

加锁阳10克,巴戟15克,淫羊藿10克,杜仲10克

肾藏精,主命火,命火为“生气之源”,是生命的原始动力,男性以“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影响阴精的化生,元阳的虚衰不仅影响阴精的化生,全身抗病机能也明显下降。故产生以上诸证。治以肾气丸水火并补,以充精气,从本而治,是获良效。

4寒性泄泻平时形寒畏冷,腰痛,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弦而缓。加潞党参10克、白术15克;寒性泄泻属命火衰微,火不生土,脾失健运。脾主运化,全赖肾阳温煦。命火衰微,脾土失其温煦,如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故大便溏泄;下元虚惫,故形寒畏冷,腰痛,小便清长,舌淡,脉细缓。方中附子、肉桂、益智仁、淮山药、熟地温补肾阳,火壮能生土,脾气旺盛,运化得行,不治泻而泻自止。再用茯苓、丹皮、泽泻健脾渗湿泻火,利前阴而实后阴;潞党参、白术健脾强胃;

5、唾涎增多唾涎增多,唾于地则成一滩。面色苍白,畏寒怕冷,腰痛不适,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滑,无力。处方:肾气丸加藿香、佩兰、益智仁各10克。

 《素问》:“唾属水精,肾所主也,故肾为。《灵枢》:“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廉泉,舌下窍也。是肾为水精,从下而上,液虽有五,肾实主之。”肾主水液,肾阳不足,水气上逆,故唾涎增多。本方中附子、肉桂、熟地、萸肉、山药等温补肾阳,藿香、佩兰芳香辟浊,益智仁补肾摄涎,故能有效。

6、阴囊汗出入睡即阴囊汗出,醒后内裤常湿如水洗。长久流失体津,面色失华,腰酸乏力,脉沉细。此乃肾阳不足,阴不内守使然。治宜温阳补肾,用肾气丸;

7、尿血每因劳倦而诱发。刻诊:血色淡红,面色无华,头发不荣,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倦怠乏力,纳少,心悸,月经量多色淡,舌淡有齿印,苔白,脉寸关细弱尺微。脉症合参,乃肾阳虚衰,气不摄血之候。用抗菌素、中药小蓟饮子、导赤散等清热凉血止血之剂,开始疗效尚可,后则罔效,用肾气丸合当归补血汤加味:

鹿胶、阿胶各12g(烊化),黄芪30g,当归10g,白术10g。

 患者体质素弱,且尿血反复发作两年余,病中又过用凉血清利之品,渐致肾阳日衰,下元失其封藏固摄之职,因而尿血反复不愈。治用肾气丸加鹿胶、阿胶,旨在温肾助阳止血;久病尿血及月经过多,故用当归补血汤益气生血,加服归脾丸补益心脾,以增统摄之力;又鹿胶、阿胶、胎盘乃血肉有情之品,可滋补肾精,如此肾阳得复,气血渐充,尿血自愈。

8、风湿性关节炎痛痹受寒即发,反复不已。两个月前因受凉再度发病,肢体关节疼痛,下肢尤剧,行动不便,遇寒益甚、面色苍白少华,两膝关节寒凉如冰,难以屈伸,舌质暗滞,苔薄白,脉沉紧。寒为阴邪,日久必损阳气,阳气式微,阴霾弥漫,气血为之痹阻。治宜温阳通络,散寒止痛。药用肾气丸,加制川乌、草乌各10克、细辛6克、羌活威灵仙各10克;

9、口咸口中泛咸饮水后稍减,伴头晕,耳鸣,腰酸膝软,畏寒肢凉等。患者一般舌苔薄白,两脉沉细。分析:咸味归肾,其性属阴,肾阳虚不能制阴,阴液上乘,故口中作咸。故当并补肾中水火,服用肾气丸,使肾气充盛而愈。

10、咸乳婴儿不愿吮乳,自尝汁,味咸而涩。胃纳正常,亦不偏食。据临床所见,咸乳皆表现为脾肾阳虚之证。人乳味本甘淡,今变为咸,肾主咸,当责之于肾。乳房属胃,乳汁之生成,脾胃乃是枢纽,故又当责之于脾胃。肾中之真阳消索,脾胃失却温养,则阴寒内生,运化失常,致使乳汁味变咸涩。《金匮》肾气丸具有良好的温补肾阳作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合补补中益气汤,以助脾胃。先后二天同调,其病自愈。

11、乳癖(男性儿童乳房发育症)十来岁的男孩子,有的双乳房不正常发育增大,无寒热变化。若伴有双乳房均可触及质较硬的、边缘光滑触之不痛的圆形肿块。一般属肾气不充,肝失濡养,气滞痰凝,瘀阻乳部。治宜补肾调肝,化痰活血软坚。

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因为足少阴肾经,上贯胸膈而与乳相连。本病其本在于肾气不充,肝失濡养,导致肝气郁结,痰湿中阻,气滞血瘀于乳部。治疗应以调补肝肾为主,佐以化痰软坚活血。金匮肾气丸温阳补肾,调理肝脾:赤白芍、丹参、郁金、柴胡柔肝疏肝,活血化瘀;夏枯草、浙贝母化痰软坚。药症合拍,疗效较好。

12、经期过长崩漏一般表现开始3天经量多,以后经量减少,但十天八天未净,下肢酸软,倦怠乏力、苔薄白,脉细。治法:益肾止血;方剂:八味肾气丸加味。

丹皮炭6g、阿胶(烊冲)10g、仙鹤草20g(强壮性收敛止血药)、旱莲草20g(凉血止血,补肾益阴)、海螵蛸30g(收敛制酸止血);

13、堕胎后手术后腰痛治法:补益肾气;方剂:八味肾气丸加味。加杜仲12g、续断12g、旱莲草15g、菟丝子15g;                    

依据经典的药物炮制

1、生地黄在仲景的时代,,还没有熟地,只有生地,所以仲景规定,必须用黄酒送服,这样可以中和掉生地黄的寒性,从而充分发挥生地黄的补肾功效。

既然现在的熟地质量不好,还不如直接用生地呢。为什么熟地质量不好呢?一蒸一晒之后做出的熟地黄是不是很补肾啊,因为它已经蒸熟,不寒了嘛。对不起,那样的熟地刚刚好它的药性非常的浓、浊、稠,以至于你的脾胃根本消化不动它,所以一般外面药局开的熟地一吃下就觉得胃里面好象被塞了一砣温水带一样的东西,那一顿饭就吃不下去了,我们叫这做“腻膈”!

生地黄为什么也不能用呢?虽然便宜,但质量好的生地还真不太多见。药商在烘烤地黄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往往把温度调高,以至于生地黄几乎被烤成了熟地黄。

有一个方法可以让它一点腻膈的效果都没有,就是把它从植物性的药打成矿物性的药就可以了,就必须要九蒸九晒,,剩下来的熟地简直就是一种类似矿物结晶一样的东西,已经不象植物了,浓、浊、稠的东西全部被打掉了,但用古法用竹的蒸笼来蒸,九蒸九晒之后那个蒸笼都烂掉了,现代是买不到这样的熟地的;

 所以现代人买了这样的不三不四的地黄吃了以后,地黄挡在脾胃里面,三路引经药没有一路走得通的,附子就会留在你的胃里面干烧,一吃就会让你嘴破,这就是外面六味地黄丸、八味丸之所以恶名昭彰的理由,就是补不进去只会上火,本来是要“少火生气”恢复你的青春,现在却专门在你的胃里“壮火食气”,那就会越吃越惨,炮制方法不当毁掉了中医。

2、泽泻汉唐时人的体质和现在的人类可不太一样,看看《伤寒论》就知道,那时人常常偏阴虚,而现在人则更多的是阳虚,阳气不足,体寒较重。由于泽泻的用量较大,所以需要把生泽泻盐水浸润,然后用小火炒干,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其寒泻性,它泻肾的力道比较弱一点,这样子才可以保住肾气,如果你用完全没有炮制过的那种直接晒干的生泽泻,那吃了之后还是会越吃越虚,因为它泻肾的力道比较偏强的时候还是会伤到元气,八味肾气丸里的泽泻如果没有用盐制过,它的药性是会低一层次的。

认识肾气丸家族成员

 1、钱乙发明六味地黄丸是为了什么?他是为了一种人,就是小孩子的囟门不关起来,也就是说小孩子先天出生(中国人都认为小孩子出生阳气很旺),可是他的肉体跟不上他的阳气,所以要赶快滋阴用这六种药大滋阴,让他的肉体有足够的生长力赶快长起来跟上他的灵魂,因为小孩子不需要补阳只需要用滋阴药把阳气收纳来用就好了,所以发明了六味地黄丸。所以六味地黄丸是儿科用的药!

2、麦味地黄丸那这个肾气丸我常常还会加几味药。比如说,我喜欢加一点点麦冬和五味子,就象我们说的参麦散的结构。因为加点麦冬和五味子可以让它有点润肺,那吃了之后就算它有附子,你加了麦冬、五味子你人也比较不渴,这叫麦味地黄丸,其实不是真的麦味地黄丸,真的麦味地8黄丸是没有肉桂、附子的。

3、济生肾气丸给它加上牛膝和车前子。它能把药性往下拉,就是把肾气丸的作用点再拉得更低,因为腿肿嘛,把它的力道运行在腿上,车前子是一种比较利水又不伤身的药物,要加强它的利水作用,泽泻还不够要加一点车前子,适用于治疗下肢肾炎水肿,能利尿,正常人不宜长期吃,因为肾主封藏而不可泻。

4、知柏地黄丸人到底有没有肾阳实的事情。阳旺应该是巩固的所以不应该有肾阳实的问题,可是有的人的肾确实在上火,那肾在上火的人有一个现象就是象“色情狂”一样,他的肾脉动是浮浮尖尖的,中医叫做相火旺盛吧,就用六味去带两个很降火的药就是黄柏和知母,叫知柏地黄丸,能把肾正往上的相火扑灭。因为有些人正在“壮火食气”,所以你不得不在这里用一下,不然他的肾阳会被你烧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