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对值得收藏:超详细的工笔十八描 还有三种不同图片说明(上)

 空谷蝉音 2019-07-08

学习工笔画,最重要的要学好线,中国画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技法。其中,勾法也是中国画最基础的技法之一,指以笔线勾取物象的外廓,也叫描法,在工笔画中称为线描。

古代画家把各种线描形式概括成十八种技法,称“十八描” 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当然,十八描并不仅仅是人物画的基本画法,同样也是花鸟画的基本技法,也是中国画的基本画法,更是学习工笔画最基本的技法。

中国画十八描为“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混描、曹衣描、钉头鼠尾描、橛头钉描、秃笔线描、蚂蝗描、柳叶描、橄榄描、枣核描、折芦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枯柴描、蚯蚓描、行云流水描”

【游丝描】 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以平稳移动为主,粗细如一,如“春蚕吐丝”,连绵蜿曲,不用折线,也没有粗细的突变,含蓄、飘忽,使人在舒缓平静的联想中感到虽静犹动。

因其极细的尖笔线条,故用尖笔时要圆匀、细致,在运笔时利用笔尖,用力均匀,达到线条较细,但又不失劲力的效果。其行笔细劲的特点,一般适宜于衣纹飞舞的表现。

又叫高古游丝描,其线条纯用尖圆匀齐之中锋笔尖画出,有起有收,流畅自如,显得细密绵长,富有流动性,画人物如春蚕吐丝,后人也称之为“春蚕吐丝描 ” 。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所运用的线条,连绵不断,悠缓自然,具有非常均和的节奏感,被认为是典型的游丝描。后来,曹仲达、李公麟、赵孟等人画中的线条,也属这类线描形式。这种平滑、圆润、流畅、舒展的描法,适合于表现文人学士、贵族妇女、仕女形象等。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国画十八描之游丝描

【铁线描】相比琴弦描粗些,但用笔方硬,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似铁丝弄弯的形态。用笔中锋,顿笔也是圆头。它体现了书法用笔中的遒劲骨力。这种描法是古代画家表现硬质衣料的重要技法。

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丝毫不见柔弱之迹,其起笔转折时稍微有回顿方折之意,如将铁丝环弯,圆匀中略显有刻画之痕迹。在顾恺之、阎立本、李公麟、武宗元等人的作品中,都有“铁线描”的特征。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中,服饰都用中锋细笔勾勒,顿起顿收,笔势转折刚正,如以锥镂石,唤起挺劲有力之感。

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中国画十八描之铁线描

【琴弦描】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线中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大多为直线的感觉。运笔时强调气要足,全神贯注,笔笔到位。画正稿时,可先画脸和手,然后画衣服,最后添衣服的纹饰和首饰、挂件等。

与高古游丝描属同一类型的描法,中锋悬腕用笔,画出的线条比高古游丝描更为粗劲而有韧性,宛若中国古代弹拨乐器的丝弦,五代周文矩擅用此法。

为了强调柔软的丝绸质地的衣纹和垂直飘摆时的姿态,在行笔过程中运用中锋缓慢画出,其线型平直、挺拔,其目的是为了较写实地表现出丝裙的衣褶。

如张萱的《捣练图》、周的《挥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中的衣纹裙带的线条,正是琴弦描的典范。

有时画家为了加强某些裙裾部分的重量感,在行笔过程中用笔颤动,结果线条状似莼菜,起到了强化线条粗细变化的作用。

张萱的《捣练图》中国画十八描之琴弦描

【行云流水描】其状如云舒卷,白如似水,转折不滞,连绵不断。 因线条较长,连绵不断,故用笔要长而连贯,避免产生断笔、滞笔。注意线条的特征圆滑流畅,勾描正稿前先将线条练熟,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此描法宜中锋用笔,笔法如行云流水,活泼飞动,有起有倒。此法以李公麟的描法最为典型。元代汤垕《画鉴》中说:“(李伯时)惟临摹古画用绢素着色,笔法如行云流水,有起倒。”

如李公麟的《免胄图》,迎风招展的旗帜和土兵身上软质的罩衫,线条流畅,笔意清新,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

又如他的《维摩演教图》,所画人物的衣纹线条如行云流水,加上画中墨色浓淡的变化,使画中人物表现出圣洁出尘的风采。

李公麟的《免胄图》中国画十八描之行云流水描

【蚂蝗描】因南宋画家马和之常用此法,故名。又称兰叶描。伸屈自如,柔而不弱,气神通畅,切忌雍肿、断续。

吴道子也用此法,其行笔磊落,圆润转折,凹凸起伏,轻重顿挫之间,呈现出粗细刚柔、长短虚实的特点,具有立体感。

为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吴道子所创,线条粗细变化不可穷诘,以表现“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是吴道子在顾恺之等人“铁线描”的“密体”风格基础上实现的独特创造。

他把狂草的用笔变为人物画造型的新方法,在轻重提按中体现线条的变化,在疏密随意中显生动,有如飘曳的兰叶一般,表现人物的风姿飘逸,世称“吴带当风”。

如宋代佚名画家的《送子天王图》,继承吴风,衣纹用笔粗简,劲力流畅,顿挫宛转,兼具写意笔法,在疏密随意中显生动,表现了画中天神、天女、武将、力士内在的精神力量。

宋代佚名画家的《送子天王图》中国画十八描之蚂蝗描

【钉头鼠尾描】落笔处如铁钉之头,线条呈钉头状,行笔收笔,一气拖长,如鼠之尾,所谓头秃尾尖,头重尾轻,故得名。

如宋代李嵩的《货郎图》和《市担婴戏图》中的衣纹线条,采用中锋劲利的笔法,线形前肥后锐,形同钉头鼠尾。

宋代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用笔凝重,刚劲简放,衣纹转折流动自如,充分发挥了线条的表现力和装饰性,所画天王、力士、仙女皆显现出人情世态。

清代画家任伯年也非常喜欢用这种描法来表现其用笔的豪爽奔放,体现了写意的风格特征,如他的《人物图》也充分体现了钉头鼠尾描的特点。

宋代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国画十八描钉头鼠尾描

中国画传到日本后,逐渐有些变化,最有名的为《海仙十八描法》,这是日本江户幕府末期的文人画家小田海仙所画,内容乃十八罗汉图,图中众罗汉衣纹各别,图旁附有其衣纹描法的解释。

本来想一次将十八描都奉上,但在整理后发现,如果内容过多,在手机上浏览很是不便,所以又改成三部分,这样大家可以更方便,而且能看的更明白,可以细细体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