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是走不出负面情绪,到底该怎么办?

 做内心强大的人 2019-07-10

年中,除了618,还有一些公司会着手进行调整变动。

如果是好消息自不必说,可以偷着乐;若事不遂愿,负面情绪可能会滋生,甚至会泛滥,会排山倒海般袭来。再加上一些返乡探亲,经济压力,催婚恐惧症等一并席卷。

就像即使再健康的人也会偶尔生病一样,负面情绪是我们生活中的不速之客,时不时会造访。

今天朗朗就接招,把负面情绪掰开了揉碎了,看看怎样有效对付它。

 痛楚是不可避免的

但不代表我们要为此反复受煎熬


打个比方,在被炒掉的那一刻,我们会感到伤心、甚至胸口处出现酸痛,这些心理、生理上的痛楚感提醒我们: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我们丢掉了自己的工作。

被炒掉的过程很短暂,可在它结束后,我们依然会不断地回想起这件事、吃不下饭、或是感到愤怒。这些事后负面的思维、行为和情绪,是我们处于煎熬状态的表现。

痛楚感是对负面事件的应激性感受,每当我们遭遇到伤害,我们的大脑和神经就会作出反应,让我们感受到痛楚感,之后是煎熬,在煎熬的状态下,人们会有一系列负面的感受、行为和情绪,像是慢性疼痛、情绪低落、失眠等。

痛楚感和煎熬的不同,还在于“痛楚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能选择要不要活在煎熬中”。每个人都曾经、或是都会感受到身体上的痛楚感;人们总会经历、或是将会感觉到失去的悲痛。而且,人们不但无法回避痛楚感,人们也需要痛楚感。

但是,不是每次伤害都会导致煎熬。比如,A某在某家公司一直被领导批评,不被予以重任,但他通过跳槽换了一份领导认可,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于是来自前任领导的否定虽然会刺痛他,但并不会造成困扰、阻碍他之后的工作和上下级关系,不会沉浸在反复回想造成的负面情绪中不可自拔。


 煎熬有时候是自找的

我们要清楚受煎熬真正的原因

我们到底因为什么,一直备受煎熬?常见的可能有这样几种原因。

首先,当伤害发生时,许多人会试图压抑或否认自己的负面思想和感受。比如,有些人在失恋后会反复告诉自己:“不要去想了!不要为这件事难过了!”然而,如果你试图压抑负面想法和情绪,它们可能会暂时消失,但很快会再次出现,或是转变为其他负面的想法和情绪。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你试图回避负面想法或情绪,你会反复地检查自己是否有负面想法或情绪,于是你反而给了它们更多关注。也就是越是不让自己去想越会想。

还有一种情况是,人总是将想象和现实混淆,将负面念头和现实等同起来为了这些臆想中的负面“事实”感到焦虑与懊悔。

比如,有些社交焦虑者在和他人沟通中,会将对别人的猜测当作事实。像是当社交焦虑者发现别人对自己冷淡时,他们心想:“对方一定不喜欢我。”实际上对方只是因为困倦而反应较慢,并不是真的对社交焦虑者有恶感。但社交焦虑者坚信自己的想法是事实,于是中断了社交。

另外负面情绪,可能与心理落差有关。心理落差越大,负面情绪越高。也就是说,减少心理落差,可以降低负面情绪。而心理落差怎样计算呢?就是下面这个很简单的减法公式:

心理落差=心理预期-现实结果


 如何走出痛苦的煎熬?

降低自己本来可能就不切实际的期望值


1. 记录“去混淆日记”,避免混淆想法与现实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人在演讲开始前,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我有不好的预感,这次演讲会搞砸”,在演讲之后,你记录下之后发生的事和事情发生的原因:

  • 我的想法是:“演讲可能会糟糕。”

  • 现实中发生的事:“演讲时话筒忽然没有声音,不过在现场补救后,还是完成了演讲,反响不错。”

  • 是什么导致了事件的发生?“主办方准备的问题。”

通过反复地比照自己的念头和现实,人们可以逐渐意识到:自己脑海中的想法和现实是两回事,它们可能并不一致;即使有时一致,也不是因为自己想到了这个念头,才导致了事件的发生。

2. 降低自己本来可能就不切实际的期望值

根据减法原理,若想使心理落差变小,可以用两个办法实现:

办法一是提高减数,也就是提高现实结果,而我们都知道现实结果属于不可控因素,咱若真能控制现实结果的话,就没有烦恼了;

那就剩下办法二:降低心理预期这个被减数,这是个完全主观的因素。

无论可控不可控,你告诉自己放低期望值,这样出现意外惊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负面情绪因此就将无容身之地。多数时候,高期望值是因为高估了自己,调整期望值,其实也是对自我认知的历练。

3. 摘掉自己的固有标签

如果你给自己设定了深信不疑的标签,你可以问自己:“我在所有的情形下的行为、想法,都完全符合这个标签吗?有没有过任何不符合的例子

比如,如果一个人觉得“我是个没有人喜欢的人”,那么可以问问自己:“真的吗?真的从小到大那么多年,没有任何一个人对我表达过善意?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和我做朋友?”通过这种反复自问,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生活中与标签上不一致的地方。认识到我们能够超越那些标签的局限,拥有更复杂的想法、感情,做出不一样的行为。

最后,你可以将这些便利贴扯下、撕掉,并问自己:“现在我没了这个标签,我又是谁?”比如一个人撕掉了“我是个没工作的人”的标签后,问自己:“除了是一个没工作的人之外,我还是谁?”Ta可能会得到形形色色的答案:“我是他人的朋友”“我是小动物的父亲”“我是一个扑克爱好者”等等。

将这些新的答案写下,对着这些答案,我们会认识到,我们自身与我们的生活,远比那些标签更加多面、丰富。

不管你身上发生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都只是某个时刻、某段时间内的状态,都只是你真实的自我中的一小部分。

慢慢地你会发现,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很多层面、不同程度、甚至相互矛盾的真实,越接纳这种复杂的事实,越少会为自我的冲突感到煎熬。

4. 为自己的受苦找到意义

如果你遭遇到了负面的事件,试着发掘其中的积极面。比如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自己体悟到了哪些过去没有认识到的道理。

当我们用积极的视角去看待自己遭受的苦难时,不是要去否认苦难的消极面,也不是去否认和压抑自己痛楚感的感受;而是努力接受“负面事件已经发生”的事实,并试图去改变它,试着研究这一段独特的经验、挖掘它的价值,让我们在现在和将来过得好一些。

你可能会认为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但朗朗相信,人生需要一些自我安慰

5.让自己的快乐源多元化

这是个需要长期修炼的任务。快乐来源多元化和投资多元化是一个道理。投资的时候,我们讲究“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同样的道理,无论生活中还是职场上,我们需要发掘多个让自己快乐起来的渠道。可以画一个快乐图谱,勾画出什么因素能让你快乐。

可以参照下面的诸多因素:朋友贴心,父母健康,孩子出息,工作顺心,投资成功,薪水中上游,个人口碑好,旅游通,孩子升学通,关系网密集,有力挺的上司和下属,配偶对自己工作支持,外语好,有同事缘等等。

列出这些快乐源因素之后,把它们分为快乐核心圈,或外围圈,用心培植快乐源。你会发现,你不再轻易地为一件糟心事就坏了心情,因为你还有那么多其他的好事让你的心情得以缓冲。

最后,朗朗想说,谁都会有负面情绪,直面它,接受它,博弈它,和每一种情绪平和相处,某种程度来说,是它们让我们活的更充盈,更真实,更具人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