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惠安 庄锡成 2019年7月11日 说起太极拳,大家并不陌生,全球已超过3亿人练习太极拳。太极拳好,好在男女老少皆宜,好在寓拳于乐,好在寓拳于养。 当今,习拳众多,入道无几;场面壮观,擂台无几。太极拳面临着严峻考验。似乎“杨无敌”年代一去不复返。 笔者不才,未及高功,感慨肤浅。太极经典,必有精深隐秘。大道至简,定不复杂难为。故而,习拳要明理,练拳要得法,修拳要悟道。 笔者习练李和生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十载有二,对习拳方法颇有体会。 一要坚定理论自信。学习太极拳,不可不读张三丰祖师《太极拳经》和先贤王宗岳《太极拳论》。《拳经》《拳论》是几代先人对太极拳修习的结晶,字字珠玑,寓意深邃。字里行间无不深藏拳道要诀。恩师李老总结提出“三步练法”武学体系,符合道功修炼法则,易学易懂,功到自然成。 《拳论》明确指出:“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并告诫后人:“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 今人学拳,朝三暮四者众多,改弦易辙者不少。学拳不尊师,学拳不明理,学拳不专精。以致学而不学,练而不练,一无所获,人财俱伤。 因此,学拳当明理。依理练拳少质疑,依理悟道渐次高。 二要善于以“身”相许。太极拳交流要以“身”相许。即以心身去感悟拳理,以心身去体验功境,以心身去蜕换新“身”。以“身”交流,互利互为,相得益彰。 交流是一门学问。懂交流,善交流,有益进取。交流,因人而异,各取所需。练拳亦然。不可攀比,不可复制。否则,作茧自缚,理难明,拳难练,功难悟矣。 交流有文有武。文以论理,武以证道。理,越论越清,越论越明,窥见经纶要义。武,越证越实,越证越灵,渐显拳道神功。 交流有讲究。突出主题,贴近自己,通俗易懂。最好的交流是“表白”。述说自己对某一拳理,或某一功态,或某一拳架的认识与感悟。“表白”中不宜夹杂猜测,不宜夹杂玄虚,不能强词夺理,更不宜夹杂私愤。 交流忌讳言辞战。唇枪舌战,越论越混,拳理说不清,还极易擦枪走火,伤和气,败氛围。 笔者感悟有三:一是交流态度需虔诚。抱着虚心学习,真心接受的心态交流。不分拳龄,不论辈份。以心待拳,以理证拳。如此交流,受益匪浅。二是交流形式需轻松。交流宜生活化、随意化、友谊化。不以力论拳,不以技论拳。太极拳交流,交的是仁心,即仁、义、礼、智、让,比的是松境,即松、通、空、无。恩师李老曾经讲述他们师兄弟交流轶事,两人刚搭手就知道谁松谁没松。若被师父发现摔跤擒拿式搭手,就会被告诫“下次不用来了”。三是交流程次需明确。太极修炼有次第,交流亦应有程次。恩师李老强调“搭手分清彼和我,彼此之劲不混和”“彼劲刚入我皮毛,我劲已入彼骨里。”因此,交流要讲究相应次第,按级就班,练哪用哪,不可贪多求高。越级如越界,不利松功修为。切记李老告诫:“不轻易推手,否则,推一次,白练一个月。” |
|