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北京小吃历史 - 炒肝

 沈维鑑 2019-07-10

京味小吃炒肝香

80后的北京人,上学时的早点里,就有这“肝嫩肠糯”的炒肝。北京人吃早点也讲究个“成龙配套”,炒肝算是稀的,干的就得配上猪肉大葱馅的包子,再不济也得来个芝麻烧饼,有干的有稀的,这就算是配上套啦。

我小时候没有现在遍地的小笼包,而是三两个一两的肉包子。长辈回忆年轻时喝炒肝,配得是叉子火烧而不是烧饼,遗憾的是这道小吃到了建国后没多久便从北京人的生活中消失啦。

以前的外地游客来北京,一定要吃碗炸酱面,近几年社交媒体捧火了炒肝和卤煮,昔日只有北京人才喜欢的本地味道,竟取而代之炸酱面的地位,成为京味小吃的代表。老话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今天咱就聊聊这老北京的“炒肝”。

闲话北京小吃历史 - 炒肝

浓稠汁里煮肥肠,交易公平论块尝。谚语流传猪八戒,一声过市炒肝香” —— 《燕都小食品杂咏》。这是描写炒肝的竹枝词,所谓竹枝词,记述的是旧日京城内景致和百姓生活,从字面上就能让读者感受到炒肝的模样,汤汁厚芡,肥肠块夹在其中。

闲话北京小吃历史 - 炒肝

喝炒肝还是吃炒肝?

炒肝不是吃的嘛,成天看电视里接受采访的“北京人”,都用勺子往嘴里㧟,何时改为“喝炒肝”啦?要我说,那帮人绝对是怯勺,丢人现眼到了姥姥家啦!北京人用字遣词非常明确和讲究,您要是问老北京,都说喝炒肝。

闲话北京小吃历史 - 炒肝

可怎么“喝”呀?北京人喝的时候,托着碗底,顺着碗边吸溜着喝,手也不能闲着,您得转着碗配合着。不但炒肝是喝的,面茶、豆汁都是讲“喝”哒,这种传统的习俗细节,已经鲜有人会啦,记得以前上中学的时候路过天兴居,进屋一看喝炒肝还是吃炒肝,就知道这人是不是老北京,都不用张嘴问。要不说当年虎坊桥炒肝名店凯琳家,还把“喝炒肝不用勺”这事贴出来呢!

有人说托着碗捋着碗边喝不雅,其实这与以前的炒肝碗的模样还有些关系,现在的碗与以前的大不同。以前的炒肝碗口阔底尖的小碗,有人称为“斗笠碗”,外观看着量大实惠,实际上量小唬人,因为炒肝本高,碗大量多则卖价太高,这违背庶民小吃的物美价廉的原则。现在一碗炒肝轻易突破十元售价,甚至北京南城更有十五六元一小碗的“天价炒肝”,但味道其实还不如二十年前。

闲话北京小吃历史 - 炒肝

凯琳炒肝里的食用说明

炒肝的源起

现在北京最早的炒肝老字号,便是鲜鱼口的天兴居,说他家是百年老字号,这点我倒是非常不同意,原来发明炒肝的字号不是天兴居,而是真正拥有百年历史的会仙居。

清同治元年(1862年)就有,最早的是个卖折箩的无名小店,老板姓刘名永奎,传说某日有一位老人来了点了两碗,可惜身上钱不够,刘掌柜的看老人也不容易,就免费让怹吃了两碗,说也奇怪,老人吃完后转身就不见了,可是这锅里的折箩可是越卖越多,就跟传说中的聚宝盆似的,一天下来卖了不少钱,刘掌柜觉得蹊跷,一琢磨恍然大悟老头没准就是神仙,既然遇见仙人了,那小店就起名“会仙居”吧。

传说毕竟是传说,信不信由您。反正刘永奎后来是买卖越做越好,可惜后来染上恶习,北京人有时候说“这人有口子lei(上声)” - 抽了大烟,一来二去就无心打理生意,便将老婆的弟弟叫来帮忙,最后刘掌柜夫妇相继去世,无儿无女这买卖也就归小舅子了,这话一说,就到了同治末年了。有朋友问了:“说了半天这么热闹,你也没交代小舅子叫什么呀?”会仙居第二任老板也姓刘,叫刘喜贵,本是个怯老赶,有仨儿子,老刘不懂得经营,就将老大老二送到别处学厨,到了光绪20年(1894年),俩儿子学徒归来,三儿子也长大了,哥仨帮着父亲经营会仙居,而且还添置了新菜品,会仙居转型成为了一家小酒馆。

进入二十世纪(1900年),刘掌柜的撒手人寰,哥仨就继承家业继续经营,所谓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这时候会仙居隔壁开了家叫广来水的小铺,店主是夫妻二人,专门制售白水汤羊,生意做得也挺好。刘家哥仨眼里瞧着,心里捉摸着,模仿着白水汤羊用全付猪下水学做出了白汤的猪下水,起名叫“白水杂碎”,说到这,各位看官或许就明白了,炒肝的前身就是这学了汤羊的白水杂碎。后来又添置了叉子火烧,白水杂碎配叉子火烧,看似绝配,无奈识货的客人不多,刘家哥仨也没辙了。

闲话北京小吃历史 - 炒肝

这时候,必然有贵人相助,就是当时《北京晨报》的记者杨曼靑,怹和这哥仨很熟悉,也经常光顾会仙居,看他们一筹莫展就帮忙出主意,怹建议去掉猪心和猪肺,用黄酱来炒,然后再一勾芡,起名就叫炒肝,没准生意就能好些。哥仨一听连声称好,按照杨老的方子就改了,从此炒肝就诞生了!

炒肝虽好,但费工费力,成本反倒高出了不少,原来大碗是不能用啦,刘家哥仨就定制了一种口大底尖的小碗(这种碗与现在的炒肝碗完全不同,我小时候还能偶尔看到,现在已经完全绝迹啦),看着大实际容量小,而且还透着秀气好看,只卖两个铜子但也有赚头。客人来了,用手托碗底沿着碗边转着喝,真是别有风味!东西好,服务佳,生意越来越好,后来北京有句俏皮话:会仙居的炒肝-没早没晚,就是说他家生意从早到晚都特别好!

闲话北京小吃历史 - 炒肝

再到后来,传到了第三代,是刘家哥五个人了,可是富不过三代的老话应验了,哥五个不认真玩活,生意慢慢就萧条了。到了民国22年(1933年),会仙居的斜对面开了一家也卖炒肝的店,就是天兴居,可是当时真干不过会仙居,只能硬扛着。但刘家到了第三代已经日渐衰败,最终到了1952年以出租的形式转让给学徒三人,到了1956年公私合营,天兴居合并了会仙居,改名“公私合营会仙居、天兴居饭馆”,并于1958年只保留天兴居的字号,自此从同治元年开始经营的会仙居就彻底消失了。1992年,天兴居的北京炒肝被市政府评为“北京十大名小吃”。

天兴居的现状

网络美食营销号的推荐、电视台美食节目的吹捧,又让天兴居重新火了一把,不过此时的天兴居已经是便宜坊集团旗下品牌的小吃店了。

闲话北京小吃历史 - 炒肝

要说品牌,肯定还是有的,要说技术?从一个从小就吃天兴居的小“老客人”的角度来说,绝对是黄鼠狼下耗子 - 一窝不如一窝。原来炒肝里口蘑汤的鲜味没有了,只有酱味和咸味;炒肝讲究吃生熟葱蒜,现在一锅煮一天,怕是也吃不出滋味了。所谓的包子也没有电视上吹得那么邪乎,就是鲜鱼口一带小小有名,往南到了珠市口美福林天津包子铺,就压根也玩不转了。

近日我又跑了一趟天兴居,亲身品尝他家的炒肝和包子,早上7点多客人几乎没有,包子皮干汁无,给人感觉不是昨天剩的就是笼屉里焖久了,口感味道难让人满意;炒肝吃肠不见肝,蘑菇鲜一门没有,勾芡也是有点过,就是一碗浆糊!出门时转身看到门口挂出《上菜2》和百年传承的宣传海报,想到上学时喝的天兴居,心里一阵凄凉!百年传承到现在就是一碗浆糊,借用一句俏皮话,真是日本船——满丸(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