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来自于黄帝,古代医训录有:不经三世者,不服其药。三世,一者《黄帝内经》,一者《神农本草经》,一者《难经》,合者其三,而为三世,不通者,医不通,药不明,不服其药,此为医之本原,而经汉代张仲景发展出医药互证的辩证施治原则,经《伤寒杂病论》深刻的阐述,成中医四世之源,这是传承千年的中医之本原大道,非南北朝后道教清净无为的长生之理。 中国绵延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阴阳五行是中国文化同中国文明的基础,龙形实则是阴阳五行的外化形式,是中国文明进入新时代的标志,非图腾。而易,医,道,儒,墨,五家皆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而医家以阴阳五行为本,形成天,地,人,三部,九候之制式,来诊断病情,采用医药互证的辩证体系治疗,这是中医的体系根本,非后世流传“望闻听切”之诊断的辩证;望者,上医行之,以天地人三部,行医于道;闻者,听者,中医行之,以察看病者状况,诊断病理;切者,下医为之,徒学之表,学识不足,医理不通,常以切为由,妄谈病情,坏中医之名;望闻听切是中医诊断中的并列之法,非阴阳虚实之辩证之理。医家回医之四世本原,方洞彻医理之道,欲回其本,先通于阴阳;医者以医理治病,治未病之病,医理不通,本原不明,不必为医;庸医以医术害人,治已病之病,往往推手黄泉之畔。自东汉后,中医神医不再,究其根本,医理丧失,陷入道教医药为本,以药为道的长生之理;虽然后有孙思邈,李时珍等所谓名医,实则是药学家,方剂学家,而医理之本已失,只有从药,方和外物上寻求诊治方案,善于医者必归医家之本原,回《黄帝内经》《神农本草》《难经》《伤寒杂病论》之本,以阴阳五行为基础,以天地人三部九候之制式,以医药互证的辩证体系为源头,医者则达,医理自通,人之阴阳五行,互通于天地阴阳五行,则治未病之病,化为五行,以传承中医之本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