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主要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Barrett食管。 危险因素 公认的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肥胖、妊娠、心理因素、体位、吸烟、饮酒、药物、手术、锻炼等。 发病机制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跟抗反流屏障受损、食管廓清作用降低、十二指肠胃反流、致损伤因子、合并食管裂孔疝、HP感染、遗传及精神心理因素以及其他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烧心和反流是GERD最常见的典型症状,此外GERD可引起哮喘、慢性咳嗽、喉炎和牙侵蚀等食管外症状。 诊断 目前临床上诊断GERD 的主要措施为患者的临床表现、胃镜检查、24h食管PH检测、质子泵抑制剂诊断试验等。 GERD的药物治疗 1、抑酸剂 抑酸剂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胃酸分泌、降低反流物酸度及胃蛋白酶活性,促进食管黏膜愈合,从而缓解症状。抑酸剂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H2受体拮抗剂(H2RA)以及新兴的钾竞争性酸受体阻滞剂。 质子泵抑制剂(PPI) PPI类药物包括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和艾司奥美拉唑,替那拉唑和艾普拉唑是新型的PPI制剂。该类药物可通过强大的抑酸作用,缓解胃酸对食管黏膜的破坏,最大程度控制胃内PH值,减少酸反流。包括我国2014年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在内的诸多国内外指南,均推荐PPI是治疗GERD的首选药物,并将8周常规剂量的PPI作为初始治疗方案,而对于应答欠佳的患者,可考虑增加剂量或更换另一种PPI。 2 H2受体拮抗剂(H2RA) 用于阻断胃壁细胞表面的H2受体,抑制胃酸分泌,其在夜间的抑酸力最强。该类药物在短期内可有效抑酸,但易受饮食影响,抑酸持续时间短,且快速耐受限制了其长期获益。H2RA被认为是加强抑酸的辅助疗法。 3 钾竞争性酸受体阻滞剂 是一种新型抑酸剂,具有起效快、作用持久、稳定性强的特点,对静止状态的质子泵亦有抑制作用。如:富马酸沃诺拉赞。 2、促动力药 促动力药能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调节食管收缩幅度、刺激食管蠕动,从而减轻酸反流。当抑酸药疗效欠佳时,可考虑联合促动力药,尤其是对于伴有胃排空障碍的患者。目前临床上常用药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5-羟色胺(5-HT4)受体激动剂和胃动素受体激动剂等。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多潘立酮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之一,能增加食管下部的括约肌压力,调节胃及十二指肠的蠕动,显著促进胃排空。 2 5-HT4受体激动剂 是临床使用最多、应用最广泛的促动力药,该类药物通过与中间神经元和肠肌间神经丛的5-HT4受体结合,增加乙酞胆碱的释放,从而诱导或加强食管、胃以及小肠的生理运动。莫沙必利是新型的5-HT4受体激动剂。伊托必利是一种与现有药物机制不同的新型促胃肠动力药物,能阻断多巴胺D2受体和抑制乙酞胆碱脂酶活性的协同作用,发挥更强的促胃肠动力作用。 3 胃动素受体激动剂 胃动素是一种多肽类胃肠激素,通过作用于平滑肌细胞的胃动素受体,促进胃蠕动及十二指肠收缩。红霉素及其衍生物作为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具有促进胃肠运动的作用,该类药物包括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等。 3、抗反流药 尽管PPI在GERD治疗中的地位不可撼动,但无法减少非酸反流的发生。有报道称,GERD患者高达90%的反流与下食管括约肌一过性松弛有关。目前针对下食管括约肌一过性松弛的靶向药物通过降低下食管括约肌一过性松弛频率减少食管远端酸暴露和弱酸反流,主要包括γ-氨基丁酸β(GABAβ)受体激动剂和亲代谢谷氨酸盐受体5(mGluR5)拮抗剂两类。 γ-氨基丁酸β受体激动剂 有报道称可有效抑制下食管括约肌一过性松弛、提高食管下括约肌基础压力,降低反流事件发生率。与传统PPI相比,其优势在于可减少非酸反流。如:巴氯芬等。 2 亲代谢谷氨酸盐受体5拮抗剂 亲代谢谷氨酸盐受体5拮抗剂可降低内脏痛觉敏感性,有效抑制下食管括约肌一过性松弛及反流事件。如:AZD2066等。 Part 4、中药 众所周知,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动力异常性疾病中有独到的作用,且疗效显著。2015年日本胃肠病学颁布的GERD实践指南针对中草药明确指出其可作为PPI的辅助治疗手段改善反流症状。 小结 近年来,GERD在我国乃至全球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临床症状显著,往往为患者造成很大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药物治疗至关重要。 THE END 参考文献: [1]韩菲,张晓岚. 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治疗[J]. 临床荟萃,2017,01:17-21. [2]阿迪来·阿布都热西提,高峰. 胃食管反流病新型治疗研究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04:55-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