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仿佛一股春风,唤醒了我沉睡的语文课堂。让我的语文课褪去了枯燥乏味的外衣,开始焕发生机与活力。语文课不再是单纯的“教教材”,而是把它当成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真正的进入到课文当中,感受文本的美,学得自然深入、扎实,越学越有滋味,语文课上,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的发挥,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渐提高。 一、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质疑 在品读课文时,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能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感悟文本,从而收获新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快乐的。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尽量少提或不提,问一大串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哪有质疑的权利与机会?在教学中,多让学生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如在教学“葡萄沟”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全文,这样学生思考的空间较大,尽情的品读文本,反之,如果提这样的问题“吐鲁番有什么水果?三、四月份有什么?五、六月份有什么等?”这些烦琐无味的问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难点,适时让学生质疑,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的好奇心也得到满足,会主动地去探索新知。总之,在语文学习中,要抓住学生的阅读需求,设计问题,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 语文课堂上要体现以读为主已经被大家所共识,但一遍又一遍的读书,学生只是声音响亮一点,读来读去,只是停在一个层次上徘徊,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真正的提高,教师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如“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等,诸如此类隔靴挠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揉理解和感悟于一体。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在指导朗读时,应重视学生内心体验,语言的内蕴,朗读表情达意等,而不是重声音形式,表层技巧。如在学习“瀑布”时,指导学生读“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象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句话时,我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听声音,感受瀑布连绵不断的声音,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较深入。接着,找几个同学连续读,感受瀑布的声音一次紧接着一次,在这过程中,融入到文本中,感受着瀑布带给人的美感。朗读指导不应停留在表面,应深入到课文里面,引导学生批文入情,批文入境,使其受到作品情感的感染,再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才能使听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三、让学生学会品词析句 读完一段课文后,教师通常问学生“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或是“把课文重点段再读一读,分组交流。”段段如此,篇篇如此,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没有什么好处。应该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味,品位点可以是文本中的精彩片段,写法上的独到之处,句式上的有意变化,修辞上的别具一格等凝聚着作者心血的语言,品位的方法可以是比较法,增删补换法,并与原文对比,显出优劣,再结合感情朗读。如在学习“李时珍’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李时珍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精神,出示了两句话比较“(1)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2)他走了许多路,访问了许多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知识。”让学生读句子比较两句话的不同,体会数字的作用,从而深刻的感悟了文本内容。通过品读析句,抓住言语的形态、句式、语调、含义等,进行多种形式的研读,自然就能够充分内化为学生的语感。 四、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词句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停留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远远是不够的,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储备,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是最为关键的,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对词句进行多种形式的积累与运用。如让学生用词写话,抄写句子,做读书笔记,开展课内读书交流等积累运用语言的读书活动。同学有专门的积累本,课文学完后,及时的进行好词佳句的摘抄,或是把较难的词义查出来,抄写下来,为以后的阅读减轻压力。没有积累就学不到好的语言,没有运用语言能力难以提高。在学习了课文后,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摘录好的词语、好句子,摘录精彩片断,并把这些好词佳句和精彩片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和习作中。 五、把阅读和写作统一起来 阅读教学不但要引导学生动脑想,动口说,更要引导学生动手写。如在教学中,学到总分的段式,不妨让学生也仿写一段,这样,既巩固了阅读教学,又为学生的习作打下基础。另外,教学有些课文时,可以捕捉课文的空白处,让学生大胆想象,放开去写。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提高。在学习“故乡是北京”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先积累好词佳句,然后在进行仿写练习,用“不说……也不说……唱不够……道不尽……”等词进行连接,学生在积累词句的同时,习作水平也得到巩固和提升。在读写结合的学习的活动中,阅读丰富了习作的内容,习作为阅读提供了落脚点,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本越深入,在习作中,越是能自己的感受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在语文课堂中,发挥读写结合的优势,让学生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课堂学习的氛围就会很浓厚。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不再只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去教,用大语文教学观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活用教材,最大限度的拓展语文课堂的外延,让学生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自由翱翔。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不但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学习文本语言,又要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这样,语文课堂会更加有滋有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